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作者: 田进阳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国与家之间的关系,就必须把家国情怀融入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个人是构成国家的重要元素。个人的良好发展促进了中国梦的实现,而个人发展的前提是国家繁荣富强。
一、家国情怀在历史文化中的体现
1.家国情怀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在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社会单位组成的古代家庭,以及君权至上的国家单位中,传统文化中的“行孝”“尽忠”受愚昧思想的桎梏,家国观念是缺乏民族性的,狭隘不可取的。但这些忠君爱国、重视孝悌的事迹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家国情怀在当代社会的体现。
当代社会的家国情怀更注重家庭的互敬互爱、国家的和谐稳定。这样的文化氛围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和谐,也保障国家稳定。家国情怀在当代社会的另一体现,则是在有外敌入侵时,在保卫国家安宁和捍卫国家尊严时的同心同德。
二、将家国情怀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1.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三观”。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应抓住高中阶段这一关键时期。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提到的林觉民、林则徐等人物事迹,无一不体现出强烈的家国观念和民族意识。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生平事迹,可以树立明晰的家国概念。
2.更有效地开展高中德育工作。
在高中阶段开展德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而将家国情怀融入高中历史教学,正是践行新课标的要求。
3.加深学生对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高中历史课中,不仅要教导学生系统地学习历史,还要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家国情怀,从而培养学生对家国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三、将家国情怀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方法
1.更新教学理念。
历史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6课《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式教学等方式,带领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探讨疑难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引导学生深切领悟革命先烈捍卫祖国的家国情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高中生对民族、家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丰富教学模式。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更有利于将家国情怀理念渗透在教学中。仍以《抗日战争》的教学为例。教师不能只依托课本或相关文献进行教学,可以带领学生观看抗日纪录片,给学生带来多层面、多角度的熏陶和感染。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家国情怀和民族意识的理解和领悟,激发爱国之情,强化爱国之志。
3.通过巧设疑问融入家国情怀教育。
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通过两个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1.鸦片战争是如何改变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的?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又是近代史的开端?教师通过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通过对历史人物高尚情操和优秀品质的学习,培养家国情怀。
4.结合实际生活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因为历史事件距今较为久远,加之古今时代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理解。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生活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设计学校的历史陈列室、参观留存的历史遗迹和历史博物馆。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教师将家国情怀教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参观历史遗迹和历史博物馆中直观感受历史人物的感人事迹、博大情怀和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对家国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简而言之,高中历史教师将家国情怀融入日常历史教学中,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与民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