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建设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 杜云鹏

摘  要:班主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优良传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根据2006年4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和2014年4月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及2018年9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班级文化建设”这一课题被摆上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文化;班级建设;精神文化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背景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班级为空间,以育人为目的,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一种班级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在近十几年的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积攒了很多宝贵的班级文化经验,形成了很多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方法。结合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根本任务,反思教育行业的工作经验,班主任更加认识到“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广泛开展的“班级文化建设”这一浪潮下,形成了很多形形色色的班级文化建设方法,但到底哪种方法能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到底哪种方法能够作为范例适合普遍推广,这在当前的研究中还是空白。

二、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学校是塑造人、培育人的摇篮。现代教育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模式,班级作为学校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其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通过班级进行的。班级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道德品质和积极乐观态度的重要基地。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是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反映和传播文化现象。其具有“润物无声”的作用,能在无形中影响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为班集体建设指明前进的方向。全国教育大会阐述了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根本任务。如何有效利用班级的育人和教师的导向作用,如何用行之有效的班级文化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问题就决定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必定要关注其建设的有效性和对学生成长的正负值影响。

三、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成果

(一)对本校“班级文化建设有效性”调查与分析

1. 对学校38个班级的班级文化建设方法进行了跟踪调查,得出了班级文化建设中行之有效的五种主要方式,即环境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班级活动文化建设、家校融通文化建设。

2. 跟踪调查班级文化对班级成员的显性和隐性影响,找到行之有效的共性方法。

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五种主要方式中,环境文化在低年级学生心目中有最为重要的作用,精神文化在高年级学生心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家校融通文化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高低和班主任自身的教育理解关系很大。基于此,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三个学段要有所侧重,中低学段重点放在环境、活动等文化建设上,中高学段着重在精神文化上,家校融通要贯穿在每位班主任的日常。

(二)班级环境文化建设

班级环境文化在过去也被很多人叫作“班级物质文化”,其与精神文化相对。高雅、生动、形象的班级环境文化,对小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尤其在中低年级,环境文化的建设往往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教室基础性物质构成班级物质文化

每个教室,学校都会根据上级要求进行统一的基础布置,例如《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雏鹰争章”“荣誉墙”“班级事务栏”等,作为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基础性布置,通过班会、少先队活动课等向学生介绍这些规章制度的要求和某些栏目的班级个性设计,让学生感受这些基础性布置的意义和价值,让他们从内心认可并能够对其成长起到导向作用。

2. 教室个性布置是构成班级文化的重要内容

班主任在学校提供的软硬件具备的教室基础上,还应该组织全班同学对教室进行精心“包装”,让教室的每面墙、每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意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的远大目标。”

3. 厚重的教室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索尔福德大学教授彼得·巴雷特领衔的一组研究者,在对英国27所小学153间教室和3776名学生研究后发现,简单地改变教室的设计和装饰,就能够对学生的学业进步产生显著影响。本次调研也得出结论:学生们对教室布置的参与度越高,其对班级的认同感就越强,这样的认同是引导班级风气向好的重要指标。一个与众不同的、舒适的班级环境,也能对学生们的习惯和生活产生有益影响。

结合近几年毕业生的反馈,尽管毕业多年,一个有个性的、受到普遍认可的班级环境仍然会在他们心中留下长久的印象,在这样良好环境中长大的学生,成员之间能保持更为长久的联系,师生之间也能长期保持互动。甚至由此而产生的良好互动会带到后续的班级,很多毕业生回到母校,都愿意和学弟学妹分享之前自己班的班级文化,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传递效应。

(三)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教师以及班集体融为一体、团结一心、互相尊重、情谊融通、富有个性和活力的精神力量。

1. 重视班级核心思想的提炼与升华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其主要表现为一个班的班名、班训和班风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班主任个性化措施的不断增多,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延伸,还可以辅之以班徽、班歌、班旗、班花、班色、班级口号和班级吉祥物等。尽管可供延展的精神文化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班名”“班训”和“班风”。

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中最深层的文化,它不仅能通过眼睛看到,还能通过学生们的一举一动被感知,主要表现在班级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拥有积极健康的班级精神文化是实现班集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班级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其在小学中高段学生中有深远的影响。

2. 创设班级良好氛围,精神培养润物无声

构建良好的班级氛围,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特点,或活跃,或沉闷,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班级都必须有良好的班级氛围。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学生会被潜移默化地往好的方向发展,他们自然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良好的班级氛围怎样形成?它来自班集体活动中的准则和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意识,以及正确对待批评及进行自我批评的正确态度。作为班主任,应该用自己的言行来带动正确的班级风气,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比如主题班会、黑板报等来扼杀错误的观念,班主任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将“歪风邪气”扼杀在萌芽中,否则一旦滋长、蔓延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因此,“抓典型,树榜样”始终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四)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作为班主任,如果只把目光定位在学校制度的执行上,那就相当于放弃了其他能够帮助开展班级工作的重要途径。制度也是一种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和价值导向作用,班级中的制度文化,是班级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是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创造一种特有的文化环境。在调研中发现,多年后学生还记得的往往都是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对他们的制度要求和规范引导,那些贴在墙上的“条条框框”学生很难能说出一二。正因如此,班主任们才更应重视这些动态生成的制度,更应该形成自己的一套独有体系的制度建设方案。可以将此分为“动态生成日积月累的‘班规’”“完整规范的班干部选拔轮换制度”“切实可行的近远期奋斗目标”。

(五)班级活动文化建设

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精彩纷呈的班级活动中,能使学生充分享受童趣的欢乐,感受集体的温馨,激发创新灵感和智慧火花,使班级具有凝聚力,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也使班级文化建设更上一个台阶,给学生的校园生活增添无数绚丽的色彩。因此,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是班主任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班级活动之所以能称之为一种文化,是因为其具有自己的专属特点。班级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班级活动目的一致,产生了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班级活动的时空具有一致性;班级在活动中分工合作,互相配合,责任依从;班级活动会导致一系列诸如暗示、模仿、感染、舆论、心理相容等社会心理现象的出现;班级活动的开展有助于产生良好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班级活动的种类多种多样。按方式分,可分为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按内容分,可分为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文化学习活动、科技活动、文艺活动、劳动活动、游戏活动、综合活动等;按目的分,可分为目标内化活动、建设舆论活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活动、班级常规管理活动,培养自觉遵守纪律活动、培养学习兴趣活动等。

(六)家校融通文化建设

2022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在家庭教育被广泛重视的今天,如何将家校之间巧妙地融通起来是每一个班主任的必修课、常修课。家校融通,更多的还是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学校的很多活动、理念要靠班主任传达,家长也要通过班主任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努力方向,班主任的很多做法也需要得到广大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因此,与家长之间的良性互动,就成了班级管理中重要的一环。经过调研显示,家长对班级的认可度高低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的,这一影响在小学中年级时期尤其明显。所以,这一隐形的家校融通文化建设在新时期的班级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对班级和谐和学生的良性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七)班级文化建设的案例模式

本次研究将学校每位班主任的带班理念和构建班级文化的主要方法进行了调查、提炼和总结,针对各有效方案中对学生的影响力排名,形成了一些细节案例,也提炼出了几个可供借鉴参考的,较为齐全的案例模式,希望对各位班主任的班级文化建设有所帮助。

1. 同筑班级精神文化

作为班级全面负责人,班主任要深知精神文化建设对班级和学生的重要影响,甚至可以说,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

以“魅力一班”为例。在学校“多彩教育”理念引领下,在广泛了解和分析班级成员的基础上,班主任确定了在班级中开展“魅力文化”建设。

自古以来,“有魅力的人”就代表着那些气质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人,同时,其也有“充满吸引力、活力”之意。“魅力”代表着人的个性与美,将魅力植根在班级的精神文化中,将其内涵注入每个学生的心灵中,力争打造出一个气质出众,具有非凡魅力的班级。

(1)制订符合班级特点的班训、班风、口号。班主任根据班级实际,综合学生愿景,制订了“魅力雅韵”的特色班名,在班级全体成员协商和投票的基础上,制订了“文明、阳光、高雅、大气”的班训,树立了“团结、友爱、自尊、自强”的班风,确定了“魅力一班、气韵雅致、携梦翱翔、铸就辉煌”的班级口号。

(2)选择积极向上,学生喜欢的班歌。班主任结合自身特点和社会热点,摒弃自主创作的局限性,选择了歌手张含韵的代表作《一人一梦》。

(3)制订代表班级形象的班级名片。班级名片是班级的象征,共同信仰来源于对班级全体成员的认可。“魅力一班”的班级名片上有班训、班风、班级口号,还有教师和学生的照片,并且中间以心形装饰物连接,寓意全班心连心。

2. 同构班级环境文化

一个班级,环境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皮肤,它外显着一个班级的方方面面。

(1)尊重学校共有环境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追求个性的同时也要学会尊重。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学校共同的环境设计,因此,要和学生将共同的环境精心设计好,装扮出符合自己班级特色的环境。

(2)围绕班级特色建立个性环境文化。班级空着的墙壁就可以是班主任发展的空间。班主任在班级内侧墙壁上张贴了“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的装饰画,还张贴了“数字差距图”“今天你在哪一步”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已不满足于现有的墙贴,开始用自己的画作、毛笔挂轴书写“班名”“班级口号”等悬挂于墙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