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背景下 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及规避方法
作者: 司兴华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尤其是当今社会,家庭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随着新一轮课程方案的改革与实施、幼小衔接政策的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致使人才竞争激烈。随着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结婚人口的下降、离婚率攀升、非婚生子女数增加、人口老龄化严重、独居老人增加等问题的加剧,对家庭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产生了新的家庭教育问题。笔者通过对《爱弥儿》家庭教育思想的研究,深入把握卢梭所倡导的家庭教育思想。这些思想对解决我国当前家庭教育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一、家庭教育的目的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在世界上的第一任教师是父母。不同的家庭形态、不同的教养态度、对子女不同的期望值,特别是不同的家长素质,对幼儿最初的人格形成、体格和智慧以至幼儿一生的成长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0~6岁儿童在家庭成员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好的家庭教育,对幼儿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有很大帮助。17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一书中提到:“我承认,善与恶,奖励与惩罚,是理性动物的唯一行为动机,它们是一切人类因此而去工作,由之而受指引的激励物和约束物,因此也应当运用于儿童。”
幼儿家庭教育目的是家长通过家庭教育活动,把幼儿培养成自己所希望的人,任何一个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其目的是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的目的,说到底,主要取决于家长的社会生活经历和思想文化素质,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二、家庭教育误区的成因
我国自古就有照顾幼儿的习惯。从父母身上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的父母忙于生活压力无暇照顾幼儿。但菲、徐桂娟等教育学者认为现如今大多数年轻父母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其生活背景、成长经历往往使得他们中的不少人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而幼教界学者李洪曾认为祖辈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能及时处理幼儿的各种突发问题。大多数老年人赋闲在家,有时间、有精力、有意愿照顾孩子。学者沈卫华认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老人们都比较愿意帮助自己的子女分担照顾幼儿的责任,有的甚至视为自己的义务,并在照顾孙辈的过程中收获晚年时情感的满足与快乐。
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两种基本形式,但在幼儿阶段,家庭教育往往被一些家长忽略,特别是在隔代家庭中家庭教育更多地集中于养育的职责中,所以难免多少会存在一些误区,事实上,相较于其他年龄阶段,家庭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影响更为深远。
三、家庭教育误区的表现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初始教育,如今的独生子女受父母宠爱,家长也不注意家庭教育,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时总觉得孩子年龄还小,常采取顺其自然的教养方式,没有科学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结果往往是等子女大了家长才感到力不从心。其实幼儿具有“捏圆捏方全在你”的可塑性,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溺爱孩子,娇惯放纵,社会准备不足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以爱为基础的,爱是亲子之间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很自然的。但过分的爱会使幼儿产生依赖心理,养成任性等不良习惯,以致于影响性格的发展。所以,父母之爱需要理智而有分寸,要讲究慈爱,并注意爱的方式,千万不可溺爱。
(二)百般呵护,生活准备不足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本是情理所在、无可厚非,但不少家长对幼儿不放心,不松手,总是越俎代庖,事事都为幼儿代劳。例如,当幼儿可以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家长总是不让幼儿去干,日久天长,幼儿体验不到自我服务、生活自理的乐趣,慢慢也就自己不动手做,总想依靠父母。
(三)过度营养,浪费“伤身”,身心准备不足
家长关注幼儿饮食中的营养是对的,因为这是幼儿成长所需,但摄取过多或超出身体导致营养过剩,不但在经济上浪费而且对幼儿的身体发育极其不利。有些家长认为幼儿吃得越多越好,营养品不断,使幼儿吃成了小胖墩,殊不知这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体健康。
(四)过多干涉,学习准备不足
好奇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常带着高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做某一件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探索、创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幼儿好“动”,难免会有一点“危害”,但更多时是家长怕出“危险”,什么事都加以限制,这不仅禁锢了幼儿的智力发展,而且束缚了其个性发展,从而使幼儿的创造潜能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五)过多抱怨,情绪准备不足
父母为此眼睛总是盯住幼儿缺点和弱点,有些母亲整日怨声不绝,总抱怨自己的幼儿不如别人,总抱怨幼儿贪玩,整日唠唠叨叨,殊不知,这些话容易打击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六)过度教育,学习准备不足
为使幼儿的成绩出类拔萃,一味重视知识的灌输,安排幼儿学这学那,从而出现了所谓的智力“超常”现象,并挤掉了幼儿的休息和游戏的时间,搞得幼儿身心疲惫不堪,甚至于产生厌学的念头,结果适得其反。
(七)期望过高,“目标”至上,能力准备不足
以家长自己的愿望代替幼儿的愿望,过早地给幼儿定下奋斗目标。作为家长,对幼儿适当的期望赞扬和赏识,能让幼儿产生自信心和学习动力,若不根据幼儿的天赋或素质以及环境等客观因素期望过高,并施加压力,幼儿虽经努力还是达不到目标的话,就会使幼儿产生恐惧感,最后失去信心,从而打击他们的上进心,也难以获得本来该有的成就感。
(八)不善言笑,生活枯燥,身心准备不足
有些家长在幼儿面前过于严肃,缺少幽默感和诙谐感,生活中体现不出天伦之乐,缺乏温馨的气氛。作为家长要多想一想怎样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调剂好幼儿的兴趣爱好,如节假日出去玩,给幼儿创造交流的条件,想方设法让幼儿感到生活的充实。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说道:“灌输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道德的教学方法。说它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是因为真正的道德,包括对那些有可能处于冲突中的价值做出审慎的决定,说它不是一种道德的教育方法,是因为合乎道德的教育意味着尊重儿童正在发展着的推理能力和对他们所学内容的评价能力。”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僵化的、封闭的教育,相比灌输,对于幼儿这个特殊的教育群体,身教更有教育价值。
幼儿园与家庭的有效互动是幼儿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保障,是幼小衔接的根本基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家庭教育由于其早期性和持久性,以及亲子之间无可替代的血缘情感关系,它的影响力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幼儿园。因此我们需要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
四、家庭教育误区的规避方法
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一种育人艺术。因此,现代父母学习如何为人父母、如何来科学地养儿育女,是十分必要与重要的。早期的教育对幼儿的智力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劳伦斯·科尔伯格在研究道德判断阶段论时,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科尔伯格解释说:“一个四岁的儿童是没有内化的道德规范的——对于对和错都没有明确的概念,他是靠外部的奖励和惩罚来指导他的道德判断的。”
(一)家庭教育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家长必须要明确的是,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优秀家长应该有的素质,也是培养高素质幼儿的起点,因此,家长可以在以下方面付出相应的行动。
1.制订家庭常规制度表
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的行为受一定的约束,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可以适当为幼儿制订一些规则,比如和幼儿一起商议制订家庭生活常规制度表。通过专门的时间和幼儿一起讨论出在家中应该注意的小细节,如应该在几点起床和睡觉,吃饭时不能到处跑,注意饮食卫生,每天看电视或玩电脑的时间等等,落实到文字中,贴在方便幼儿容易注意到的地方,通过讲清楚规定的理由,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可以通过幼儿的表现适当提出奖励和惩罚,久而久之,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会形成。
2.运用激励制度反复强化
有些幼儿在幼儿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回到家后就“忘了”,有一定的原因在于幼儿的良好习惯形成时间短还没有稳定,另一方面还可能是家长过于疼爱幼儿,幼儿在家不受约束,家长对幼儿较为放纵,由于家长的疏忽,幼儿刚养成的习惯没有进一步强化,一旦幼儿有了放松的心态,良好的生活习惯就难以持续。父母应该多加关注幼儿最近养成的良好习惯,在初期通过奖励的方式对幼儿的习惯进行强化,让新的好习惯能够长久保持。
在当代,幼儿接受幼儿园教育的年龄段提前,幼儿可以提早进入幼儿园接受系统规范性的教育,但是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家庭环境的不同导致幼儿进入园内后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也不同,因此,除了幼儿园的规范教育以外,家庭教育也要配合幼儿园教育制订相应的策略,家庭生活习惯教育应该与幼儿园教育达到一定衔接性,这样才能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注重言传身教,发扬榜样作用
班杜拉指出,儿童不仅能通过观察习得行为,而且还可以在替代的基础上通过条件反射而习得情感反应,还可以学到行为的规则,获得评价别人和自己行为的准则。成功的模仿学习都发生在观察者注意了榜样行为而且发生在观察者的模仿反应做出来并受到强化之前。
(三)给幼儿一个民主的家庭氛围
培养幼儿独立、健全的个性,要有一个民主的家庭氛围。作为家长,首先要彻底摆脱消除封建家长制的思想,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教育气氛,引导幼儿敢于平等地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意见,切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家长在家中应自觉充当协商者、指导者,而不应一味扮演独裁者、命令者,要求幼儿做到的,要讲清道理,为什么要这么做,答应幼儿的事情也一定去完成,使幼儿不仅懂得我该怎样,而且知道为什么这么做,慢慢地让幼儿学会独立思考“为什么我要这样做,而不要那样做”。
总而言之,幼儿的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系统、全面的教育过程。结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特点,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精神,家长对幼儿教育时要做到恰如其分,在正确的教育观的指导下关心幼儿、相信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解放幼儿,形成更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培养其健全人格,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滨州市滨城区滨北街道第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