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再出发!

作者: 王红茹

9月23日晚,在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上,巨大的“数字人”踏着钱塘潮涌而来,与运动员火炬手共同点燃主火炬塔,此时,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了这座被称为“人间天堂”的城市——杭州。

亚运会开幕式上的“数字人”展现了这座“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正是基于数字经济的产业基础,杭州有底气提出“智能”办赛的理念。而杭州亚运会则呈现了史上最智能的一届亚运会,更呈现了“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经济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杭州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14.20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8753亿元。人均GDP从1978年的565元,增长到2022年的152588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回望杭州经济发展轨迹,曾经强调“工业兴市”“工业强市”,之后伴随新经济勃发,逐步转到“信息经济、智慧应用”的定位上。尤其是近年来,杭州抓住互联网腾飞的机遇,在全国率先布局数字经济,勇当开路先锋,高水平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而“数智杭州·宜居天堂”,也是杭州“十四五”规划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擘画的美好蓝图。

杭州正不遗余力,为全省乃至全国探路“数智经济”提供生动鲜活的“杭州实践”。

实现从工业经济主导向信息经济主导的战略跨越

与全国改革开放同步,杭州的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从农村走向城市并不断向纵深推进。

进入21世纪后,杭州提出了“城市国际化”“工业兴市”“服务业优先”“软实力提升”“民主民生”“环境立市”的“六大战略”。其中,最要紧、关乎杭州经济命脉,对后来杭州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工业兴市”战略。

2000年,在时任市委书记王国平主政下,杭州市委、市政府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及比较优势,提出了“工业兴市”战略。2002年2月,杭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正式确立了这一战略。7月,第一次全市工业兴市大会提出“工业经济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总量领先全省各市”目标,拉开了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的序幕。

高举“工业兴市”大旗,杭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在2002年双双突破2000亿元后,2003—2006年相继突破3000亿、4000亿、5000亿、6000亿元大关,2007年更是直接跃上8000亿元,几乎是以一年一个台阶的速度增长。

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杭州与许多城市一样遭遇“成长的烦恼”:2009至2013年,杭州市GDP增幅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一度退至最后一位。

这堪称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经济遭遇的第一次低谷。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刘亭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回忆,与其他城市相比,当时杭州工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尤为突出:土地资源缺乏,节能降耗减排等制约压力不断加大,产业发展的环境容量和空间受限;生产要素价格大大高于武汉、成都、南京等城市。在此情形下,延续原有发展模式,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几乎成为“天方夜谭”。

“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再出发!0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摄
“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再出发!1 “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再出发!2

杭州何去何从,未来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该怎么选择?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性问题。

刘亭清晰地记得在杭州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征求意见时,曾向杭州市建议,适时终止“工业兴市”的口号,把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到发展服务经济上来。

“杭州顺势应时,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信息化带动的新型工业化,才是实体经济的出路所在’,果断地把经济发展重点转移到信息经济上来,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决策’。”刘亭说。

2014年7月,中共杭州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若干意见》,作出发展信息经济的战略部署,正式推出“发展信息经济,推动智慧应用”的“一号工程”。

其后,杭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以“一号工程”的战略地位,举全市之力,为“信息经济,智慧应用” 鸣锣开道、保驾护航,全力推进信息经济优先发展。

“回顾这一历程,‘工业兴市’战略是在工业化阶段,工业经济仍是杭州经济主导力量的大背景下,杭州寻求经济新跨越的战略选择,是杭州工业发展史,乃至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而由‘工业兴市’战略到信息经济‘一号工程’,则是又一次重要而且成功的战略升级,实现了杭州经济由工业化引领向信息化引领、由工业经济主导向信息经济主导的战略跨越,加速了杭州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成为杭州新经济领先发展的重大背景。”刘亭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亚运周期杭州GDP增长0.83万亿

经济结构趋向优化的杭州,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仅从亚运周期看,从2015年9月16日杭州亚运会申办成功,GDP为1.05万亿元,到2022年GDP达到1.88万亿元,近8年期间,杭州GDP增加了0.83万亿元。

对杭州经济多年来快速增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城市发展与管理系主任石敏俊不吝赞美之词。他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表示,杭州在亚运周期,紧紧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以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和部分高新产业快速发展为依托,快速崛起成为“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出现过低谷,但总体看,杭州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杭州的金名片”。

石敏俊所言的杭州经济低谷,主要是指2022年杭州经济惨遭“滑铁卢”。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杭州GDP总量虽然达到18753亿元,但增速却只有1.5%,在浙江省各市中增速最低。

这一现象引发广泛关注。

在石敏俊看来,2022年杭州惨遭“滑铁卢”的背后有多方面原因,其中包括疫情和平台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的双重因素影响。

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峻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达了他的看法,“GDP增速与产业结构紧密相关,2021年杭州第三产业占比达到67.9%,因此杭州GDP增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第三产业GDP增速的影响。受疫情影响,杭州的优势产业,尤其是旅游业、住宿和餐饮业遭遇重创,未能发挥全部效能”。

为探寻杭州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今年年初,刘亭应邀去杭州有关部门,参加了一个主题为“探寻杭州经济新增长点”的内部研讨会。

他以自己接触经济工作40多年的体会,发表了对杭州经济问题的看法:“一季一年甚至是更长一点年份的指标掉下来,实在不必过度反应。而立时三刻要抓什么‘手到擒来’的增长点,好像这一仗就能‘打赢了’,也不太现实。”

在刘亭看来,一地一城的发展,其实是有其脉络可循的。“原来好好的,怎么就一下子不行了呢?是原来的路子走错了,要改弦更张才是;还是原来并没有多大错,而是遇上一些突发的、不可抗拒因素的冲击?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千万不要‘枪挑一条线、棍扫一大片’,弄得大家都找不到北了。”

刘亭认为,去年的增长被动,多半是由于非经济因素的干扰,加上数字经济的“两化(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尚在进行中所致。“解决问题的基本取向,是坚持数字经济即新实体经济的‘一号工程’不动摇,集中精力聚焦数字经济的创新提质。”

“打好经济翻身仗”,预期GDP增速5%以上

杭州急于要打一场“翻身仗”。今年初,在全国各地全力“拼经济”的同时,杭州市也喊出了“打好经济翻身仗”的口号。

2月19日,杭州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杭州市市长姚高员在作杭州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23年,杭州市将重点做好“打好经济翻身仗”等九方面的工作,并提出了“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5%以上”的预期发展目标。

而在此前的1月28日,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刘捷在杭州市委组织召开的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表示:“全市各级各部门务必做到战略上高度重视、战术上更有针对性,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夺取开门红、打好翻身仗,以实而又实、久久为功的持续努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贡献杭州力量。”

“打好经济翻身仗”,是继续依靠数字经济、科创基地等“长板”,还是需要补所谓“制造业薄弱”的课?杭州市未来发展取向、发展道路到底该怎么选择,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性问题。

“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再出发!3

在刘亭看来,杭州的根本问题不是工业发展不足、制造业占比低下等,而是创新驱动发展不足,数字经济发展“有所偏差”需要矫正。

蔡峻认为,数字经济和科创基地的“长板”要接,工业制造业的“短板”也要补,杭州的“经济翻身仗”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尤其是要依据城市自身特色和遵循城市产业发展一般规律,围绕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抓好“创新”与“产业”两大着力点,同步增强经济软硬实力。

石敏俊表示,数字经济是杭州的一张亮眼名片,虽然杭州制造业有一定基础,但迫切需要数字化转型,“曾经萧山区的传统制造业是优势产业,但是过去10多年里转型升级有些缓慢,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又遇到了一些挑战。当前,如何让萧山的传统制造业进行数字化升级,进而打造成为新制造中心,萧山正在追赶”。

建立国际科创中心成为萧山传统制造业进行数字化升级的抓手。

2019年2月28日,由浙江省杭州市与浙江大学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共同签署协议,共建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该中心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既是一个新型大学校区,又是开放科技园区,同时还是科技创新的“特区”,其目标是通过若干年努力,打造具有世界水平、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我国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国际策源地,全球化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区和改革试验田。

“国际科创中心共投入80亿元,萧山区正在加速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所以,我认为杭州目前不是回去补制造业的课,而是要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石敏俊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针对杭州市经济发展的前景和建议,浙江工商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倪树高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杭州市拥有“打好经济翻身仗”的独特优势,未来需要继续发挥适合城市特质的数字经济、科创基地等“长板”,在数字信息科技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软硬兼施”,抢抓机遇并提升部分制造业细分领域的竞争优势,杭州经济必然会走上“翻身”的道路。

上半年经济实现跃升

自今年年初提出“打好经济翻身仗”,半年过后,杭州就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96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

GDP 9602亿元,这一成绩不仅超过了武汉,也与发展势头迅猛的成都仅有千亿元差距。杭州经济的快速崛起,展示了这座城市的巨大潜力。

杭州经济恢复为何如此之快?杭州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7月20日发布的上半年杭州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杭州上半年GDP增速较一季度加快2.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151亿元,同比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703亿元,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6748亿元,增长9.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