甘露之谜
作者: 谈宜斌什么是甘露?从词义上讲,是指甜美的露水。事实上,甘露还有更深的含义。《道德经》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瑞应图》曰:“甘露者,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山海经》曰:“诸沃之野,摇山之民,甘露是饮,不寿者八百岁。”《论衡》曰:“甘露味如饴,王者之太平则应降。”在古人看来,甘露是一种了不起的神物,是人间天地之祥瑞。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甘露常与洒心、滋心连用。如《水浒传》四十二回:“宋江觉道这酒馨香馥郁,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 《西游记》三十一回:“那沙僧一闻‘孙悟空’的三个字,好便似醍醐灌顶,甘露滋心。”
以甘露命名的地名和物名也有不少,仅江西庐山就有三处,即东林寺边的甘露坛、圆佛殿下的甘露泉、女儿城里的甘露亭。其中最著名的是甘露坛。据王宪章引经据典考证,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东林寺主持慧远法师在此设坛受戒,天降甘露,故世人称之为甘露坛。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庐山大林寺僧人志恩法师来此寺受戒,当时,天上也降了甘露。这露水润湿了临坛人的衣服,略带黏性,紫色,其味甘甜如蜜。
翻开中国历史纪年表,便会发现,甘露还是许多朝代和王侯的年号。公元前53年—公元前50年,是汉宣帝刘询的年号;公元256年—公元260年,是魏高贵乡公曹髦的年号;公元265年—公元266年,是吴乌程侯孙皓的年号;公元359年—公元364年,是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的年号;公元926年—公元982年,是辽东丹王耶律倍的年号。由此,把天降甘露看作是太平盛世,施仁政德政的体现。
《资治通鉴》记载,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春起柏梁台,作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以承露,和玉屑饮之,云可以长生。”汉武帝对甘露趋之若鹜,在长安柏梁台修了这座承露盘,祈求喝了以后长生不老。遗憾的是,这座承露盘没建多久,就被雷电击坏了。但汉武帝并没有灰心,又下令在长安建章宫建造了一座比柏梁台规模更大的神明台承露盘。《三辅黄图》有文字记其事:“神明台,武帝造,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清代乾隆皇帝步汉武帝的后尘,在北京北海公园琼岛西北面的半山腰也建造了一座铜仙承露盘。此尊铜仙塑像,立于4米多高的蟠龙石柱上,手托铜盘,乾隆皇帝企盼上天恩赐甘露,以求长生。然而,汉武帝和乾隆皇帝是否喝到了甘露?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也无法查考。
那么甘露究竟是什么呢?时至今日,有人说是蚜虫的排泄物,迁飞时从天上飘洒下来,“甘凝如脂”“皎莹如雪”;有人说是植物的嫩枝幼叶或花蕾等表皮渗出像露水一样的含糖甜液,早晨去花草间即可收取;有人说是龙卷风卷走了地面上的蜜源,如蜂蜜、蔗糖等,经大气融化后洒下来的露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