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之我见
作者: 王芳在历史教学和研究中,史料是必不可少的。笔者在本文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就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史料
在历史教学中,史料具有辅助作用。适用于历史教学的史料也非常多,如各种出土文物、图像表格、碑文记录,以及经典名著、历史文献等。在选用历史史料辅助教学时,必须遵循“服务教学,服务学生”的原则,合理选择史料,确保史料的真实性和针对性。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紧扣教学目标,合理选择、灵活处理历史史料,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例如,人教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重难点是“正确评价辛亥革命”。许多学生都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算是成功了,所以他们都不懂辛亥革命失败在什么地方。因此,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要提前搜集有关辛亥革命的史料,如张海鹏在《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记载:清帝退位部分优待条件:第一款,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第二款:岁用四百万两,由中华民国拨用……结合史料,可以提出问题:辛亥革命是否彻底废除了帝制?为何说辛亥革命是不彻底的?利用问题促使学生思考,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点,使学生养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进而客观地评价历史问题。
二、充分利用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素质教育对学生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辅助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史料辨析能力和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以凸显史料的价值,发展学生的能力。在运用史料辅助教学时,历史教师要让学生辨别史料的真伪,正确评判史料的价值和作用,运用史料去分析历史,这样才能促使史料教学效果最大化。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史料让学生去论证、辨析,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讲述长征的有关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入史料,如历史文献资料、历史图片(红军长征路线图),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长征是一场被动但是伟大的战略转移?长征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在哪里?在长征路上,共产党人面临着哪些风险和挑战?然后,让学生思考和论证问题,分析历史事件的具体发生地、发展趋势。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掘史料背后隐含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虽说经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高中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复杂而庞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将高中视为启发学生思维、深化学生认识的一个重要时期,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以史为鉴”。史料是知识的载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史料辅助教学,学生也可以利用史料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开展自主学习。所以,教师要发挥史料的载体、纽带作用,让学生利用史料开展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史料,开展带有探究性质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要合理分工,针对单独的一个点去搜集史料,并且还要辨别史料真伪与客观性,发掘史料的价值,论证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如史料记载:1862年,美国派一个传教士到南京向洪秀全建议,说只要洪秀全同意与他们平分中国,他们就出兵协助太平天国击败清兵,扶植太平天国。洪秀全当即严词驳斥。这也让西方列强意识到,太平天国绝不会以国家利益与他们做交易,但是一旦太平天国最后胜利,他们从清政府手中抢来的既得利益也会失去,因此他们决定全力配合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去辨析、解读史料,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史料是人们还原历史真相、了解历史的参考依据,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本着“服务历史课堂”的目的去筛选史料,利用史料辅助学,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