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作者: 魏召静小学生的培养问题一直是社会热点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关部门和人员对小学生的重视程度逐年加强。德育工作作为小学教育阶段最为基础的工作之一,对学生的塑造和品德培育具有重要意义,突出少年儿童的道德水平和安全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新一代国民素质,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工作目标。
一、学生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方向
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养成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真正让其言行规范内化,从情感角度促进实践活动的深度发展。我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也认为,小学阶段是德育和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因此,此时要重点发展学生的个人品质和道德素养。未来的各项安全教育和行为教育需要以正向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教育需求,为学生创造宽松而和谐的教育环境,让他们正确认识到教育活动的现实价值。
养成教育中所实现的习惯内化是一种珍贵的品质,能够让规范成为学生的现实需求,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个体化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当学生具有安全意识时,在行为举止中才具有分辨能力,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同时,学生的能力养成和主体地位培养也应该从社会和家庭的角度与学校进行紧密配合,强化学生养成教育的实际成果,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深度内化。
二、小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方案
近年来,小学生安全问题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小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应从自身出发,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共同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助力小学生健康成长。
(一)增强独立辨别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独立辨别能力,就应该让学生学会独自解决和应对某些困难,从而在陌生环境下积极应对危机和挫折。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需要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判断意识,增强学生的安全知识储备,在日常教学环节中渗透安全领域的有关内容,让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功能。另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在面对困难时,可以做出客观、正确的决定,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
(二)家庭教育的基础保障
家庭教育作为学生的第二教育场所,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能够产生多个方面的影响。作为家长,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在面对危险和困难时,冷静思考并展开自我保护,从而在生活中逐步积累安全知识,培养自身的安全意识。其次,家长也要合理调整当前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够汲取正能量的知识,从科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家长要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个人素质教育,培养正确价值观。
(三)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作为主要的教育场所,应该积极发挥其主导功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从安全角度来说,学校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设计,要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在主动参与中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和归属感,同时要积极改进学校的安全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由此,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安全意识的理解和把控,而且能对周围的学生产生正向带动作用,在面对危险情境时,以更加冷静的心理素质找到正确的处理方法。
(四)社会教育的导向性
社会教育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要从社会层面进行导向和支持。由于现代社会环境复杂,学校在处理校园安全时,应采取更加有效的信息宣传方法,如借用网络媒体播放动画类公益节目,针对安全知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他们逐步掌握安全常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其辨别信息的能力。
三、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案
小学阶段对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意义深远,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家长与教师都应给予高度重视。
(一)教师参与指导下的养成教育体系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他们不仅在课堂学习有关知识,还会在校园生活中积累生活经验与人生阅历,因此,教师需要参与到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构建新时期的养成教育体系,建立全员参与养成教育机制,充分发挥行为习惯引导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度价值。如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开展通识教育指导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让学生进行互评,可以端正学生的写作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参与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凸显自主学习意识,将学生作为养成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的主体。通常情况下,在明确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原因之后,教师需要寻找相应的策略,对症下药,达到更加稳定的教育效果。从基本策略来看,应该将行为规范转化为内在品格,从而言传身教,充分发挥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行为习惯的培养,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达成的基本目标,而是需要通过长期养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达到教育的目的。如组织学生观看与行为习惯有关的纪录片或动画视频资料等,在学生的观看过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学校和家庭、社会的配合支持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是只有家庭教育,但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人才培养的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学校的养成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开放式教育,需要同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共同配合,形成协力,才能够真正地突出养成教育的现实价值。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和行为习惯养成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系统的过程,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需要发挥各自的职责,共同应对教育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总而言之,小学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养成教育,需要注重学生规范化意识的培养,在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
(作者单位:邹城市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