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六学课堂”教学范式,构建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框架

作者: 章礼满

基于“六学课堂”教学范式,构建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框架0

[摘  要] 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例,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设计及意图等方面,对“六学课堂”教学范式的主要环节、观察要点等进行了说明,在明晰“六学课堂”操作要义的同时,对构建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框架做了进一步阐释.

[关键词] 六学课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设计说明

近期,海门区教体局组织召开“学程导航·六学课堂”推进会,笔者执教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第2节第2课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下面,笔者从对“六学课堂”的理解、教学设计及教学片段等方面出发,谈谈自己的思考.

“六学课堂”教学范式及其内涵

何谓“六学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六学”为结构主干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六学”即自主先学、合作助学、踊跃展学、情境导学、多元评学、以练促学,以发现提出问题为起点、以分析解决问题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宗旨,坚持“学”为中心.

“自主先学”是起点,是基础. 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预习,对学习内容初步做出结构性分析和问题预设,并围绕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合作助学”是行为方式,是重点.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开展任务式学习,通过相互质疑等,实施“兵教兵”“兵练兵”,展示集体智慧,培塑团队合作意识.

“踊跃展学”是交流,是手段. 学生通过展示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提升表达能力,使知识内化.

“情境导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融合,是关键. 情境导学的前提是教师对学习内容(包括教材、教法)的研读与个性化处理,关注“链接”和“生成”.

“多元评学”是反馈,是即时评价,也是学习的催化剂. 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保证了评价的效果.

“以练促学”既是体验,又是及时调整“教”与“学”的重要指标.

理解“六学”,紧扣“六学”,设计

案例

“六学课堂”强调“学路”优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教师对课堂的设计要做到“整体性视角,结构化思维,任务型活动,螺旋式认知”,重点关注并实施好“情境导学”. 以下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主要部分及设计说明:

片段1 画图初探,直观助力,确立研究内容.

问题1 直线与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一枚硬币水平放在桌面上,并用一把直尺慢慢靠近. 如果把硬币看作一个圆,直尺的边缘看作一条直线,如图1,在直尺平移过程中,直线与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请画出来.

设计说明  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适当的心理表征”[1]. 通过复习点和圆,唤醒记忆,渗透类比,让学生知晓知识的来处,这也是“自主先学”的一种实际体现;从动手画图开始,将硬币和直尺抽象成圆和直线,让学生不仅能“看出”,还要结合所画图形去进一步思考:各有什么特征?区别在哪儿?怎么命名?为什么这样命名?

片段2 类比学习,推理论证,确定研究方法.

问题2 怎样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请判断图2中的直线l与三个圆的位置关系;

(2)在图3中,向上平移直线l,随着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变化,还发现什么数量也在变化?怎样变化?

(3)反过来想一想,你能用数量之间的关系来描述直线与圆的各种位置关系吗?

于是,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跟踪训练:圆的直径是13 cm,如果圆心与直线的距离分别是:

(1)4.5 cm;(2)6.5 cm;(3)8 cm.

那么直线和圆分别是什么位置关系?有几个公共点?

设计说明  问题提出以后如何解决?用“‘从无到有’探究”的原理进行探究教学. ……从而导致数学教学中主要的也更多的是“引导式探究”,即“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探究”[2]. 本环节运用引导式探究,围绕主问题2,结合3个子问题,适时追问,创造让学生能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思考向纵深不断发展,引领认知螺旋上升. 同时组织好小组内和小组间的“合作助学”,让学生讲解、点评、质疑、认同,开展好基于“个人学习”与“小组学习”的“全班学习”[3],让课堂充分“踊跃展学”. 在学生探究、交流、归纳过程中,其知识和能力得以内化.

片段3 精研概念,变式训练,应用研究成果.

问题3 怎样根据“位置关系”确定圆的半径?

如图3,在Rt△AOB中,∠AOB=90°,OA=3 cm,OB=4 cm,OH⊥AB于点H. 以点O为圆心, r为半径画圆.

(1)若☉O与直线AB有两个公共点,则r的取值范围是           ;

(2)请改编第(1)小问,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设计说明  对于问题(1),围绕本课重点,让学生能及时运用新知,增强了应用意识. 问题(2)属于开放性问题,在学案中没有直接给出,只在PPT中呈现. 学生现场编题,教师补充.

教师要准确定位和区分教与学的地位,根据学情分析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设计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活动,提出能引发思维“聚焦”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

片段4 单元视角,知识关联,促进结构性教与学.

问题4 (1)回想学习过程,我们是怎样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

(2)如何区分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3)接下去我们可能要学习什么?

设计说明  围绕3个问题,教师抓住“学什么”“学了什么”“怎么学”“还会学什么”来设计教学,推动“情境导学”的进程. 学生明晰知识内容及学习方法,逐步感悟到知识体系的存在,建立“单元”意识,将关联内容进行类比式、整体性研究,逐步形成结构性认知.

教学设计的进一步阐述

1. 目标设置精准可测

章建跃博士提出,教师必须具备“三个理解[4]”的能力. 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研究学生学什么,立足学情换位思考,思考本课需要教到什么程度,并提炼成学习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本课的学习目标制定为:(1)知道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2)会判断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尝试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这样的目标精练、精准、可测.

本课在“问题1 直线与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中,设置了学生展示环节(如表1),展示的内容紧扣学习目标(1)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从直观“看出”到推理“说明”、从“位置关系”到“对应数量关系”的深度学习.

2. 内容预设有度有法

(1)所谓“有度”,即把握好学习内容的深度. 教师应该站在单元整体的高度,在单元教学视角之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理解,二次开发,组织、挑选真正适合学生学的内容,不超标教学.

(2)所谓“有法”,一是体现在教师要充分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点之间的结构关系,努力做到“在联系中教与学、在结构中教与学”,要有知识的“驻留”,要让学生感悟或者体会到知识的迁移,学会把握知识的“生长”过程. 本课中,从“点和圆”到“直线和圆”,就是让知识关联,让结构呈现,在对比中渗透并强化研究方法,这个过程符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生在遇到新概念时,总是用现有认知结构去同化新知,如果获得成功,就能得到暂时的平衡;否则,需要调节已有认知结构或者重新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以顺应新的概念,从而达到新的平衡[5].

所谓“有法”,二是体现在例题或者习题的教学方面. 首先,教师选题要精,充分挖掘其功能. 其次,解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审题、读题(包括对图形的信息获取、基本图形结构的辨识、原有解题经验的唤醒等),注重读题的习惯培养和审题方法的指导.  对此,波利亚也谈到,学习者应该理解题目、熟悉题目,将目标映入脑海. 对题目投入注意力会激发你的记忆,并为重新回忆起相关的一些问题做好准备[6]. 再次,教师还要注重引导思路分析、变式训练、反思总结,达成对数学命题(数学知识)的理解建构. 为了真正达到“以练促学”的目的,教师要设置有梯度、重效果的检测,以标促学,以标测学, 同时发挥学习小组长的示范作用,以扎实的“合作助学”为重要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

所谓“有法”,三是体现在教学中要有效追问. 追问是一种对数学本质的深度挖掘,教学中,教师需要考量如何通过追问问出知识源头、探出理解误区以及改正认知错误,促进学生的自觉反思. 例如本课的问题2中设计了如下追问:①图2中,O2与直线是怎样的位置关系?能直观地用公共点个数判断吗?②有没有其他方法?③上节课我们是如何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④能否类比、迁移?⑤点与圆有3种不同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也有3种,有怎样的联系呢?有效的追问能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也是培养学生条理化数学思维的抓手. 对于学生的回答,词不达意的要“追根”,明显错误的要“追因”. 通过有效追问,让师生在课堂上“对话”,让教学走向睿智,让学习走向深刻.

3. 手段丰富要求清晰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教学机智,手段要丰富且适用,要珍惜意外的“生成”,善于引发或暴露学生的思维;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珍惜学生的“不能为”,善待学生的“不可为”,要激发学生言说、展示、质疑、辩论;在每一个学习活动中,任务要具体,要求要清晰,要简明扼要直指关键. 本课中的每一个主问题只在学程单上呈现,PPT只出现解决本问题的具体要求,并且渐次呈现. 以问题2为例(如表2).

4. 环环相扣深度融合

教师要不断思考:如何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如何基于“六学”构建适切的教学设计框架?总体来说,“自主先学”要求预习有效能个性化处理、“合作助学”要求任务明确且形式活泼、“踊跃展学”要求参与积极并表达顺畅、“情境导学”要求重视过程有自然生成、“多元评学”要求方式多样反馈具体、“以练促学”要求分层设计关注效果. 学生在教师引领、任务驱动之下,高度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六学课堂”的实践表明,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关注“情境导学”环节的设计,要让学习过程体现认知的螺旋上升、知识结构的逐步构建. “情境导学”中,教师应该要有整体意识、全局观念,教学站位要高,要尝试以“大单元”视角去设计“导的内容”“导的策略”“导的方向”等,根据学生“学”的需要及时调整和优化“导”的思维,以此真正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梁贯成. 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涂荣豹. 数学教学设计原理的构建——教学生学会思考[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3]李庾南.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任世忠. 基于“三个理解”的教学活动反馈及建议——以“三角形的边”为例[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2(05):8-11.

[5]曹才翰,章建跃. 数学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波利亚. 怎样解题[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