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鼓励相伴学生左右

作者: 李玲玲

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突出对学生素养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无论什么学科,都应以育人为本。

笔者接手这个新班级已经有段时间了,根据学情,笔者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具体为:做好课前准备,提前准备好上课所需的课本、练习册、文具等;课上专心听讲,学会倾听,积极回答问题,有不懂的问题敢于主动提问;作业及时记好,认真完成,保证质量;遇到难一点的题目先思考,实在不会的圈出来,第二天上课听教师的讲解。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做得不到位的学生,笔者会利用课间或者课后服务的时间同他们沟通交流,指出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办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要求与相互磨合,学生原来的一些不良习惯在慢慢改正,但是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少。如笔者每天仍然需要在课堂上拿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检查作业完成的情况。有几名学生平时课堂上很积极,思维很活跃,表现出的学习兴趣也很浓厚,一旦写作业就喜欢偷懒,有时有空题、漏题的现象,有的时候书写非常乱,甚至有时直接完不成作业。特别是一到双休日,作业不认真完成的、书写乱的学生人数就会更多,这些学生往往也是平时在作业方面经常出问题的学生。

“为什么已经找过他们谈了那么多次,费了这么多苦心,他们还是改变不大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笔者……

为了找寻答案,笔者首先找到了这几名学生一到四年级的班主任和部分任课教师了解情况,对这几名学生的基本情况做了详细地调查和了解;又通过电话和面谈等方式,找到这几名学生的家长针对其情况进行了具体交流;最后又利用大课间和课后服务的时间,分别和这几名学生进行了耐心、深入、细致的谈话。调查了解后,笔者发现,出现这种状况既有学生自身的懒惰,也有学生缺乏自信的原因,还有家长的无奈和无助。

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笔者已经找到了这几名学生问题的根源,那么对症下药就不难了。于是,笔者开始调转教育方法,改为以表扬鼓励为主,实施一段时间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作业评价,让学生的努力被看到

笔者每天认真批阅学生的作业,用“星级评价+笑脸+评语”的方式对作业情况作出评价,优秀作业获得三颗星,对于有进步的学生,笔者会在他的作业上画上一个笑脸,以示鼓励,有时候,还会写上一段深情的话语,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通过如实恳切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明白自己的亮点和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笔者还会在课堂上表扬优秀作业,利用实物投影在大屏幕上展示,让其他学生有学习的榜样,明确努力的方向。

二、个别谈话,帮助学生找到目标

课间,笔者也会抽时间找学生沟通。有时候找作业有问题的学生一起分析作业完成质量不高的具体原因。有时候找这段时间学习积极性不够高的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谈话和分析,以鼓励为主,让他们感受到关注和关心,引导学生产生向上的力量。有时候,笔者还会利用打比方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把学生比作小种子,教师是园丁,小种子和园丁怎么配合才能够长成参天大树?笔者和学生一起进行模拟表演,让他们明白,当学习上出现问题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等着其他学生发言;二是积极思考,但没有完全想好,不敢积极发表意见;三是积极思考,敢于发言。模拟表演这三种情况后发现,第三种类型的学生迈向目标的速度最快,当第二种类型的学生在一步步接近目标的时候,第一种学生还在原地踏步。实实在在的三种情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应该如何作出选择,要想成为参天大树,自己在这条路上应该如何努力。通过模拟表演的方式,帮助这些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树立学习的目标,找到努力的方向。

三、互助小组,帮助学生找到助力

笔者充分尊重学习暂时困难学生的意愿,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小老师”,结成一帮一互助小组。课余时间,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最多,“小老师”可以利用这个时间为自己的帮扶伙伴答疑解惑,监督他们及时补救落下的作业,还可以把互助伙伴的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一起帮助小伙伴及时赶上学习进度。互助小组的形式,帮助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找到了助力,有助于他们进步和提升。

四、家长支持,形成家校合力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关心和支持。只有取得家长的支持,把家长的积极性和力量调动起来,教育前行路上才有了助力,就像人多划桨,船才能划得远。于是,笔者建立了“一起加油”微信群,鼓励学生每天晚上完成作业后发到群里,及时批阅他们的作业,避免第二天学生完不成作业带来的弊端。另外,笔者还鼓励他们在群里大胆讲曾经出错的题目,并作出点评和鼓励。当这些学生有进步的时候,笔者也会及时把他们的情况发布到家长群,让家长知晓他们的进步,增长家长的信心,鼓励他们继续和教师一起努力。

以上措施在实施以来,很多学生确实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如何持久地进步下去?这需要学生的持之以恒,还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和引导。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鼓励,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劲头儿;看见,让学生内心有了力量;上心,让家长愿意和教师一起努力。希望我们在未来的路上继续一起加油,帮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作者单位:滨州市滨城区第四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