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引领历史课堂 让历史照亮现实困境

作者: 徐天志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也是提升学生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并非所有课堂提问都是有效的。文章针对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提问存在的常见问题,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出课堂有效提问的关键要素,并提出以下公式:课堂有效提问=有效问题+有效提问方式+有效提问时机+有效提问对象+有效候答和反馈。

[关键词]有效提问;历史课堂;公式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36-0007-03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笔者发现,在现实课堂中有很多无效提问。笔者尝试从课堂有效提问的意义、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提问存在的常见问题、如何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三个方面阐述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有效提问的意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1]为使学生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历史情境,以问题引领学生学习。《课标》还指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教师要认识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实施, 都在一定程度上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以问题引领作为展开教学的切入点,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设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的问题。”[1]随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提问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提问存在的常见问题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设问而设问,在课堂提问方面走入了误区,导致课堂教学低效。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提问存在以下常见问题:①设问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强;②问题指向不明确,学生难以作答;③问题与问题之间缺乏逻辑、层次;④问题缺乏思考的价值,不能启发学生思维;⑤课堂提问局限于考试内容,关于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提问较少,问题范围狭窄;⑥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⑦将回答课堂提问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⑧问题过多,学生不知道从哪个问题开始回答;⑨不能适时调整问题难度和进行追问,提问缺乏灵活性;⑩不考虑提问对象的水平;⑪重结论而轻过程,候答时间过短,提问流于形式;⑫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过于简单;⑬提问的主体单一。

笔者将上述高中历史课堂提问存在的常见问题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类:①问题本身质量不佳;②提问方式不科学;③提问时机不恰当;④提问对象缺乏针对性;⑤候答时间不合理;⑥问题反馈低效。

三、如何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

要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实现有效提问,教师就要结合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努力实现问题本身质量好、提问方式科学、提问时机恰当、提问对象有针对性、候答时间合理和问题反馈高效。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总结出以下公式:课堂有效提问=有效问题+有效提问方式+有效提问时机+有效提问对象+有效候答和反馈。

(一)有效问题

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前提是设计有效、科学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课堂设问之前,应该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什么地方需要设问

课堂设问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不是为了设问而设问。课堂设问应该问疑点,诱发讨论;问重点,启发思考;问难点,化难为易。为了提高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脉络的能力,教师可以在学生已学知识和未学知识的交汇处设置关键问题,如在讲近代西方代议制的时候可以通过设问,让学生思考古代雅典的直接民主与近代西方的代议制民主(间接民主)的区别;为了提高学生利用历史智慧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在历史情境与现实问题相联系之处设置关键问题,如在讲宗法制度的时候可以通过设问,让学生思考宗法观念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为了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教师可以在讲授一个单元或者模块之后设置关键问题,如在讲授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演变后通过设问,让学生思考古代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而分别采取的主要手段。

2.设问需要达到什么目的

设问要有一定的目的,不能为设问而设问。高中历史课堂设问最重要的是有启发性、思考价值,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怎样才能达到设问目的

教师在课堂设问时要充分考虑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应该准确地判断和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努力后“够得着”“吃得饱”。

教师的课堂设问应该具备逻辑性。一堂好的、精彩的历史课,往往是在核心问题的驱动下,随着一个个子问题的解决而推进的。如一位教师在讲新航路的开辟时,设置了三个关键性问题:谁开辟了新航路?(落实新航路开辟的几条路线)为什么是他们开辟了新航路?(通过东西方对比,深入分析为什么是西欧人而不是东方人开辟了新航路)他们到底开辟了什么?(深刻揭示新航路的历史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呈现史料、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角色扮演等方式解决以上三个关键性问题,使整堂课脉络清晰、环环相扣,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课堂设问还应该具备开放性,以促使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对话。

课堂设问在精不在多。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在准确把握《课标》、吃透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设计问题,能使问题发挥解惑、启智、激情的作用。

(二)有效提问方式

有了有效的问题,教师还需要掌握科学的提问方式。因为提问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为了更好地实现课堂提问的预期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提问方式,通过合理拆分或者转化关键性问题,让问题更具有层次性、更符合学情。例如,一位教师在提问“国共两党性质不同,为何能够实现第一次合作”后发现学生不能很好地思考和作答,于是改变提问方式,将问题拆分为以下有梯度的子问题:“共产党当时的目标是什么,是否有与国民党合作的意愿?国民党当时的目标是什么,是否有与共产党合作的意愿?”这样拆分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学生更容易分别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角度领会到双方都有合作的意愿(必要性)和条件(可能性)。又如,笔者在讲授“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的内容时提问:“为什么说封建制度是阻碍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个问题对部分学生而言难度较大。于是笔者把问题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什么条件?而封建制度是如何限制这些条件的实现的?”这样一来,学生就能轻松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关键的是知道如何去思考这一类问题。

此外,课堂提问还应注重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有效提问时机

把握有效的提问时机是实现有效提问的保证。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时机提出,学生的反应和达到的效果可能大不相同。没有合理的情境创设,学生的思考无从谈起;没有必要的氛围烘托,学生的情感无处安放。提问时机不恰当,一个好的问题也会显得苍白并令人尴尬。而在恰当的时机提问,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教师要抓住提问时机,提出生成性问题,以激活学生思维,达到教学目的。

(四)有效提问对象

课堂提问不仅要从《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出发,而且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注意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的难度和提问的频率、方式等都应因人而异。

调动全班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是最理想的课堂提问状态。但在现实中,很难通过一个问题调动全班学生思考。笔者认为潘苏雅老师提出的方法值得借鉴:“合理分配答问对象这种技巧的关键点有三:一是支持一些学习失败者;二是鼓励那些尝试回答者;三是重视学习成功者所做出的贡献,因为他们对课堂教学进程很有帮助。”[2]

(五)有效候答和反馈

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调控候答时间。正常情况下,教师在提问之后,要留足时间给学生去思考和组织作答。

在学生作答时,教师应注意听其言、观其行,对学生作出及时而准确的评价,以调动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还要注意给予学生必要的人文关怀,不要伤害学生的情感。在这个问题上,乔美玲老师的思考值得学习:评价要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及时进行,并注意给予学生必要的人文关怀,不要伤害学生的情感,要让学生拥有自尊,获得自信和追求成功的勇气[3]。

总之,优秀教师的教学不仅在于会讲,还在于会问。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提问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大有裨益。教师应在课前准确把握《课标》、吃透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历史学科特点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启发性的有效问题,掌握科学的提问方式,准确把握提问时机,找好提问对象,调控候答时间,做到提问后及时有效反馈,以实现课堂有效提问,进而打造高效课堂。而高中历史课堂上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和素养终将照亮现实困境,为学生解决人生现实问题提供历史智慧。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潘苏雅.通过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4):74-75.

[3]  乔美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浅议[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增刊2):179-181.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