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大班主题建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策略探寻
作者: 林艺红摘 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变革,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近年来,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提出、自主游戏的开展、安吉游戏的推广等,使幼儿游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主题建构游戏作为大班幼儿游戏的一种形式,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及动手操作能力,为新时代的幼儿教育指明了方向,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基于此,文章主要探究了幼儿园大班主题建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关键词:大班幼儿;主题建构;教育理念
建构游戏是指幼儿利用各种建筑和结构材料开展建筑构造的活动。随着建构游戏的普及,其同质化现象越发严重,材料滥用、结构简化、形式单一等问题逐渐凸显。教师需要创新建构游戏的形式和内容,发挥建构游戏的作用,以保持建构游戏的活力,从而帮助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有效开展幼儿主题建构游戏的意义
有效开展幼儿建构游戏对幼儿的发展非常重要。建构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帮助幼儿建立社交关系。幼儿教育应关注幼儿在社会、科学、语言、艺术、健康等领域的发展。其中社会领域的发展涉及幼儿对人际关系的正确认识,这就要求幼儿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能够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合作关系。建构游戏是一种幼儿可以独自参与,也可以与其他幼儿合作参与的游戏。然而,当前幼儿的建构游戏存在着合作行为较少、合作意识不强等问题,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细心观察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行为,适时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幼儿,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引导幼儿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幼儿社交能力的发展。
建构游戏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意识,幼儿可自主选择游戏材料来建构物体或形状。游戏开始时,幼儿可以搭建物体,然后对其进行改造。然而,随着变换次数的增加,幼儿可能会逐渐感到厌倦,并将注意力转移到别处,从而使自主探索的过程终止。因此,建构游戏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或没有进展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增加材料或改变搭建方式等,进而继续参加建构游戏,促使幼儿自主探索意识的发展。
二、有效开展幼儿建构游戏的策略
(一)通过引导学习,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在开展幼儿建构游戏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建构内容,即幼儿对自我认识的预设,对生活情境和不同生活对象的再现。由于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组织幼儿参与建构游戏活动时,教师要采用引导学习的方式,让幼儿学会观察周围的生活。教师应通过引导式学习,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周围环境的各种人和事。幼儿应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各种知识,实践建设性的游戏。
例如,在进行“城市交通安全”这一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幼儿学习相关交通安全知识:
首先,教师可以让幼儿一起观看有关城市交通安全设施的教学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城市交通的安全设施包括哪些,这些交通安全设施的主要作用有哪些,让幼儿在视频和图片中联想生活中看到的交通安全设施。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幼儿会有机地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理解。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主题建构游戏——“用生活中的材料搭建城市交通装置”,让幼儿在搭建游戏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活动内容;还可以引导幼儿说一说搭建好的交通装置的作用。这种引导式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幼儿可以对交通安全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更好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认知情况有的放矢,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二)通过教授搭建技巧,培养幼儿创新思维
在建构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幼儿传授建构技能,让幼儿学习和掌握建构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实施高效建构,使搭建方式能够进一步拓展幼儿的思维,让幼儿手脑并用地学习和思考。
例如,在“建筑城堡”这一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教授幼儿塔建技巧:首先,应搭建建筑物的主体部分,即搭建城堡主体,再分别塔建梭堡、堡内街道、军营、居民区。教师可告知幼儿通过这样的先主体塔建、再进行附属物搭建的方式,能够主次分明地进行塔建。这有利于幼儿有序地进行塔建布置。
其次,教师可再提供给幼儿一些搭建物,让幼儿自行思考如何搭建,如教师可进行启发式提问:“在城堡内搭建军营时,小朋友们应如何进行塔建?”当有幼儿将四个军营搭建在城堡四座城门的一座城门附近时,教师可提问幼儿:“如果搭建四座军营,再布置一座城门,当外敌入侵时,远距离调动士兵去迎战,是否来得及呢?这样的军事防守布置最终会导致什么后果?”幼儿经过自行思考,调整了搭建军营的方向,他们将四座军营依次布置到四座城门附近,以做到近距离的防守与支援。
幼儿思考“就近支援”,能够拓展思维能力,更好地学习与掌握所学知识。教师这样教授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塔建技巧,能够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不断地锻炼、发展学习思维。
(三)引导幼儿利用多种搭建方式有效地进行实践学习
在开展幼儿搭建游戏时,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辅助材料,让幼儿自己决定如何搭建不同风格的建筑;当幼儿搭建出一种风格的建筑时,教师可以拍照,然后让幼儿利用不同风格的搭建方法进行搭建。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辅助材料,这样不仅能充分满足幼儿不同的搭建需求,还能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熊的一家”的建构游戏主要是让幼儿建造一座小熊别墅,并布置室内的陈设和家具。在摆放家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摆放家具。在摆放家具时,幼儿可以设计场景,以不同的方式摆放家具,这充分体现了建构游戏的适宜性和有效性。通过尝试不同的搭建方式,幼儿可以有效地学习。当幼儿搭建完每栋别墅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逐一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是用什么方法搭建的,采用了什么建筑风格。因为展示自己的建筑作品也是幼儿互动学习的好方法。
教师还可以安排幼儿互相评价彼此的建筑作品。在这个评价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就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幼儿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不仅可以扩展幼儿的知识领域,还可以让幼儿更深入、全面地学习。幼儿之间也能够做到相互启发、相互鼓励。教师的点评要关注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启发幼儿思考:“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样在接下来的游戏活动中,幼儿就可以重点关注这些问题,并不断地进行改进与完善。
(四)融入生活元素,促进建构游戏的开展
在建构游戏中融入生活元素,能够有效促进建构游戏的开展。幼儿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家庭和幼儿园。有些家长认为幼儿总爱“捣乱”,如喜欢拿着筷子敲桌子、玩面粉、在墙上涂鸦等。实际上,这些行为是幼儿满足好奇心、探索世界的自然表现。做这些事情是幼儿的天性,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生活中,幼儿会从周围的事物或现象中得到启发,并利用这些事物或现象进行探索,从而获得学习经验、发展认知能力。因此生活元素是幼儿获得经验和灵感的重要来源,能促进幼儿不同能力的发展。将生活元素与建构游戏相结合,可以满足幼儿对知识和探索的渴求,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幼儿的潜能,有效促进幼儿建构游戏的开展。
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投放生活化的建构材料,如造型为柱子、窗户、栅栏、门等的塑料模型,或生活用品,如桌子、椅子等。建构游戏材料的材质应主要是塑胶和木质。塑胶材料轻便,方便取用和搭建,但搭建不牢固,因此适用于平铺或叠放;木质材料稍重,但搭建的成品比较稳固,因此适用于垒高或拼接。此外,建构游戏材料在颜色、形状和大小上,也应多样化,如楼房等建筑物的建构需要不同形状的积木,以创造出不同建筑物的外形。教师提供生活化的建构材料,能够促使幼儿在开展建构游戏时联系生活经验,激发创作灵感,从而促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幼儿可以根据不同的材料建构各种形式的作品,从而提高建构技能。
(五)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保障游戏有效开展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仅影响幼儿的游戏体验,而且直接关系到游戏情境的创设和游戏效果。因此,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了主题建构游戏是否能够有效开展。一方面,教师需要通过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对主题建构游戏的认识和掌握能力,保证游戏开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具备观察和指导幼儿参与游戏的能力,保证游戏真正贴近幼儿的需要和发展。此外,教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能力,为幼儿主题建构游戏的开展提供支持。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保证主题建构游戏的有效性。
(六)鼓励幼儿自主确定游戏主题
建构游戏的主体是幼儿。建构游戏不仅是简单的积木搭建活动,更是提升幼儿创造力的过程。受性格、认知能力、游戏经验和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幼儿的游戏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游戏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有的幼儿能很快确定自己想要搭建的主题,并有条不紊地完成所需物品的搭建;而有的幼儿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确定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幼儿游戏能力的差异,并在参与建构游戏前尊重这些差异。如果教师过早介入游戏,直接为幼儿设定游戏主题,幼儿可能会在整个游戏过程中仅注意教师的指令,对教师产生依赖,不利于幼儿独立探索能力的提升。
教师应鼓励幼儿自主确定游戏主题,同时给予幼儿足够的探索和尝试的时间、空间,让幼儿自由地探索和创造。这样,幼儿不仅能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获得愉快的体验,积累更多的游戏经验。
例如,在选择积木作为游戏材料后,有些幼儿可能会很快进行拼接、平铺、堆叠等形式多样的搭建活动。尽管这在教师眼中似乎缺乏明确的主题,但教师需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不要过多干预幼儿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继续探索并尝试堆得更高、更稳。当积木倒塌时,幼儿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但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幼儿将这种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的学习体验,幼儿将会从中获得更多。
(七)给予幼儿充分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建构游戏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些幼儿会一直沉浸在建构游戏中不愿结束,当教师要求他们收起游戏用具时,幼儿的情绪会变得不稳定。这可能是由于教师没有及时对建构游戏进行总结和评价,导致幼儿没有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还有一些幼儿喜欢在游戏结束后,与其他幼儿一起分析自己的经验,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他人的作品进行比较。这是因为幼儿有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意愿,有被他人肯定和评价的意愿,也有评价他人作品的意愿。因此在开展建构游戏时,教师应注重给幼儿充分展示和分享的机会。通过展示和分享,幼儿可以与其他幼儿分享游戏的快乐和体验,发展自己的能力,学会欣赏他人的长处和优点,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能力,从而树立自信心,促进自身身心健康的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搭建城堡”。在这一建构游戏中,有的幼儿能独立完成建构,搭建了一座小城堡;有些幼儿则与其他幼儿合作,建造了一座大城堡。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向其他幼儿展示自己的建构作品、分享游戏过程,并相互学习。在展示和交流的过程中,幼儿之间可以形成互相交流、分享作品的良好氛围。教师应该给予每个幼儿充分的展示和交流机会,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游戏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总之,在当前的幼儿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大班幼儿的建构游戏中应用多样化的游戏学习策略,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思维发展,使幼儿能够更加高效地学习各种知识、技能。
参考文献:
[1] 李霞. 大班建构游戏中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行动研究[D]. 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23.
[2] 董燕. 基于大班幼儿建构活动中非建构行为的观察探究[J]. 知识文库,2021(20):43-45.
[3] 张梅. 主题积木建构游戏下大班幼儿深度学习的教师指导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9):62-64.
[4] 杨雨. 建构游戏中大班幼儿的合作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1,37(10):7-12.
[5] 胡南. 建构游戏中大班幼儿合作行为的研究[D]. 南宁:南宁师范大学,2023.
[6] 欧阳娟,张莅蓓,黄玉. 建构游戏视域下大班幼儿合作行为特点、问题及提升对策研究[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3,26(01):70-76.
(责任编辑: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