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研思勤深耕 成果绘卷逐新程
本报记者 康惠 王义霞
2019年8月,平原县新建学校——文昌小学急需一位掌舵人。面对一所刚独立办学的新校,如何发展定位,如何办出“花样”,如何交出一份老百姓满意的答卷,是一道着实考验校长能力的难题。平原县教育体育局任命任金周为平原县文昌小学校长。接过文昌小学发展“接力棒”的任金周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唬”住,他守望初心勇担当,咬定青山不放松,带领学校领导班子定好盘子、理清路子,科学布局办学模式,持续完善育人方式,紧跟德育核心,紧抓教育重心,用短短5年时间将文昌小学打造成一所前所未有的特色化独立办学典范。“文昌路子”是怎么走的?10月初,记者走进文昌小学,对话这位传奇校长。
一、创新教师发展机制,稳步提升专业素养
学校发展的核心在于教师队伍锻造。“青年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学校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必须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任金周对记者说。基于实际情况,文昌小学将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和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结合,在不断的实践中构建了文昌路径下青年教师成长体系——“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图谱”,探索出了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种策略,初步形成了青年教师校本培养文化,促进了青年教师专业化队伍不断成长。
(一)因校制宜,寻找创新支点
为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学校成立“知行教师成长坊”,做好青年教师的素质提升工作,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黄金期;为实现“三年达标,五年成熟,九年成名”的培养目标,除常规学习与活动外,还特别制订了专题课程,从理念引领、能力提升到教学实践,系统规划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之路,引导教师实现自我发展。
(二)多元联动,构建“1234”成长图谱
1.坚持 1 种导向——问题导向
学校组建由学校行政、教研组长、资深教师构成的核心研究团队,系统梳理教师在专业成长中的困惑,探索科学合理的“菜单式校本培训”内容及相关课程体系,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提升学习能力,改进教学方法;立足课堂,落实教学诊断,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教、学和研的能力。
2.深化 2 种融合——线上线下、个人团队
线上与线下融合,构筑“无边界”学习共同体,即在传统线下研训的基础之上,积极回应时代的变化及移动浪潮,运用线上研训,如通过钉钉、CLASSIN、微信、QQ 等互动平台,打破学科知识的界限,放大知识效益,实现能力迁移。线上线下结合,融汇成一个巨大的学习型教师群体。
个人与团队融合,打造专业集群。在这里,教师实现了个人和团队的无缝融合,协同成长。
3.提供3项保障——时间、经费、评价
时间保障方面,任金周要求每周各学科教研组固定半天研训时间+全校集中式研训。教研组长组织,教师积极参加,行政连点学习;经费保障方面,个人培训经费到点到位,优先保障青年教师成长培训学习;评价保障方面,团队评价中,由学校教务处和教科室联手制订详细的教研组考核标准,每月进行综合评定。
4.依托 4 个支点——管理、路径、课程和评价体系
(1)有高度的“矩阵式管理”
在校长室的引领下,教导处、教科室、德育处、办公室、督导室、总务处分工合作,互相支持配合。常规管理中,各学科教研组和6个年级组齐头并进,相互交织和支持,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有力保障。
(2)有深度的“文昌路径”
学校以“知行教师成长坊”为支点开展系列活动,打造适应学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文昌路径”:以“青蓝工程”“名师工程”“读书工程”“双师工程”等为平台,打造学习共同体,激发教师发展的内驱力,实现青年教师的标准养成与个性发展。
(3)有广度的“课程”
学校着力探索并打造学科统整,即“学科内”课程统整和“学科间”课程统整。“学科内”课程统整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学科间”课程统整就是发挥跨学科统整的综合优势,以统一的主题将相关内容深度融合,极大地激发了青年教师强大的成长势能,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统整课程项目,分享创意,点亮智慧。
(4)有温度的“测评指标”
学校对教师、学生、专业、课程四大要素进行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建设,形成了服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校级指标体系。学校还开展“青年论坛”“书法培训”“青年教师常态课督导”“青年教师微课展示活动”“小课题研究”等一系列活动,让青年教师增长学识,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联谊工程”(联片教研)提升教师队伍活力,切实提升专业水平;“教研共同体工程”促进区域教育发展。
二、家校合力守护成长,静待桃李漫开文昌
为进一步探索和推进现代家庭教育工作,更好地发挥家长学校的功能,学校形成以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家校共育”成为学校新一轮五年规划重点研究并实施的项目。
学校统筹整合班主任、党政管理干部、学科教师、后勤服务人员等组成德育育人团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建立了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家委会体系,充分发挥家庭和家校合育的育人作用;充分利用社区、相关单位专业人士、校外知名人士、教育专家、优秀校友等育人力量开展讲座、活动,充分发挥多元协同育人的作用,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助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强大合力。
在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模式三年来,学校共开展涉及家校社共育的课题8个,其中包括省级、市级以及教师的学校个人小课题等并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多项省级荣誉:获“山东省多元协同育人共同体实践基地”“山东省全环境育人规范校”“山东省家庭教育实验基地”荣誉称号。
三、劳动教育提升能力,高效赋能生本课堂
采访间隙,任金周带领记者参观了校园。操场的塑胶跑道上有正在跑步的学生,篮球场上也正在上演激烈的“比拼”,校园处处彰显着生机与活力,“向阳而生”如是也。而在校园的一角,记者远远看到了几只鸵鸟、奶牛和山羊,动物不时的鸣叫伴着爽朗的秋风,一幅绝美的“最美校园”画卷在记者眼前铺展开来。
据任金周介绍,学校引进鸵鸟、奶牛和山羊是为了发展打造劳动教育课程。每周,各年级、班级轮流负责给小动物喂食、打扫卫生,观察它们的进食及活动情况。而提起这些“小伙伴”,学生脸上个个洋溢着骄傲和兴奋:“我们班给奶牛取名字叫‘花花’!上次它吃的饲料是我和同学们一起为它做的,它吃得可多了!我想我每次多吃饭的时候我妈妈应该也会很开心!以后我也要多吃饭。”“上次我观察到小山羊没有以前活泼好动了!不知道它是不是生病了,我很担心它。”“这两只鸵鸟在一起有时候会打架,我希望它俩能和平相处,就像老师对我们常说的‘互相关爱’。”学生围在小动物身边,分享着与它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不就是一堂活生生的生命教育课吗?
顺着动物饲养区往北看去,是一片不大不小的菜园。小小的菜园藏着学生的快乐。任金周说:“这是为学生开辟出来的一块菜地,他们在这里种玉米、茄子、辣椒、西红柿,春天撒种,夏天施肥,秋天就能看到他们丰收的笑脸了。这不,三年级的学生正在教室做美味的茄子呢!”从种到收,一块小小的菜地变成孩子们认知的“天地”:饭桌上蔬菜的种子长什么样?哪些虫子是害虫?拿着锄头劳作是什么感觉?捧着丰收的果实激动的心情如何……文昌小学把一个个生动的课堂搬到田野里、绿地里,劳动教育让学生收获到了无与伦比的快乐与成长。
四、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全力打造平安校园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健康成为教育关注的热点。文昌小学在落实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打出“组合拳”,多渠道筑牢学生心理教育安全屏障。
(一)以队伍建设为驱动,夯实心理育人基础
组建“心理教师、心理辅导员、学生心理自助队伍”三支工作队伍,构建“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学校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等工作网络,做到有“苗头”及时发现、有问题及时干预,形成全员积极参与、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局面。此外,学校还设置“心理信箱”,给学生提供一个表达诉求的平台。开通心理健康广播站,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多种形式助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一级预警儿童团建。多种形式助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沙盘游戏(二级预警儿童)。多种形式助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绘画(三级预警儿童)。
(二)以体育课程建设为驱动,拓宽心理育人渠道
坚持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通过“两操一课”活动,让学生坚持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
开展自选课,提升运动技能,以“阳光体育”助推“阳光心理”,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常规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以促进学生体质增强。现有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射击、田径等体育自助课程,每周一到周四为自主选课时间,每周五社团活动进行技术练习。每年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开展特色项目集中训练活动。通过训练强化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
学校成立五年来,先后荣获“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山东省全环境育人规范校”“山东省多元协同育人共同体实践基地”“全省学校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等几十项殊荣。
弦歌其迈正芳华,为过往赋予意义,为当下确定坐标,为未来勾勒方向。在任金周的带领下,未来的文昌小学定会继续赓续辉煌,似一颗璀璨的教育明珠闪耀齐鲁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