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发力“点”,开启“悦读”之旅

作者: 钱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此可知,针对语文阅读学习,其核心是语言文字运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从语言出发,找准发力“点”,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涵养其语言意蕴。

一、巧扣语言情感“点”,激发学习热情

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语言的感染力,很多时候依赖于它所蕴含的情感;反之,语言一旦离了情感,就会变成空洞的文字。研读统编教材就会发现,它所选编的很多文本中都隐藏着丰富情感。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挖掘语言情感的发力“点”,在实现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多元对话的基础上,唤醒学生的内心情感,激发其学习热情。

例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桂花雨》一课的文字较为平淡,却极富情感,从题目到细节,处处蕴含着对童年生活的幸福回忆。具体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细节,通过细腻分析,层层剥开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情感,在唤醒学生童趣体验的基础上,激发其学习热情。如“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这一处细节,紧扣“洗净”“点上檀香”情感发力“点”进行仔细揣摩,从中品析父母心中那点敬畏、虔诚情感。《桂花雨》表面上写的是“桂花”,实际上写“我”对童年的幸福回忆。对于父母来说,桂花则凝聚着他们对丰收的渴望,这从父母对“桂花”敬畏的态度可以看出。而这种情感恰恰又构成了《桂花雨》文本情感的基调,属于情感发力“点”。

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情感迸发点,在学生、文本之间搭建对话桥梁,紧扣感人细节,或者围绕文本人物动作、语言、表情等描写,从中构建发力“点”,助力形成情感场,在唤醒学生对语言文字学习热情的同时,助力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巧抓语言空白“点”,丰富学生想象

受篇幅限制,统编教材所选文本大多留有空白,一方面是艺术表达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给学生学习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留白的形式有很多,有的借助省略号留白,有的在结尾处留白,有的则在略写处留白,形式多样。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紧扣语言空白“点”,积极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与联想,在与文本多元对话中,对其进行二次充实丰富。其中,古诗词在语言表达方面短小精悍,自然在留白方面也涉及较多。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紧扣留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抽象文字进行“填充”,变成一幅幅“画面”,或者一篇篇“散文”。

例如,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陆游,其中针对“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中的“告”,可以说就是诗人的留白。具体教学时,教师需要在资料拓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与联想,说说诗人陆游想让儿孙在“家祭”时告诉自己什么?前面已经说道“死去”“万事空”,这里为什么还要强调儿孙“告”诉呢?这里虽是留白,却也是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的主要抓手。

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留白“点”,主动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借助想象,跨越时空与作者进行对话,在“还原”内容,“填充”文本的同时,将课堂带入一个较高的境界。通过“填空”留白“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本熏陶,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想象,培养其创新思维,助推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为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创造条件。

三、巧搭语言支架“点”,促进表达迁移

一篇文本,从字词语句到篇章结构,可以说值得学习借鉴的点有很多,如果全面铺开,不太现实。最好的办法就是结合单元要素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挖掘文本语言支架“点”,引导他们通过斟酌推敲,从遣词造句到仿写修辞,再到篇章结构仿写,层层推进,以使学生能够在仿写中提升语言表达素养。针对仿写,首要的是找准语言支架,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迁移,感悟表达技巧。

例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语言支架“点”为写作顺序。具体教学时,教师可在学生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围绕文本关键字词,引导学生梳理游览双龙洞顺序,并从中感知文本写景技巧。在学生理解掌握后,教师可以适时开展随文练笔,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写作顺序,写一写校园或者周边景物。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单元要素,结合学生认知水平,有序渗透文本结构仿写。

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准语言支架“点”,适时开展随文练笔,推促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不断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随文练笔要结合单元要素和课堂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把握习作时间,切勿忽略阅读教学主题。

四、巧借语言冲突“点”,发展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实际是思维的发展。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创新培养,尽可能借助语言冲突“点”,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在激活思维中发展素养。针对语言质疑,可以借助的“点”有很多,最好的就是紧扣语言表达“矛盾”的地方,如与常规思维相违背、或者与语境不协调的句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感悟文本作者独特表达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扩展他们思维的广度,继而实现语文素养的发展。

例如,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一课描写的是刘伯承。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紧扣刘伯承做手术不用麻醉这一冲突“点”,引导学生思考刘伯承这样做的目的。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用小刀在手上划个口子,会疼吗?那么做手术会疼吗?”这一问题,学生都明白会很疼。然后,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文本,找出能够表现“疼”的词句,如“紧紧”“青筋暴起”等,表现刘伯承在做手术时忍受了巨大的痛苦。接着,组织学生思考“做手术很疼,按照规矩应该进行麻醉,那么刘伯承为什么不用麻醉?”这一问题,通过层层推进,学生不仅明白了刘伯承做手术不用麻醉的目的,而且真正读懂题目“军神”的含义。语言冲突,可以是句子中词语的“冲突”,也可以是篇章中表达矛盾的地方。案例中做手术很疼,但刘伯承坚持不用麻醉,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些表面上看似矛盾之处,却往往也是文本最精彩的地方。揭秘了这些冲突,也就读懂了文本。

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紧扣语言冲突“点”,引导学生经历由困惑到解惑的过程,在帮助他们准确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助力他们思维更好地发展。

总而言之,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核心。针对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研读课标,结合学生实际,重点分析语言情感“点”、空白“点”、支架“点”、冲突“点”,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丰富其想象,帮助学生开启一段“悦读”之旅,为他们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太湖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