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五味俱全”的开学第一课
作者: 袁吉誉9月2日,全国各中小学正式开启新学期。学校要因地制宜,结合全环境立德树人、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重点工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开学第一课”活动,进行形式多样的入学教育。
一、上好安全课,强化安全意识
安全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学校要恪守安全底线,无论班主任、任课教师还是学校后勤、安保人员始终以“安全第一”的理念去引导、教育学生要时刻注意安全,规避风险。新学期,各学校可通过开展“安全入学”主题班会、“安全宣誓”升旗仪式、“安全逃生”应急演练、“安全教育”素养测试等,不断强化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自觉养成规避危险的预判意识。安全教育需要时时讲、处处讲,贯穿学生学习教育的全过程。
二、上好思政课,厚植家国情怀
巴黎奥运会不久前落幕,中国运动健儿披荆斩棘,取得骄人成绩。中国运动员不仅在赛场上体现了“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水平,给大家留下更深刻印象的是他们用自信、阳光、乐观、拼搏的精神为国家代言,如打破男子100米自由泳纪录的潘展乐,新科网球女单冠军郑钦文,拥有“水花消失术”的17岁跳水小将全红婵等。“00后”的新生代运动员正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自信阳光、不畏挑战、爱党爱国的生动诠释。对正值芳华的青少年而言,这些奥运健儿应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学校把奥运赛场的精彩瞬间做成集锦,滚屏播放。把运动健儿的飒爽英姿做成展板,激发学生用勤勉刻苦的努力和坚持拼搏的韧劲书写美好青春。
三、上好感恩课,筑牢思想之基
青少年正处在奠定未来人生发展方向的关键阶段。生命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保障,也是构建教育的重要基石。教师要引导青少年树立珍视生命,珍惜生活的价值观,以人文关怀和生命教育关注青少年成长,关心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是塑造学生品格的重要场所,教室是学生生命发展的“第二家园”。新学期伊始,各年级部通过配发励志卡,撰写座右铭,张贴班级目标条幅,悬挂班主任寄语牌等形式,打造充满人文情怀的校园环境和班级文化。学期中,各班级通过拔河比赛、文艺展示等活动,振奋班级士气,凝聚人心。学生既可以充分释放激情与压力,又可以增强信心与干劲。
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学校倡导家、校、社共育,注重引导学生懂得报答与感恩,理解父母的殷切期望和艰辛。每学期,学校通过校园开放日、家长培训会等活动邀请家长走进校园,深入课堂,见证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激励学生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和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感受生活的美好和乐趣,树立战胜困难挫折的信心,承载起生命所赋予的责任与担当。
四、上好礼仪课,注重习惯养成
每学年开学初,军训素养提升科目已成为了一些学校的“必选动作”。之所以深受师生、家长的喜爱,不仅在于其丰富的项目,精彩的比拼,更重要的是其意志磨练的过程凝聚了人心,团结了班级,增进了友情。最好的常规管理,是寓于日常的良好习惯培养。最好的教育,需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利用前瞻课程,引领学生去体验、去“经历”。
因此学校还可以精心设计文明礼仪示范课,养成教育班会课等,“修身种德,事业之基”,用每一堂课,每一个细节,甚至每一处角落熏陶、感化成长中的学生。无论是思想政治课还是传统文化课,或是班会课等等,即使是一个细微动作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资源和途径。德育内容广泛,意义非凡深远如感恩教育、习惯养成等正是用文化涵养学生,用品质塑造学生的过程。
五、上好校史课,汲取奋进力量
校史是照亮未来的“思想灯塔”。 新时期,学校要把校史作为精神的富矿、创新的源泉、实践的参照,从中获取办学经验、汲取精神力量。学校要组织历史、思政教师、党员教师宣讲学校发展史,让学生从学校的历史进程中传承精神、汲取力量。把厚重的历程、卓越的文化、奋斗的精神、美好的未来融入课程和教材,进入课堂和活动,讲好校史故事、传承学校精神、弘扬校园文化。
学校的每一份档案都记录着学校的每一个重要时刻——每一次教育改革、每一项科研成果、每一次学术交流……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这展现了学校师生蓬勃向上风采,是学校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校史是教育者的坐标系。将校史文化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发挥校史文化的文化育人功能,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助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上好“五味俱全”的开学第一课需要学校、教师智慧众筹,同心同德。要本着“全员育人、因材施教”的理念,尊重个性,挖掘潜力,力求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展创造力,提升创新力,收获自己独有的精彩,为美好人生打下鲜明中国底色。
(作者单位:汶上县第二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