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融合的探索
作者: 耿朝霞 王晓华陶行知强调“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是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方式。语文和劳动融合有助于教师在合理的界限内实施劳动教育,它不是劳动要素与学科课程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学科课程、劳动教育彼此受益。可理解为劳动教育自然地融合语文课程中,相互结合、相辅相成,进而更好地实现劳动教育和学科学习的双重目标。
一、借助课文渗透劳动教育思想
从教材内容看,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编排了许多赞美普通劳动者、劳动模范和蕴含劳动精神的课文,借助课文可以渗透劳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尊重普通劳动者的积极情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继承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而且劳动工具、劳动场景、劳动行为、劳动精神等皆属于语文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品析劳动教育课文的语言,让学生在对劳动教育文本语言的品味中,体会劳动过程的快乐和劳动的价值。因此,以统编版初中教材作为研究内容,充分挖掘文中蕴藏的劳动教育元素,将这些劳动教育元素不断细化,并渗透于日常教学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打下情感积淀。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感受劳动的光荣与伟大。例如,《安塞腰鼓》以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展现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用“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 ,你看(听/想) ”这样的句子表述,并通过学生分段朗读、师生共读领悟“鼓舞”之魂,“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要赞美的仅仅是安塞腰鼓的壮美吗?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展现了对生命的赞歌,充分表达劳动人民对劳动的热爱与激情,感受劳动人民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抓住关键字词感受劳动的价值,深化学生对劳动者形象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劳动价值观的影响。例如,在进行《卖油翁》一课的教学时,让学生找出卖油翁的动作——取、置、覆、酌、沥,并进行动作的演练模仿,通过对人物动作细致入微的分析,体会卖油翁高超的酌油技巧以及熟能生巧的道理,并通过课本剧表演引领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从字里行间获得对劳动的尊重和力量。
二、通过写作加强劳动与语文的融合教育
除了对课文的学习,写作在劳动与语文融合的教育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八年级上册的“人物传记”在这一单元,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提出了“母亲是个好劳动。”通过事件表现母亲勤劳的一生,用质朴的语言刻画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农村妇女。她为子女操劳了一辈子,凭借着勤劳与智慧独自支撑起整个大家庭,她在抚养八个孩子的同时也将这种勤俭节约的家风传递给了子孙后辈。艰苦奋斗是一种不怕艰难困苦、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前新时代下的青少年所缺失的。所以,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劳动者的教育价值,不断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针对这个主题,给学生布置写身边的劳动者的作文,组织学生开展“我身边的劳模评选”活动。让学生在动笔前采访自己的写作对象,如医生、环卫工人、交通警察等生活中常见的劳动者,在写人时抓住他们的经历,听取劳动者的事迹,深入体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勤俭节约等劳动精神。这样通过具体的事件,感受劳动最美,对学生无疑是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培养了劳动精神,激发了劳动的兴趣。
三、通过课外阅读延伸拓展,挖掘劳动与语文的融合教育
课外延伸拓展,阅读劳育经典。劳动与语文的融合,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关于融合劳动教育的课文,教师在教学时要适当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相关的劳动书籍。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引导学生走进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从朴实无华的文字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的革命历程,学习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主题,让学生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劳动精神营养,思考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又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邓稼先》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这位意志坚强、执著追求,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无怨无悔地奉献了自己一生的伟大人物后,推荐学生阅读《钱学森传》,细读共和国科学拓荒者的故事,感受钱学森在美国的二十年经历,回归祖国时历经的艰难曲折以及为中国航天事业殚精竭虑的传奇一生,从而了解“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的含义,也让学生明白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祖国所需要的大国工匠情怀和工匠精神。这样,以阅读素养为显性目标,以劳动素养为隐性目标,融课外资源于课内,使劳动教育融合于语文教学,达成共育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还可以通过播放劳动图片、扮演劳动对象、营造劳动场景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过程,感悟劳动的艰难,享受劳动的乐趣,盛赞劳动的品质。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在课堂上有效融合劳动教育,不断在实际与语文教材当中追寻劳动教育的切入点,通过阅读教学品味语言,通过写作教学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莘县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