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段道德与法治中规则意识培养策略探析

作者: 林侣莉

摘  要:培养法治观念不仅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法治教育的核心指向。低年段小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需要教师从生活中的规则意识培养开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规则内容,对培育学生规则意识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文章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的重要性出发,探析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规则充分结合的对策,以期进阶发展学生自在—自为—自觉的规则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

关键词:小学低年段;规则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教育

现代公民社会的规则意识是法治意识的基本内涵,从自然人向社会公民的演进,离不开规则意识的内化与践行,这些意识,需要小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形成。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一)是法治中国建设背景下育“法者”的时代召唤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法治教育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先导性、关键性作用。这一时代背景下,教育者更需通过法治教育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是培养法治意识、树立法治信仰的最佳时期,如何扣好这“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小学低学段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尚不足以使其理解抽象的法律概念,但生活中密切接触的各式规则,却是他们不可回避的话题,这正是个体对法律的最初接触,随生活中一定的习俗、习惯而逐步认知、接受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见,规则意识是青少年树立法律信仰的基础。对此,我国以《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为执行纲领。“大纲”认为,小学阶段法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注重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内容上应“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规则……”由此可见,规则意识的培养为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导向性基础,更是法治中国建设背景下育法者的应有之义。

(二)是落实新课标和忠于教材实际的必然要求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针对不同学段的“法治观念”核心素养提出了不同的培养目标:第一学段(一年级~二年级)学生应“了解生活中的规则,知道在生活中人人都应遵守的规则,具有初步的规则意识”。作为培养小学生法治观念的主阵地,小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非常重视对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并将规则意识教育的内容穿插安排在每学期的各个单元中。如一年级上册“我是小学生啦”“校园生活真快乐”,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大家排好队”……涉及游戏规则、校园规则、班级规则、交通规则、公共场合规则等诸多内容,让学生明白了在不同的场合应遵守不同的规则。这些内容相互联系且呈螺旋式分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规则意识与法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应该巧妙地把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社会规则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加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这既是落实课程育人的课标要求,亦是一线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忠实坚守。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规则意识的策略

教学需遵循个体的思维发展程度而“教”。关于学生个体的发展阶段划分,国内外学者已是百家争鸣。本文借用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和萨特,以及当前学界相关研究者对个人思想发展的自在—自为—自觉三个阶段,融合小学低学段的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经验,探讨如何培养小学低学段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

(一)享乐的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自在”专训——游戏规则

黑格尔认为,个体的绝对精神发展具有能动性,并由“自在”向“自为”再发展到“自在自为”的境界。简单来说,“自在”状态,即个体没有完全意识到其所在背景给自身带来的影响。纵观当下,制约规则意识培养的核心原因在于,小学生对规则的认知较为模糊,或许他们可以从家里的教育中知道一些“可以做”和“不能做”的事,但多源自对长辈惧怕的“道德感”,对规则的认识仍是无意识的“自在”阶段,更无法意识到规则缺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若要引导小学生真正认识到规则,教育者需从学生喜爱的游戏中进行规则专训。对低年段的学生而言,游戏是他们交朋友、体验生活以及探索学习的主要途径;无论什么游戏,都充满了魔力和想象力,学生能在其中得到完全释放、成就自己。但是很多学生沉迷游戏时,几乎处于原生态纯粹享乐的自然人状态,完全地释放自我,没有关注到游戏中的其他人,甚至将原有的游戏规则抛之脑后,所以往往因为争抢而导致游戏不能继续下去,或者引来很多“投诉”:大家都想玩游戏,但是并不一定都愿意遵守游戏规则。

为更好地培养小学低学段学生的人际交往及适应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小学新生活的规则,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第2课的“拉拉手,交朋友”中安排了“网小鱼”的游戏。游戏规则是6人为一个小组,两个学生用手搭成高高的“渔网”,其他学生手拉手扮演“小鱼”。学生可以边唱儿歌边从“渔网”下钻过,当儿歌快要结束时,“渔网”迅速落下,被网住的“小鱼”要进行自我介绍。这个游戏为学生创设了相互认识的机会。但是在让学生自由分组开展游戏时,教师发现学生自由组合的对象仍是平时一起玩的同学……导致游戏规则失落于“人情”中。这个时候,教师应纠正学生过度“自为”的游戏状态,可以通过亲和有序的游戏规则引导打破此僵局。如允许学生先自由组合分组开展游戏,再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小伙伴,进行小组成员交换,开展第二次游戏。教师应要求在游戏之前,组员给自己的小组命名,同时进行编号,如“小鲤鱼”组的1号小鲤鱼、2号小鲤鱼……“小金鱼”组的1号小金鱼、2号小金鱼……这样大家都有自己的编号,知道如何参与游戏,也愿意按要求参加游戏。换言之,如果小学生可从、愿从、乐从游戏活动中感知到有序规则存在的必要性和趣味性,将在思维深处种下规则意识的“种子”。

(二)“初级社会人”向社会公民的“自为”调节——交通秩序规则

如果说游戏是儿童“自然人天堂”般的存在,在接受一定规训后,初具有“自为”意识的小学生将需要在更大、更真实的社会中进行规则的“自为”调节。“自为”,即个体已经意识到的存在,并积极适应这种存在。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会慢慢独自地踏入社会,如上学的那段路程,也可能是他们作为“初级社会人”适应社会规则的重要一环。其中学生最熟悉的,莫过于朗朗上口的“红灯停,绿灯行”。这是最初的交通规则教育。但是现实中,出于从众心理或赶时间等因素,即便学生意识到交通规则的存在,其行动也难立竿见影。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镇的交通状况愈加复杂,小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必备交通规则的自为意识仍需强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第4课“上学路上”即是对这一真实境况的观照。在“‘交通信号’要知道”这个话题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化的方式,加强学生对听到汽车喇叭声要避让车辆,过红绿灯路口时要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过马路走人行道,熟知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等交通“信号”的现实认识。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设计“我是小交警”活动,除了课堂上的情境体验活动,还要把这个活动拓展到家庭层面,通过“小手拉大手”影响和监督家长遵守交通规则。教师需要设计一张家庭成员遵守交通规则的表格:由学生作为家里的“小交警”,更具“主人翁”意识地履行该规则,从而完成规则意识的“自为”调节。

(三)社会公民的内化“自觉”及外化践行培养——公共秩序规则

“规则教育,常常会让学生想到约束性、利他性,这会影响学生遵守规则的积极性、主动性,甚至让学生产生漠视和抵触的心理。”法治观念的培养,不应全由强制性的“规训”手段而来,更应加强学生对规则互惠性的道德价值引导,从而使学生真正自觉践行规则,并升华成一定的底线伦理。“而那些具有一定价值观念的现象,常常让学生反思‘我正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相关问题。”这些反思正是学生真正踏入更加复杂多变的社会,甚至面临“道德两难”问题时所需要坚守的判断力。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对公共社会秩序规则的理解完成这一自觉的升华。

在中山市第六届“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比赛”中,某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第11课《大家排好队》时,通过生活中乘电梯、学校集队做操、到银行办理业务、到医院看病、乘坐高铁等常见的场景模拟再现,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产生共鸣,使学生领悟到排队的好处。该教师采用播放录音的方式,播放了教材中的绘本故事“守规则、懂礼貌”,让学生在倾听中产生疑问,在疑虑中讨论做法,进而产生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领悟内容,体会故事中人物做法的不易,这样学生更能理解故事中规则与道德之间是相互补充、融合的关系,从而完成在思想发展中的一次“自觉”跃进。

生活中的公共秩序繁多且复杂,现实情况也非单性发展,因此在公共秩序规则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有助于学生规则意识的“自觉”发展。

三、反思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规则意识培养中的局限

学校思政课堂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社会观的主阵地。但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无限度地对学生施以规训,又将不自觉地落入“灌输式”教育的陷阱,也失掉了本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因此教师乃至全社会都要理性思考学生规则教育的限度问题。

一方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学会理性统筹规则教育内容。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注重内容方面的学段衔接。前文中提及的部分规则内容对学生的社会化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生活中更多的规则难以囊括其中。因此在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启蒙阶段的小学低学段,教师需对规则内容的选取、整合和引导有所顾忌,既不可秉承包揽之势,矫枉过正地塞入过多成人打着“保护儿童安全”等理由编制的严苛规章制度,亦不可仅照本宣科了却教材内容即可。其中的动态平衡,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具体把控。

另一方面,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过度规则教育”的弊端。“规则”的本意似乎天然带着规训之意,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中,“规则”一词常常被“纪律”所替代……传统课堂对纪律的强调是一种只见“物”不见“人”的原始教育行为。这其实也是一种潜在但又扭曲的规则教育,在客观上容易造成对学生个性的压制。因此在规则意识的引导中,教师应看到“过度规则教育”这一面的弊端;在创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时,应将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的价值理念导向与教学主线,依托正确、系统的价值体系,引导小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围绕核心价值观进行规则内容的相关教学。通过价值引领的方式,教师可逐步强化规则意识培养效果,助力学生正确认识核心价值观,慢慢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 姚建宗. 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蕴[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02):1-12+93.

[2] 董一红. 小学中高年级德育目标解读及达成策略:以规则意识培养为例[J]. 江苏教育,2019(23):11-15.

[3] 石艳. 我们的“异托邦”[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4] 张聪. 规训抑或引领:班规视角下儿童规则教育的实践困惑与省察[J]. 教育科学研究,2018(04):24-30+35.

[5] 张小丫. 儿童规则教育中自由精神养成策略探析[J]. 郑州师范教育,2018,7(03):25-28.

[6] 张聪. 规训抑或引领:班规视角下儿童规则教育的实践困惑与省察[J]. 教育科学研究,2018(04):24-30+35.

[7] 丁秋霞. 微观权力理论视角下教室中的规训与抗拒[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8] 张爱军. 从行为规训到德性养成:学校德育范式变革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

(责任编辑: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