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中寻奇,在同中求异

作者: 邵长坤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讨“五四运动”的教学,需深入研读新课标,从宏观层面精准把握历史脉络与知识体系,确保教学既符合时代要求又贴近学生认知。同时,细致研究新教材,深刻理解其编写意图,挖掘“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教学中采用情境化教学手段,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结合共情代入式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怀与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从而深刻理解“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

关键词:五四运动 情境化 共情代入

新课程改革后,现有教学设计多沿袭旧版,模式固化,教师易陷经验主义。为求突破,本文聚焦“五四运动”教学,分享教学新视角与体会。

一、研究新课标,从宏观上把握知识体系

课程标准对本目的要求是“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据此,“五四运动”的教学应该突破此前教材“背景—经过—意义”的程式化窠臼,要围绕“历史意义”展开,即当时的中国人“面临什么问题”“怎样解决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

“面临什么问题”的视角与背景不同。背景被界定为北洋政府统治以来至1919年5月, 2003年人教版的“历史背景”即是如此。这种界定不能揭示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抗争探索史上的地位。五四运动的发生涉及了长远背景、现实条件和具体原因。

长远背景延伸到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人逐渐觉醒,掀起一次次抗争和探索,国人一直思考“中国的出路在何方?”五四运动在近代探索史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现实条件就是上一节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政治方面来看,北洋政府标榜民主法治,但大小军阀大搞专制独裁、争权夺利搞割据。从经济方面来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春天”,但日本侵略和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重新感受到了竞争和生存的压力,广大人民负担更加沉重。从文化方面来看,对民主科学推崇和失望情绪并存。从国际方面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撕去了欧美“文明”的外衣,俄国十月革命已引起国人的兴趣。总之,各阶级阶层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现状的不满,“人心思变”是这个时代的写照。从近因来看,巴黎和会使中国人产生希望到失望的巨大落差。当时中国是即将爆发的火山,“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是民众宣泄情绪的集中体现,但各个阶级阶层的具体诉求并不相同,中国民主革命道路面临新抉择。

“怎样解决问题”即民主革命道路的问题。五四运动不仅有“三罢”斗争,连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苦力、痞棍等游民无产者,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参加到运动中来,表现出了力所能及的爱国义举。在“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旗帜下,形成国民外交现象。教材补充《新申报》印发的“号外”,意在说明报刊宣扬时事、引领舆论、开启民智,推动了运动的发展。此外,经济斗争也是五四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资产阶级“在全民族的爱国运动中表现出其自身的特殊性,巧妙地借助商业广告,实现了爱国与赢利的双重目标”,[1]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热潮。在运动中,激进主义思潮盛行,以至于“火烧赵家楼”,上海工人“凡遇日本船只抵岸,不为起货”,天津“查栖息于津埠之劳动者数十万众,现已发生不稳之象”,[2]这些斗争给北洋政府实实在在的压力。在运动中,稳健力量如梁漱溟、胡适等人认为要维护民国以来形成的法治环境,提倡理性爱国。学者周濂认为“五四是一个大杂烩,当时的参与者有完全不同的声音,今天不同的人也有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在其中看到了个体自由,有人看到了民族解放,有的人看到了法治,有的人看到了民主,我看到的则是平等的价值。”[3]五四运动过程中的斗争方式对以后中国革命走向的探索有重要影响。

“解决了什么问题”即运动的影响。作为爱国革命运动、社会革命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从近期来看,基本达成“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诉求,从长远来看,解决了中国革命依靠谁的问题,即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工人阶级;解决了指导思想的问题,一部分知识分子抛弃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幻想,在比较和论战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它还锻炼了知识分子,使他们注重报刊对民众的启蒙作用,注重面向劳动大众,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它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增进了民族自信心。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次重要转折,在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研究新教材,吃透其编写的意图

现行的教材面广而叙述简约,而2003年人教版的教材面窄而叙述详细。教师借鉴旧教材要有度,不能违背新教材的本意,要分析新教材增删部分的用意,注意“要吸纳学术界公认的、比较成熟稳定的成果,或是以往教材强调不够甚至没有写入、现在学界公认非常重要的、必须体现的学术成果。”[4]新教材相比旧教材,至少有以下几点删改需要引起重视。

其一是删去了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运动不限于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抗争,新教材和教参已经淡化根本原因。罗志田认为“五四学生运动是一个蓄势待发而被瞬间点燃的运动,其所蓄之势是多方面的,且有远因有近因,有理性的也有感性的。最直接的近因就是民初尝试共和期间种种希望和失望的轮回更替,使不少学生处于一种山雨欲来的态势,而以新思潮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则推促了青年的失意和烦恼。这些蓄积虽非一日之功,最后的‘引爆’仍是突然的”,“这些事物都与其他因素关联互动,共同促成了运动的发生”。[5]

其二是删除了罢免三个“卖国贼”的表述。学术界对这三个人的定性存在争议,[6]不宜冠上“卖国贼”的标签。前两版教材都有关于签订“二十一条”的说法,新教材叙述为“经过谈判”签订了“中日民四条约”。《中日民四条约》不等同“二十一条”,在签约过程中,“袁世凯等人为此曾据理力争,并采取了诸多举措”,[7]可以说,北洋政府的外交家们已臻于极限博弈。熊玉文等认为“卖国贼”身份源自“新闻因素”,是当时宣传、派系政争之结果。[8]当时民众并不了解真相,“内惩国贼”的口号具有特定语境,后人不能把它界定为历史的本真样态。而且弱国外交带来的屈辱不该由几个外交官承担。目前删去这个表述,是教材回归理性的表现。

其三是增加“《新申报》的‘号外’图片”,未采用旧版的“工人罢工”和“逮捕学生”等新闻图片。这个增删意在突出报刊媒体在宣扬时事、引领舆论、开启民智方面的作用。此前的新闻图片只能说明有这个历史事实,而“号外”则不同,《辞海》对于“号外”的解释为:“定期出版的报刊,在前一期已出版,后一期尚未出版的一段时间内,对发生的重大新闻和特殊事件,(报社)为迅速及时地向读者的报道而临时编印的报刊,因不列入原有的编号,故名。”[9]“号外”不仅反映历史事实,还反映了报刊媒体人的主观倾向,他们注重捕捉时代热点,迎合和引领大众,推动运动的发展。说明报刊的重要性日益被先进文化人所重视,在近代革命斗争中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这个知识点,可以引领学生分析报刊的作用,对特定时代的文化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其四是关于五四运动的性质有了新的评述。三个词语“爱国革命运动”“社会革命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是对五四运动的高度概括,它能够助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增加了一个“学思之窗”,引用了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进一步强化对五四运动意义的理解。

此外,新教材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单独列出并和“五四运动”共同编为一个目,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五四运动”两个知识点既紧密关联又各自成系统。马克思主义传播推动五四运动的发展,反之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并与走向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这样的编排也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意义。

三、研究教学设计,让教学更有实效

通过分析可知,“五四运动”这一目看似平淡,其实多奇。教学设计恰恰要在平淡中寻奇趣,在相同中求差异,从“小切口”去“深挖掘”,如关于五四运动的远因和近因问题、报刊媒体的作用问题、各阶级阶层的诉求问题(如北洋军阀或工商业资本家的态度问题)、理性爱国问题、国民外交问题、知识分子认识的提高问题、马克思主义传播问题,经历者的回忆录问题等等。怎样设计问题还要考验教师的智慧和素养。一节课里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可以在教学的不同阶段,逐渐进行增量教学。在教学设计中,情境化教学和代入式教学值得尝试。

基于情境化的教学思路可以这样设计五四运动的经过:

材料

1919年5月5日起中国各地报刊,如《新青年》《京报》《大公报》《申报》《每周评论》《国民公报》等等,陆续刊载相关报道,摘取如下:

《外交警报敬告国民》(5月2日)

《北京学界之大举动》(5月5日)

《书业决定“五九”停业》(5月7日)

《提倡国货之根本法》(5月9日)

《愈闹愈大之学界风潮》(6月5日)

《破天荒之工人总同盟罢工:6月8日特约通讯》(6月12日)

《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被免职》(6月10日)

《欧洲媾和要电——中国代表不签字之通告》(6月29日)

(1)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介绍该事件的经过。

(2)撰稿人发表这些报道有何意图?你对他们有何评价?

(3)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报纸承担怎样的社会功能?

五四运动的基本知识初中教材已有较为完整的叙述,高中阶段的教学就要在“唤醒”记忆的基础上追求增量的教学。该史料摘编自“中国报业网”和“和讯网”的相关报道,意在通过报刊情境间接展现出五四运动的经过。事实上,五四运动不仅有“三罢”斗争,还有全社会参与的提倡国货、抵制日货的经济斗争。撰稿人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还坚守职业道德和担当社会责任,他们及时向民众公布真相、引领舆论、推进运动。报纸发挥了传播信息、开启民智、引领舆论、政治监督等功能。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强调“情境”,学习中以“问题情境”做载体,实践中应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在考试中应对“新颖或陌生的情境”。[10]设计报纸报道的情境,可以引申出很多探究性问题,如新闻报道共时性、时效性、倾向性等特点;如信息和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舆情”的发酵会引起群体事件,五四运动中有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是被舆情裹挟而参与的。此外,很多缺乏文化素养和不明真相的群众,在提倡国货运动中才感知到民族意识。优良的情境设计“不仅能达成传递信息、复现场景、情感体验的教学目的,还能实现资料研习、问题生产、质疑验证、引发思考的学习景愿”。[11]

基于代入式教学,可以让学生走近历史,进行相关的情感体验。

材料1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中国作为战胜国,全民欢欣鼓舞庆祝胜利。 但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摘编自央广网《五四运动:青年是国之希望》

材料2 民国时期的外交官员,几乎都被愤怒的青年学生殴打过。1919年外交总长曹汝霖家被烧,驻日公使章宗祥被打;1921年总长郭泰祺被北京学生殴打。

——整理自石源华《民国外交官传记丛书》

材料3 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陆征祥等人发通电“不料大会专断至此,竟不稍顾我国纤微体面,曷胜愤慨。弱国交涉始争终让,几成惯例,此次若再隐忍签字……”。

——整理自中国军网《中国代表拒签巴黎和约的经过》

假设你是当时的外交官:

(1)去参加巴黎和会,你的使命是什么?

(2)面对民国初期的国内外形势,你想对国人说些什么?

(3)在和会最后签字日,你想对各国代表说些什么?

材料4 在五四游行前,(匡互生等)他们甚至打算去弄一把手枪干掉曹汝霖,可惜没有成功。在五月三日的夜里,匡互生等人秘密召集工学会的十几名会员,并决定带铁器、小罐子火油和火柴前去,预备毁物放火。

——《无风的一天:五四运动中的一些小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