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中职历史有效教学实践探讨

作者: 胡常海 夏世文 马昌军

核心素养背景下中职历史有效教学实践探讨0

[基金项目]2021年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核心素养视域下中职历史有效教学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JK21125)。

[作者简介]胡常海(1972—),男,安徽当涂人,本科,正高级讲师,主要研究德育、历史与教育科研。夏世文(1982—),男,安徽当涂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马昌军(1972—),男,安徽当涂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

[摘 要]文章针对目前存在的中职学生“困学”、中职课堂“空学”和教学评价“滞学”现象,提出通过“让课堂教学充满吸引力”、“让课堂教学孕育生长力”和“让课堂教学蕴涵影响力”等措施来实现中职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效,培养中职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历史;吸引力;生长力;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    G63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18-0083-06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逐渐得到实施和推广,其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中职学校教师必须以课程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主战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培养中职学生“成人”和“成才”。

一、教育视角:中职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价值

由于中职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目前中职教育仍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社会普职分流的大环境下,中职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大多没有达到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

(一)中职学生“困学”现象普遍

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中职学校学生的入学门槛较低,学生整体综合素养水平一般,部分中职学生学习能力普遍比较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不足。在中职课堂教学中,学生上课打哈欠、睡觉、看小说、玩手机等“困学”现象屡见不鲜,这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二)中职课堂“空学”现象明显

中职学生“困学”现象导致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独角戏”,师生、生生之间几乎没有互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无法有效开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没有得到激发,无法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课堂教学成为一潭死水。

(三)教学评价“滞学”,模式单一

受“困学”“空学”现象的影响,中职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比较单一。学校很少关注中职学生每一节课的学习性评价,仅仅以期中和期末的评分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忽视对中职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以及对学生品质和能力素养培育的评价。

可见,中职教师需要通过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设计等手段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不断激活中职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主动学习,这样才能让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

二、教学转化:中职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路径

教师要树立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结合不同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不同方面,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既要注重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某一方面的专门培养,也要注重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以科学有效地达成课程目标[1]28。笔者认为,当下的中职历史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对中职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紧紧围绕五大核心素养进行有效教学设计,让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真正落到实处。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第十七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为例,探究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策略与方法。

(一)学生立场:让课堂教学充满吸引力

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行为习惯,中职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课堂教学富有吸引力。教师通过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让教学过程演变为一场寻源探秘的生活之旅,充满新鲜感、神秘感和成就感,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达成教学目标,进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1.驱力还原:创设情境,讲好历史故事

许纪霖教授曾说过,历史的灵魂是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一个没有躯体的灵魂,是孤魂野鬼。历史老师最重要的是学会怎样讲故事,让学生在鲜活的人物形象、紧张的戏剧冲突里真正体会到历史的魅力[2]。要把历史讲“活”,离不开具体、生动的细节故事。中职历史教师必须认真备课,讲好历史细节故事,让学生沉浸在历史情境之中,感受历史的味道。如在导入新课时,笔者创设情境,出示了一张“华沙之跪”的图片,接着讲述了“华沙之跪”的细节故事:1970年12月7日,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勃兰特在波兰访问期间,来到一座庄严的纪念碑——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亲自敬献悼念花圈,随后默默后退几步,突然整个人跪倒在纪念碑前,神情肃穆。此次华沙之跪,受到世人称赞。讲完这个故事后笔者设问:为什么勃兰特要双膝下跪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向二战中被屠杀的犹太人道歉?揭开历史的面纱,让我们重温一下那段血雨腥风的二战史。这样,学生的学习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热情高涨,为课堂有效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引力转化:角色扮演,体验古今连接

历史只有进入当前生活,才会具有真正的意义[3]。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则说“生活即教育”,由此可见,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联,而历史与社会生活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应摆脱单一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单纯语言信息传递形式,结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做中教、做中学,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28。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角色,“神入”历史,体验当时人们所处的历史情境,并联系当今社会,在新鲜感和兴奋感的驱动下探究历史问题,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如在讲述二战的影响时,笔者让学生分别扮演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这三位关键的历史人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参加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在会上针锋相对,重新划定、明确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的政治版图及地理版图(其中德国被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分区占领,日本则被当时的美国单独占领),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成立联合国等,全面了解和掌握二战后新的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的形成过程。这时,笔者进一步联系朝鲜和韩国两国在政治上相互博弈的历史事件,指出雅尔塔体系在当时实际上划定和分割了美国、苏联两个大国的势力范围,这是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为前提的,牢牢地印上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被赋予新的意义。

(二)学习视角:让课堂教学孕育生长力

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是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有所收获和成长,而学生的成长是对课堂教学最大的回报。具体来说,教育和学习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持续的成长能力。这种成长能力首先体现在学生求知欲的生长上,其次体现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上。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启发,关注生成,尽量减少预设和干预。

1.着力生长:启发思维,让学习真正发生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心理素质不断提升、精神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学生在知识、技能习得的过程中养成自主探究问题的思维习惯和意识。中职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环环追问、层层递进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心灵的生长。如在讲述二战的背景时,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结果和影响有哪些?通过回答这个问题,学生明白一战后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过程和实质。2.为什么说“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仇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原因?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明白:德国遭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严重制裁,陷入严重的财政、政治、经济危机,全国上下弥漫着复仇情绪;日本在一战期间独占山东,战后不得不让出所获收益,因此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非常不满;意大利在一战中支出军费120亿美元,其他损失30亿美元,但巴黎和会分赃最少,被称为“乞丐帝国主义”,因此意大利也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怨声载道。3.就在德、意、日仇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际,什么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现实原因?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明确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各国经济陷入低谷,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促使德国、日本法西斯上台,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4.意大利、德国和日本3个国家的法西斯政权是如何建立的?他们又是如何对外侵略扩张的?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明确法西斯主义的实质就是独裁专制与侵略扩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国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为轴心国同盟,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可见,法西斯主义的侵略扩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5.为什么德国、日本、意大利这3个法西斯国家四处侵略扩张,却能频频得手呢?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明确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深层诱因。6.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除上述分析的历史原因、现实原因、直接原因和深层诱因外,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明确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帝国主义的矛盾空前尖锐,这是最终导致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这与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一致的。笔者通过一连串的层层追问,不断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深度交流,让真正的学习发生,培养学生不断追问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2.聚力生成:小组讨论,让学生真正学习

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行为习惯,中职历史教师应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学习、不断探索,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如在讲述二战的过程时,笔者利用地图动画演示二战的过程:局部战争→全面战争→战争扩大→全球性战争→战争转折→二战胜利,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过程,特别强调战争的极端残酷性。同时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我们哪些启示?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1.法西斯主义严重威胁当今世界安全,我们一定要防止法西斯主义卷土重来。2.绥靖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催化剂,其加速了二战的爆发。3.落后就要挨打。战争爆发后,一些国家如法国、波兰等在军事思想、战略战术等方面或因循守旧,或盲目乐观,或骄傲自大,导致遭遇惨痛的失败。国防科技必须与时俱进,强国必须强军,强军必须创新发展。4.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重要原因就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指引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取得了胜利。世界要发展就必须“求同存异”。在课堂教学讨论环节,中职历史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培养中职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提出自己的观点,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育人目标:让课堂教学富有影响力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1]4。通过中职历史课程学习,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养成职业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1。中职历史课堂教学要有教育影响力,这是学生成长的真谛和历史课的“灵魂”。中职历史课堂应培养中职学生知行合一,养成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之人。

1.致力整体:明确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一节中职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中职历史教师要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习惯和方式,依据《课标》和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目标。《课标》内容要求: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背景、基本进程和性质;了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理解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及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本节课以此为依据进行如下教学设计。(1)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通过分析意大利、日本、德国法西斯组织和法西斯政党的建立以及亚、欧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过程,理解法西斯政党的上台意味着战争的萌芽。(2)第二次世界大战:通过教材上的地图,学习本目中欧洲战场、亚洲战场上发生的著名战役,以此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3)二战后建立新的国际秩序:通过对雅尔塔体系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的学习,知道雅尔塔体系在当时实际上划定和分割了美国、苏联两个大国的势力范围,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