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赏读课程的校本实践研究

作者: 姚敏

【摘 要】 以“古诗文赏读”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建设,从环境建设、文本开发、活动实践等方面积极探索育人路径。

【关键词】 古诗文 赏读课程 校本研究

中华诗文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它是人类精神家园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赏读古诗文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经典、汲取智慧、丰富内涵、提升自我。

一、古诗文赏读课程的重要意义

1.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可以有效提升学校的文化底蕴,提振师生的精气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实践相结合,教师可利用课程资源,探索更适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模式,把学校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优秀的古诗文不仅语言精练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教学这些优秀古诗文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宽广的胸怀。

3.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海内外中华儿女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进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同时,它也是我们中华儿女走向世界,拥抱世界文明的价值根基,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古诗文赏读的过程就是提高审美鉴赏能力、陶冶性情、丰富思想的过程,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历程。

二、古诗文赏读课程的创意

1.实现学习生活化。在古诗文赏读的实践中,学生的学习将不再局限于教师讲授,或者书本知识的学习,甚至不再局限于教室。学生将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学生将在动手操作中,在角色扮演中,在社会实践中,在探究创新中学会学习,培养责任心,增强文化底蕴,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学习方式。

2.实现教学情境化。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是枯燥的文字、简单的图案,他们将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学生可以伴随着音乐吟诵古诗词,可以通过优美的图画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可以通过意象理解古诗词的意蕴,可以通过具体的情境创作诗词、改写诗词。古诗文赏读课程的开发,将更好地实现教学情境化。

3.实现探究合作化。在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班级之间、年级之间、校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积极探究的能力。

三、古诗文赏读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1.课程环境建设。笔者所在学校用两年的时间对校园环境进行规划布局,形成了以古诗文为主题,以古诗文“鉴赏”“诵读”为线索,以“一室、一廊、一园、一厅、一库”为特色的课程环境。

一室:古诗文赏读室。根据古诗文赏读的主题,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并以音像为载体,建立具有数据检索功能的网络在线资源库,实现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相互补充。

一廊:古诗文文化长廊。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以书法、绘画、摄影、篆刻等多种形式彰显古诗词魅力。长廊中设置两块显示屏,播放古诗文诵读视频,配以古典音乐渲染,使师生徜徉于古典文化的芬芳中。

一园:古诗文公园。它是以“古诗文赏读”为主题的微景观,辅以亭台、小桥流水的园林,给予师生美的熏陶。

一厅:古诗文表演大厅。这是一个古诗文综合学习空间,学生在这里开展经典诵读表演、古诗文音乐表演、书画创作等活动。

一库:古诗文资源库。这是一个集文字、图像为一体的校园数字阅读平台,古诗文资源极其丰富,并能够根据学生阅读需求及时更新。每一篇古诗文均包含“诵读”“解释”和“欣赏”三个部分。这些丰富的古诗文资源使学生充分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濡染。

“一室、一廊、一园、一厅、一库”已然成为师生开展活动的最佳场所,实现了校园处处有诗文的浓郁氛围。

2.文本课程开发。学校成立课程开发组,组织教师从基础课程、主题课程、融合课程三个方面自主开发校本课程。

基础课程:《诗文风韵》。按时间顺序,分别从“诗风词韵”“经典古文”两个方面介绍中华历代经典古诗文,有助于学生掌握古诗文“目录”。

主题课程:《诗情款款话节气》是一本有关“二十四节气古诗文”的教材。它既有二十四节气的知识、风俗、故事,又有从“立春”到“大寒”每个节气的诗文,是“在农历的天空下”的诗文表达。《诗韵南通》是一本关于南通古诗文的汇编,包含“南通文人与诗”“南通名胜与诗”两个方面,并以诗的形式,从“人杰”与“地灵”两个角度诠释南通文化。《诗咏长江》是一本长江诗文的剪影。它从“美丽长江”“韵里寻江”两方面介绍了长江风情。《古诗文中的科学》以全新的角度介绍古诗文中的科学知识,以古诗文的形式展现古代先贤的智慧。

融合课程:《诗词吟唱》课程让学生通过诗配曲,收集经典曲目,用吟唱的方式唱响古诗文。《诗文墨香》课堂以诗配书画为主题,在学生中征集书法、绘画作品,用书画的形式表现古诗文。

3.课程实践活动。一是建立了古诗文赏读社。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主题课程的过程中,欣赏并创作与古诗文有关的书法、绘画作品,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二是设立了古诗文诵读月。学校按照不同年级,列出古诗文学习的篇目,实施“日诵一课”计划。学校还将每年6月份设定为“古诗文赏读月”,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新学堂歌吟唱”“古诗文书画比赛”等活动,通过书画、诵读、吟唱、舞蹈等多种表现形式,多角度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诗文赏读课程的校本实践研究0

三是通过网络平台开展自主学习。学校根据课程建设需要,借助网络学习平台,专设“诗词书院”“诗词专题”等栏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节假日开展古诗文要读的线上活动。寒假期间,我校学生参加活动上传作品总计4528件,阅读总计62486人次。开学后,学校对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了表彰,从而提升了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获得更为愉悦的成长体验。

四、古诗文赏读课程的实施成效

1.环境育人,激发兴趣。“古诗文赏读”环境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空间,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有效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2.提升品位,濡染文化。教师通过优化古诗文的诵读教学设计以及开展与古诗文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与审美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3.提高师能,发展教师。学校通过带领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研究古诗文学习规律,改革教学方式,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在古诗文赏读课程的开发中,各学科教师均积极参与,成为编写教材的主力军。

五、古诗文赏读课程建设的意义与前景

1.古诗文赏读活动是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开展与古诗文相关的综合学习活动,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与审美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教师参与是提高课程生命力的重要手段。在课程建设中,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充分挖掘古诗文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下的跨学科融合课程,带来了教育教学的别样风景。

3.课程建设是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良好机遇。利用该课程建设的契机,学校提升了文化内涵,打造了学校教育特色,增强了学校发展潜力和社会认同感,让学校一举成为区域精神文明建设高地。

未来,为了使“古诗文赏读”课程的校本实践研究达到预期目标,我们将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校本研修。建立定期研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程认识能力和实施能力。二是突出建用结合。坚持以用促建、建用结合的建设思路,使课程环境、课程文本、校园文化活动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三是深化教学改革。将“古诗文赏读”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牵头工程和示范工程,落实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快乐。※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苏锡通园区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