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IESP融合教育基本模式的聋校班级差异教学活动设计
作者: 陈英 董宪鸿
一、教学背景
1994年6月10日签署的《萨拉曼卡宣言》正式提出融合教育理念,随后该理念逐渐走向世界并产生深刻影响。近几年我国特殊教育迅猛发展,国家对特殊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最有效实现学生的发展,聚焦提高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秉持尊重差异,多元融合的教育理念,个别化教育支持计划(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Support Program,简称IESP)倡导让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家庭、融入社区,融入社会。因此,我尝试将采用IESP融合教育基本模式的班级差异教学融入到日常的数学学科教学中,通过数学学科与课程目标、学生能力的适配,为学生提供集体差异化教学的环境。
“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选自人教版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一节集体新授课。其重点是是掌握单式折线统计图特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画单式折线统计图;难点是迁移运用所学知识,依据数据变化特征进行合理推测。教材选取2011-2020年我国少儿图书馆机构数量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等素材,由浅入深地呈现“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三个层次的新旧知识内在联系,突出单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能直观的表示数据整体变化趋势的特点。这要求教师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二、班级学情描述
本次授课对象为听力障碍六年级(1)班学生,共7人。该班学生的听力受损程度不同,其中5人植入人工耳蜗,2人佩戴助听器。根据《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要求,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及条形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等知识,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问题,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因此本节课我将采用创设情景,挖掘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素材资料等方法,让学生在亲历探索、讨论、交流、总结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三、班级差异化教学活动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计划通过知识结构的清晰化和学习步骤的细化,让学生层次分明地探究单式折线统计图。为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读法、画法我实施了分层教学。
1.学情分层
在课前,我通过对本班学生相关知识储备的调查,根据学生的障碍程度、感知觉、语言、认知、记忆、注意力、现有能力、学习优势等因素,将学生分为A、B、C三层,以便更好地让每一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不同的任务而获得学习成就感,提高其学习动机。针对学生感知觉异常的特点,我计划让学生在可视化学习中发挥视觉优势,通过动手操作的形式进观察学习;针对学生语言理解、表达困难的现状,我计划在课堂上设计不同的提问方式;根据学生认知差异,我计划采用差异化的启发方式和目标要求;针对学生的记忆力和专注度差异,给予学生的指令和要求也会根据其专注度而变化。
2.目标分层
因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我结合目标要求,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共性目标和差异目标。共性目标要求A、B、C三组学生都需要达成,如:掌握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差异目标依据知识的难易梯度和学生能力划分。如,在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求A组学生在空白坐标轴上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B组学生在带坐标轴的方格纸上绘制单式折线统;C组学生在带点位的坐标方格纸上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又如,在描述数据变化和简单分析推理的目标上,要求A组学生能够清晰描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数据变化趋势,能够对数据做出简单分析和合理推测;B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描述折线统计图的数据变化趋势,能对数据做出简单分析;C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简单说出数据变化是上升还是下降。
3.教学分层
(1)问题分层
对A组的学生,我的提问包括2个以上的指令;B组学生,只用回答一个问题;C组学生,只用最简单的动词、名词或动词加名词形式进行提问,着重突出问题的特点。
(2)练习分层
在画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过程中,我出示昆明市2003年降雨量数据统计表,让学生根据数据独立完成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根据A、B、C三组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别发给他们不同的画纸:A组为带有坐标画纸;B组为带有方格的画纸;C组为带有点位的画纸。
A组
B组
C组
(3)作业分层
教学结束后,我让学生通过作业的方式加深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知识的巩固。针对学生的目标、学习能力和对本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我布置与之匹配的差异化作业。我给出“小东0-10岁身高记录表”,让学生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A组
B组
C组
4.学习评价分层
学习评价分层根据目标分层而设,学习评价部分由过程性评价(70%)和形成性评价(30%)组成。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回答问题、掌握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画折线统计图、会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形成性评价要求学生会把统计表的数据转化成单式折线统计图。这部分同样根据学生的不同目标而设计:A组学生在坐标轴上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B组学生在带坐标轴的方格纸上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C组学生会在带点位的坐标方格纸上,用线段把实心点按顺序连接起来。
四、教学过程及教学实施效果
1.教学过程
以学生熟悉的测量体温导入,启发学生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表示统计的结果,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有层次地呈现从统计表到单式折线统计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我设计了看图找特点、读图获信息、画图深掌握三个环节,让学生对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了初步的印象,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说一说“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读法”,最后让学生根据条件分组作图。经历看图、读图、绘图的过程,学生对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了由浅入深的了解。
2.教学实施效果
通过学情分层、目标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这节始终贯穿了集体差异教学理念,同时,也在教学提问、练习、作业布置等环节兼顾了不同层级的学生,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能体验知识获得的成就感,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目标达成。我对教学目标进行了递进式设计,首先要求学生会看图找特点,接着让学生通过读图、水果店销售额汇报两个活动,学会描述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最后通过画图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全过程紧紧把握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让A、B、C三组学生都掌握了本节课的三条主线——看图、读图、画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手段适当。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教学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观察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读图的方法,使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将单式折线统计图运用到生活中,并将统计图特点、读图方法、数据分析、整理、描述融入各环节中,最后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画单式折线统计图,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
学习指导得当。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预习,对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了一定的印象,接着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以看图归纳特点、读图归纳读法、画图归纳画法”的方式进行课堂学习。如:在汇报水果销售额的时候,我让学生两两分组、以强带弱,通过读水果店上半年销售额的整体趋势,推测7月水果的销售情况,帮助学生发展合理推测能力,提升数学思维运用的能力。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引导,体现出了师生关系的平等融洽。
五、讨论与思考
“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需要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所以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培养数据处理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一重要数学知识。
班级差异化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推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最适宜的目标、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为听障儿童的个性发展服务。在班级中实施差异教学不仅是对听障学生的缺陷补偿和教学补救,也体现了不因听障让学生学业受限的特教理念。另外,在班集体中,同伴影响的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通常,特校学生的机械模仿能力占优势,如果班级中有一两个认知能力较强的同学,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梯度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学习,不仅可以培养能力较强学生的责任感,还可以为障碍程度较重的学生创设包容友善的学习环境。
综合分析本次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的反馈情况,我意识到融合教育可以不局限于普通学校或资源教室内。在学生能力并未达到就读普校的时候,也可以依据IESP融合教育基本模式,在特校内实施班级差异化的融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