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议论文“深写作”指导路径初探
作者: 阳春[摘 要]“深写作”指导以深度学习理论为基础,把思辨能力提升当成核心目标,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落实。课前阶段有预评估和思维激发两个环节,课中阶段分为审题立意、结构训练与段落论证三个步骤,课后阶段主要开展参与式多方评价和动态式多元评价,旨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议论文;“深写作”;指导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36-0001-0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了“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思辨能力是反映学生核心素养、衡量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维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求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能整合、分析信息和提炼有用信息,确立独特而有见地的观点,解决并回答问题。“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辨性表达能力。“深写作”是以深度学习理论为基础、把思辨能力提升当成核心目标,能激发学生内在写作动机、促成知识迁移的写作训练模式。笔者以深度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落实议论文“深写作”指导,具体如下。
一、课前准备
(一)“深写作”预评估:制作评估量表
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进行预评估,了解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方面已有的知识框架,由此掌握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现状,分析学生的议论文写作难点,并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写作指导安排。教师可根据预评估的目的,制作评估量表,通过评估量表中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成为学习主体,为“深写作”打下较好基础。评估量表中的问题如下:本次写作主题能联系哪些生活事件?积累了哪些作文素材?可以采用哪种论证方法?对本次写作材料,还有哪些疑问?
(二)“深写作”思维激发:读写结合与头脑风暴
在“深写作”思维激发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该关注读写结合与头脑风暴。
1.读写结合
以名家经典议论文为支架,引导学生分析、模仿并创新论证结构、思路等,有助于学生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论证模式。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中的议论思辨类文章,引导学生多元解读,并进行“深写作”,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以《拿来主义》为例。首先,讲解“先破后立,立中有破”的论证结构。《拿来主义》是一篇经典杂文,以“破立结合”布局全篇。笔者引导学生明确作者在论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这几种主义的表现、实质和危害后,引出“拿来主义”,这便是“先破后立”;而“立中有破”则表现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后,作者继续批判了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并强调应避免盲目崇拜和一味排斥。其次,探究“喻中设喻,环环相扣”的论证结构。《拿来主义》的比喻论证同样精彩,值得借鉴。以“大宅子”这一设喻领起,又分别设喻三次凸显三种错误,还针对文化遗产的不同类型连做四次比喻论证,可谓喻中设喻,环环相扣。最后,鼓励学生参考文章进行写作。
由此可见,“深写作”指导可立足教材中的议论思辨类文章,积极落实读写结合,通过“深阅读”促进“深写作”。教师可依托教材,以其中的议论思辨类文章为教学突破口,指导学生学习名家说理论证的方法,引领学生积累素材、深入思考写作主题,并鼓励学生动笔写作;学生可从思辨性阅读中获得写作思维与技能,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和思考,进而发展思辨性思维,提高思辨能力。
2.头脑风暴
以思辨型话题开启头脑风暴,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为“深写作”做准备。针对学生在写作时没有吃透概念及相应关系,只以关键词为中心写作这一情况,笔者每周选择一个思辨型话题为头脑风暴的主题,让学生围绕该主题查阅资料,积累典型事例和有深度的评论性文字,并在头脑风暴活动中大胆讨论,碰撞思维,进而改变思维的惰性。
可选择的思辨型话题如下:①简约与繁复;②张弛之道;③有我与无我;④德与才;⑤《水浒传》有弊还是有益;⑥自在与约束;⑦思想与行动;⑧跟跑 并跑 领跑;⑨利他与利己;⑩有意思与有意义;⑪顺境 逆境 绝境;⑫物质与精神;⑬强与弱;⑭美与丑;⑮连接与间隔;⑯挑战不可能和扬长避短;⑰不取亦取,虽师勿师;⑱“中国式”褒贬之争;⑲相信与怀疑;⑳ChatGPT的优劣。
二、课堂实施
(一)“深写作”的审题立意:四维审题
以四维审题法进行思辨性审题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确定中心立意,实现精准审题。“四维”指思维启发的四个关注点:质疑、释疑、导向、启示。
质疑,是“深写作”的前提,是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应积极自我反思、深入思考并大胆质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解读材料,否则,学生深度思考的过程就结束了。教师要有针对性和导向性地指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深写作”指导过程中,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自主质疑的思维习惯。与“深写作”有关的基本问题有以下三个。第一个,写什么。深入挖掘题目材料,思考题目材料指向的核心概念或核心矛盾。第二个,为什么写。围绕核心问题、核心矛盾设问,围绕背后动机设问,围绕事件的本质设问。第三个,怎么办。从题干、材料中寻找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需要根据已有知识、已知材料情境及自身见解提出问题。对同一写作素材,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认知,学生思考方向、思维深度的差异可促使其在质疑中碰撞出新的问题。质疑促使学生以事实为基础进行因果推理,以一定的事理逻辑为基础进行科学推导,进而培养学生自我审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辨性思维。
释疑,是“深写作”的必要条件,主张学生在设定问题后,应找到强有力的证据来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具有思辨性思维,不人云亦云。在释疑过程中,要注意提醒学生寻找客观有力的事实论据,进行合理严谨的论证,并得出最终结论。
导向,是“深写作”的思想保证,即依据作文题目的导向,确定命题者的命题方向,以紧扣时代脉搏,站稳青年立场。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社会脉搏、青年担当、民族主旋律等都是其基本关注点。高考作文无论是题干中体现出来的考查要求,还是相对应的评价标准,都把现实性、时代感和生活感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因此在写作议论文,特别是在写作高考议论文时,学生应紧紧围绕时代意识、民族精神和现实需求。作文的成功在于其背后的思想性,这就要求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以体现思想深度。树立时代意识是学生自觉审视所表达的思想的前提。时代意识能促使学生将视野拓展到多层次、多角度的时代生活领域,以主动把握时代动向、了解社会变化。学生若能带着强烈的时代意识去写作,写出的作文就不会浮于表面,而会深入社会生活,接地气地分析问题、事件,预见相关事件的发展趋势。“深写作”要求学生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分析作文题目的深刻含义,提出具有时代气息、紧跟时代节拍的发人深思的见解。
启示,是“深写作”的落脚点,要求学生增强由此及彼的思考能力。在全面把握作文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要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个性到共性地探析作文材料蕴藏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并挖掘材料反映的社会问题等,以拓展所写作文的思想深度。“深写作”要求学生提出启示,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审视作文材料所蕴含的主张,追溯相应主张的合理性,由此预见其在未来的发展样貌。
(二)“深写作”的结构训练:分论点思维升格
结构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必须围绕中心展开。想要运用分论点突出作文层次,打开思路,还需要进行思维的升格,让分论点更集中、更深刻。分论点思维升格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关系:分论点应与总论点及核心概念联系紧密。
(2)连贯:分论点应具有顺序连贯性。如果列出的分论点可以任意调换位置,没有明显的递进,只是简单的并列,便没有达到升格的要求。
(3)层次:分论点应体现逻辑层次性。逻辑层次性的体现离不开深度思考,需要进行观点、认知等的纵横多向勾连。
(4)新颖:分论点应展现写作视角的新颖性。学生要从新颖的视角思考与挖掘内容。
(5)符号:相关论述中需要有鲜明的符号,以突出作文层次。标点符号、长短句结合等都能突出作文层次,突出各概念之间的关系。
(三)“深写作”的段落论证:质疑辩驳
在议论文写作中,部分学生常常顺着“亮明观点—举例论证—回扣观点”这样的思路进行论证段落的说理论证。这样的思路很难思辨性地表达多元概念间的关系,还容易使作文陷入说理过于绝对而说服力减弱的境地。如果相关论证段落的论述都如此展开,则易导致多元关系不明、议论说理不清、逻辑思辨不足。笔者认为,在亮明分论点之后,若能摒弃简单的举例论证转而进行多元概念之间的质疑辩驳,便能体现议论文的思辨品质,并拓展论证深度。质疑辩驳,指巧妙运用人们的同理心,以退为进,提出恰当而充分的理由来反驳对方的观点。质疑辩驳重在“驳”,要求“驳”得巧妙,“驳”出思辨的魅力,“驳”得深入人心。质疑辩驳能大大提升写作的思辨性。质疑辩驳鼓励学生从反面举例论证,进行深度说理。这样,学生能在论证过程中形成“提出分论点—让步肯定—情境否定—加强肯定—回扣分论点”的深度思辨思路,体悟“深写作”的独特魅力。
三、课后评价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更注重考查理性思维。因此,教师在进行日常作文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作文是否展现出有深度的个性思维,是否具备认识的深刻性与观点的创新性,是否体现对生活的真情实感,是否有对事物本质的阐发等,以更好地通过评价反馈鼓励学生进行“深写作”。
(一)“深写作”的参与式多方评价
参与式多方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教师需要设计学生自我评价量表和小组互评量表,引导学生明确评价标准,保证评价的针对性和规范性。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学生需要从新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作文。这促使学生跳出原有的写作思路对作文的内容、逻辑、论据等进行反思。小组互评有利于学生完善个人知识框架,使作文中的问题得到有效的反馈及解决。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要做到分析有梯度,以及及时反馈。
(二)“深写作”的动态式多元评价
动态式多元评价包括动态的过程性评价和多角度评价。新课标要求教师充分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深写作”的动态式多元评价的着眼点在思辨性,而根据深度学习理论,教师还应关注多元性和深刻性。教师应采用丰富的评价方式,如辩论赛、课前演讲、读书沙龙等,以凸显学生思维提升的过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更能鼓励学生进步。
“深写作”要求学生激发思维,构建思维方法和策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进一步提升思辨能力。在议论文“深写作”指导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构思,合理、灵活而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当然,在议论文“深写作”指导中还应关注学生写作训练的不足,关注高考作文命题的变化等。这样,在面对创新性作文题型和作文材料时,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以不变应万变,学会迁移知识,提升思辨能力,进而写出有深度的议论文。
[ 参 考 文 献 ]
[1]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 林丽洁,蔡志贤.借助评价升格量表学习增强议论的针对性:部级精品课《议论要有针对性》品鉴[J].语文教学通讯,2022(28):54-57.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