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学案导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顾丽红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而言,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就要及时创新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式学案导学法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效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一、问题式学案导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要求
1.树立教学新思想。
在历史课堂上运用问题式学案导学法时,教师要努力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对历史教材进行有效取舍,通过设计学案导学内容,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2.编写有效学案。
在历史课堂运用学案导学法时,要编写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学案。以问题式学案为教学载体,以导学为基本方向,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导,师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3.精选问题。
在高中历史课堂运用问题式学案导学法时,要精选问题。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通过对时间的梳理,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二、问题式学案导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的策略
1.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根据学案的具体内容,合理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是多样的,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内容进行合理设计。例如,在教学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内容时,可创设问题情境:辛亥革命的失败与哪些因素有关系?通过这一问题,学生理解了当时的资产阶级有哪些局限性,正因为有这些局限性,他们所领导的革命失败是必然的,从而了解历史事件有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进而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2.提出的问题应合理。
首先,教师要将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转化为问题,创设学案,学生根据学案仔细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教材内容,通过思考和讨论问题掌握知识点。例如,有学者认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导致洋务运动的失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评述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其次,提出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到高中生的认知能力。例如,在教学欧洲宗教改革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宗教改革具有哪些必然性?请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这样,既能复习之前学过的知识点,同时也结合了新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探究问题时具有挑战性。最后,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例如,在介绍鸦片战争时,可以提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在这期间有哪些历史事件发生?最终产生哪些影响?通过逐层深入来提出相关问题,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够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提高思考深度的目的。
3.对提出的问题逐一解决。
教师在学案中提出问题后要逐一解决。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自学来解决,对于综合性较强的问题,鼓励学生勇于回答,敢于追问,师生配合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提问、搜集资料、交流探讨、解决问题等活动,能够促进知识、技能、情感的全面发展。
4.对提出的问题要练习巩固。
问题式学案导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对提出的问题要练习巩固。在设计练习问题时,要注意多设疑问,并且对各年级学生设计的练习的针对性要有所不同。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问题导学。对于练习题,学生要当堂完成,这样,教师可得到直接的教学反馈,学生也能再次对知识点进行巩固。
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式学案导学法的运用,提升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加强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及旧知识的巩固,进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