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路径研究
作者: 仵亚娟在科学育人观的强力推动下,教师群体自觉践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努力实现语文教学的提质增效与创新发展,主动为学生打造一个高效认知、友好交流、快乐成长的学习环境。教师是语文课堂的设计者与实施者,因此,教师积极践行科学育人观,竭力提升教学效率,对学生的信息获取、知识诠释、视野拓展以及素养发展意义重大,也能帮助教师保质保量地完成教书育人使命。
一、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
首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能为学生的知识学习、信息处理、主体实践、合作探究与互助成长创设一个人性化、趣味化、互动化以及实效化的生命乐园。因此,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能够加速学生的认知途径、探究方法、合作契机以及互助空间,切实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造生命课堂。
其次,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能为教师设计与实施语文教学指出明确、具体、直接的教学任务,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目标性、策略性以及实效性,为教师施展个人才智指明道路。因此,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能够提升语文课堂的主体性、交流性以及互助性,借助教师智慧加速学生的快乐成长。
最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能够帮助教师积极践行科学育人观以及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切实将生本理念与人文思想应用于语文课堂,为学生的高效认知与健康成长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因此,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能够切实推动新课程改革在语文课堂上的贯彻落实,保质保量地促进素质教育的科学实施。
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科学路径
1.开放教学氛围,调控主体状态。在语文课堂上,教学效率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主体认知状态,而学生的主体认知状态又与教学氛围的开放程度息息相关。教师要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自在的主体认知中焕发出强大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生命发展潜能,以此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切实提升。因此,教师要立足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营造开放、快乐的良好氛围,借助学生的主体状态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七律·长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歌曲《七律·长征》引入语文课堂,让学生通过歌曲学唱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探究任务,实现学生的快乐认知。在此过程中,歌曲《七律·长征》能够渲染出开放、自由、快乐、激动的人性化氛围,可以快速引导学生进入自觉参与、主动学唱、快乐成长的良好认知状态之中。因此,歌曲《七律·长征》就成为语文课堂上的“兴奋剂”与“加速器”,能够给予学生良好的感官刺激以及心理暗示,对学生的情绪、心理、情感、精神进行良好的外界信息冲击,切实提升学生的主体认知状态,使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成为必然。
2.优化教学资源,丰富信息交流。在语文课堂上,教学效率的提高离不开语文课堂上的趣味元素,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资源的趣味性优化学生的认知体验。教学资源是教师立足教学内容而引入的辅助性认知素材,能够有效提升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与体验性。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资源的趣味性牢牢吸引学生,提升他们对语文教学的参与度与关注度,以此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动画微电影《将相和》,以此作为教学资源辅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的文本信息。这部动画微电影只有10分27秒,非常适合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收看,让学生开心、快乐地借助收看动画微电影掌握课文内容中的“完璧归赵”“渑池会盟”以及“负荆请罪”三个核心故事,还能获得良好的认知效果,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识记印记以及理解深度。因此,动画微电影《将相和》作为教学资源融入语文课堂,能够切实提升学生阅读文本信息的趣味性,能够将视频内容与文本信息进行有效关联,既优化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又提升了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认知效果、内容把握、理解深度以及拓展广度,切实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3.改善教学方式,实现直观认知。在语文课堂上,教学效率的提高离不开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科技性、先进性与直观性。学生在主体认知中以直观思维及形象思维为主,因而教学方式与学生认知方式的契合性与一致性将会直接决定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实施电化教学,借助多媒体设备的强大信息展示功能为学生输送更多、更好的直观信息与形象刺激,迎合学生的主体认知需求,以此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观潮》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在文本信息的主动识读、自由想象中感悟到“钱塘江大潮”汹涌的气势、澎湃的声势以及浩大的气场,以此领略“钱塘江大潮”惊世骇俗的绝美姿态。然而,学生仅仅凭借文本信息以及主观想象难以切实感知到“钱塘江大潮”的真实信息。因此,教师可以实施电化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将“钱塘江大潮”的真实视频信息直接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目睹“钱塘江大潮”的壮阔景色,自然就能够感受文本信息中的“横贯江面”“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等词语的真实场景。这样,电化教学给予学生直观的认知成长机会,因而能够在“眼见为实”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信息,更加准确地了解“钱塘江大潮”的真实面貌,自然能够切实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4.拓展教学活动,推动主体认知。在语文课堂上,教学效率的提高离不开教学活动的参与性、主体性以及互动性,教师应借助学生的生命活力与能动作用共同助力教学效率的切实提升。教学活动是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成为语文课堂上认知主人的重要台阶,更是他们展现主观能动性的生命空间。因此,教师要积极拓展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活动的人性化与互动性,借助学生的友好交流与合作互助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最新电影《长津湖》中“毛岸英”壮烈牺牲的那一段视频片段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获得强烈的视觉刺激、听觉冲击、情绪感染以及心理震撼。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由交流,说一说军事装备落后、物资保障孱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如何打败军事装备先进、物资保障充足的“联合国军”或“美军”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借助课堂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到是中国人的军事智慧、坚韧意志、顽强斗志、大无畏精神打败了“美帝国主义”,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血肉之躯打败了美军的飞机大炮。因此,课堂交流活动能让学生看到新中国发展落后的一面,更能看到无数英雄人物的舍生忘死、义不容辞、舍我其谁的牺牲精神,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识记效果以及文本对学生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科学育人观要求教师实现语文课堂的提质增效与创新发展,而教学效率的显著提高自然就是教师积极践行科学育人观的必然结果。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融入生本理念与人文思想,并通过开放教学氛围、调控主体状态、优化教学资源、丰富信息交流、改善教学方式达成拓展教学活动、推动主体认知的教学目标,完善教学过程实现高效发展,切实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借助生命活力实现学生的高效认知、友好合作、互助成长。
(作者单位:甘肃省正宁县榆林子镇榆林子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