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研究

作者: 吴峰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如何将美育渗透到教学中,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时,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美育也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对小学美术教育美育渗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对美育渗透的概念和意义进行阐述;二是分析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提出小学美术教育中美育渗透的策略,旨在为小学美术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美育渗透;审美能力

一、美育渗透的概念和意义

(一)美育渗透的概念

美育渗透是指在美术教育中,教育者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将美的理念、美的知识和美的价值观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美学熏陶和培养。具体而言,美育渗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二是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三是在教学环境中注重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和文化氛围;四是在教学评价上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美育渗透的意义

美育,即审美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能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渗透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 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正确的审美观念能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艺术美,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美术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感知,从平凡的事物里发现各种艺术美。通过美术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如绘画、雕塑、建筑等,从而拓宽了审美视野,提高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美的存在,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创新思维和想象力是美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美术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美术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通过美育的渗透,学生可以在欣赏、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例如,在教学生绘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创作出独特的作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3.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通过美育的渗透,学生能够在欣赏、评价和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对真、善、美的理解和体验,从而培养良好的品德观和审美情趣。例如,在欣赏名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画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进一步发掘作品中蕴含的美丽情感和思想内涵。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

4.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美术是一个融合艺术和人文学科的领域,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族特色。除了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它还是一种文化的延续。美育融入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够使学生领略到中国传统美术的核心精髓和独特魅力,进而培养了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美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美育渗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许多学校都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如绘画比赛、艺术展览、手工制作等,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美学熏陶和培养。同时,一些教师也开始注重在教学中融入美的元素,如通过讲解名画、欣赏音乐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些措施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内容单调、缺乏趣味性

当前,绝大部分小学美术教材过于偏重绘画,几乎忽略了美学的其他方面,且不少教材都存在大量的重复内容,缺乏趣味和创新。面对这种状况,学生很难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美术学习产生了厌倦感,缺乏学习美术持久的激情。不仅如此,这种情况还导致美术学习效果低下,进而影响了美育渗透的成效。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美术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多以教师的讲述和示范为主,往往是单向传授知识,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缺乏互动性和创造性,不仅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引入更多的互动性和创造性元素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成为当前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教学环境差、缺乏文化氛围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环境差和缺乏文化氛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贫困地区的学校,教学设施不完善、教材和教具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普遍存在。例如,许多小学的美术教室空间狭小,设备陈旧,无法满足学生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的需求。此外,一些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导致美术教育难以开展。教具的缺乏也限制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一些学校的美术教师缺乏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此外,由于美术教育的社会地位较低,导致一些优秀的美术教师流失严重。这种情况下,开展美育渗透工作非常困难。因此,如何改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也是当前相关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小学美术教育中美育渗透面临的挑战

1. 学生的兴趣差异。不同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能力存在着巨大差异。有些学生热衷于绘画,而有些学生则喜欢手工制作,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对其他形式的艺术更感兴趣。因此,为了激发每个学生的艺术潜能,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根据学生的独特兴趣爱好,巧妙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激发学生的艺术潜力。

2. 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提供有效的美育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一些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难以有效地开展美术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专业素养,参加教育培训和学术研讨,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分享,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美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 美育教学往往需要一定的资源支持,包括艺术材料、设备和场地等。然而,很多学校在这方面的供给可能存在不足,这直接影响了美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寻求各种途径,与社会和家长展开合作,以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募捐活动,争取经费以购置艺术材料和设备;还可以邀请艺术家和专家到校举办讲座和进行指导,从而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

4. 美育教学可能还面临时间和课程设置的限制。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任务繁重且时间有限,因此如何在学习计划中有效融入美育教育成为教育者面临的一项挑战。为此,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等机会开展多样化的美育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美育的机会。比如,可以组织夏令营、艺术展览和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对美育的兴趣与参与度。这样不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接触到美育教育,还为学生创造了更多展示才华、发展创造力的机会。

四、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渗透的策略

(一)实施欣赏教学

欣赏教学是小学美术中美育渗透的重要策略之一。欣赏教学主要通过学习和欣赏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来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艺术作品进行展示和讲解,与学生一同欣赏和解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进而培养了审美能力并感受到其中的美和魅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积极利用校外资源,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实地,将美术课堂搬到实地,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作品的震撼和魅力。这样的实践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能提升学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共同探索,学术取向的教学风格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创新教学

创新教学是小学美术中美育渗透的关键策略之一。创新教学的核心在于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创作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扩展学生的表现方式和材料选择范围。

比如,学生可以通过绘画、雕塑、手工等形式来表达大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等主题。教师也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游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作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绘画比赛、创意设计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创作,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实际的创作实践,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创作技能,还可以培养自信心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是小学美术中美育渗透的重要方面之一。文化传承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实施美术教学时,应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将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哲学等方面的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和热爱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独特魅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全面感知和体验民族文化。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博物馆或文化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古代建筑的雄伟和中国传统工艺品的别致之美;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播放有关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或制作民间工艺品的视频,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模仿,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四)课外拓展

课外拓展是小学美术中美育渗透的延伸策略之一。课外拓展通过安排相关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实际操作技巧,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艺术馆和美术展览,使学生近距离感受真实的艺术作品。参观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的细节和艺术手法,进一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和意图。学生通过这样的参观活动,不仅能激发对艺术的兴趣,还能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

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艺术比赛和展示活动。通过参与比赛,学生有机会展示他们的艺术才华和创作成果,得到他人的认可和鼓励,从而更加坚定自己在艺术道路上创作的信心和决心。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社区的文化活动和志愿者服务等,深刻体验社会文化丰富和实践意义的重要性。

五、结语

小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美育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将美育理念融入教学实践,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形成准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并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素养水平。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专注于将美育理念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艺术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宗旨,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思寻.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2022(21):162-163.

[2] 唐蓉. 浅析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 中学课程辅导,2024(17):90-92.

[3] 杜吕宁. 小学美术教学中意象思维运用分析[J]. 漫画月刊,2022(29):59-61.

[4] 袁莹. 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天津教育,2024(09):140-142.

[5] 刘俊贵. 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渗透[C]∥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素养教育成长计划.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一. 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鲁溪初级中学,2023:3.

[6] 王波. 初中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实践[J]. 基础教育论坛,2024(09):84-86.

(责任编辑:石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