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命题规律 明教学方向

作者: 凡克玉 闫庆松

2024年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是在“双减”背景下,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命制。此次命题以检测“四基”和核心素养为基本目标,同时多角度、全方位、分梯度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聚焦核心素养,凸显育人导向,回归课本和课堂,彰显运用价值,为初中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试卷特点

(一)关注地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延续了近几年的命题风格,家国情怀的介入,地域文化的引入,更加指向我们新课标的基本目标——核心素养。如第一题:积累与运用语料选取的是云南各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在完成学业水平考试时,也了解了云南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地域文化自信;再如名篇名句默写题:“云岭大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民风淳朴……”,这样的命题语料可以让学生感到亲近放松,并很好地引导学生把围墙内的课堂,课本中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真实生活中。此题目设置为学生熟悉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场景,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答题体验,也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紧随时代脉搏,弘扬主旋律在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中充分体现。例如《沉默的守望》这篇小说直指《语文课标》文化自信中的“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这篇文章的主题是:退役军人老赵曾经受过老百姓的帮助,因此他现在也帮助驻边部队的故事,传达出军民鱼水一家亲的理念。学生在考场上表现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同时又能够懂得军民鱼水一家亲、军民互助互爱的道理。我们的考试不仅仅是考查语文知识水平,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革命文化、军民文化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入中考试卷,不仅增强了我们的爱国情怀,也增进了我们各民族一家亲的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优化情境设计,聚焦实践能力

云南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今年最大的突破是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设定与实际相结合的场域,本次命题者更加关注真实生活,积极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语言情境,以往默写题只要补写前半句或后半句,同时设置一至两题的理解性默写。而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则做了较大的创新,即在设定“云岭大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民风淳朴”的语言情境中,完成《岳阳楼记》、《钱塘湖春行》和《游山西村》共6分的理解性默写,与之前相比难度有所提升。以往的题目安排只是单纯的考查学生的背诵默写能力,指向的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而现在除了考查学生的古诗文的积累,更多的是找到云南山川美景和民风民俗与课本知识点的闭环,直指“核心素养目标”。

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在情境设置时关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此次命题以任务为驱动,加强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联,把课内知识变成实践能力,让课内外形成网状知识体。如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在综合性学习中,它的情境设置为“学校创办‘阳光校园,乐享运动’体育节”,把语文和体育两个学科联系起来,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校园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此题不仅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学生的体育常识。该试题直接提出跨学科教学设计的要求,也指出“素养立意”的目标,当然,也体现了语文的最终走向是服务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三)取材教材,立足课本

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更加注重试题与教材的衔接,除字音、字形、默写等基础知识直接出自教材外,现代文阅读的链接材料也出自教材,做到了试题和教材相互迁移、相互印证。试卷直接取材教材和涉题教材部编版的课文共9篇,分别是《岳阳楼记》、《钱塘湖春行》、《游山西村》、《定风波》、《登飞来峰》、《三峡》、《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和《驿路梨花》;名著5部,分别是:《朝花夕拾》、《西游记》、《红星照耀中国》、《水浒传》和《海底两万里》。这就说明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立足课本,取材教材。与以往云南省考题不同的是:诗歌赏析考查《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指导丛书(语文)》外的《定风波》,这提醒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要走出《考标》,依据《课标》。死记硬背、刷题就可以得高分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要以“课本”为中心,不放过任何一篇文章,不猜题押题。今年考题的亮点还有小说阅读的题目设计也链接课本、教材。如在阅读理解《沉默的守望》中链接《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三篇出自教材的文章片段,相比以往中考题,取材于教材的比重有所增加。

二、教学建议

通过对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试题的分析研究,为了2025年语文更好的复习和今后初中语文更科学的教育教学,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彰显育人价值,弘扬文化自信

从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中我们不难发现——试题语料形式多样,无论是基础运用、默写题的简短语料,还是议论文阅读、小说阅读的长篇语料,它们都渗透着云南特有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爱国爱家的情怀和信念。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有意搭建地域文化的教育载体。带领学生走近实际,体验生活,亲近大自然,参观历史名胜古迹和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风光美景,将语文的育人功能与家国情怀结合起来,将语文核心素养与地域文化的传承统一起来。引导学生爱国家、爱家乡、爱生活,自觉成为地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我们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紧扣时代步伐,以素养立意为核心,五育并举。我们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将人文底蕴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植入家国情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核心素养目标。

(二)贴近生活实际,开展跨学科教学

当下时代是科技进步的时代,社会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因此新课标提出要加强综合与实践,要打破学科的壁垒,实现“跨学科”教学。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将语文学科和体育学科结合起来,如果没有参加运动会的实际经验,没有体育竞技的参与经历,那么对这个题就会感到束手无策,所以当下我们应该重视教育与生活,注重学科与学科间的联系。目前我们的命题要求是通过综合性实践活动来考查学生语文的学科能力和水平,倡导围绕情境设置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综合性问题或任务,我们要解决问题就必须跨过学科间的鸿沟,在学习方式相融,知识点相通,学习规律相似的情况下,将情境下的问题深度融合,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以及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复合型人才,鼓励学生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我们的教材几经修订,越发彰显其科学性、重要性和指导性。它既是我们授课的基石,又是我们命题、评价的归宿。除了上文提到的直接取材教材的篇目外,其实还有很多考点都离不开教材,如议论文阅读《生活的“冷板凳”》中第20题“请简要分析文章第2段的论证思路?”。此题看似课外,实则还是课内。这个题我们可以借鉴《虽有佳肴》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因为每位老师在分析讲解《虽有佳肴》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文章时一定会分析其论证思路。再比如文言文对比阅读中的第15题解释“心始异之”中的“异”字和“环而卫者”的“环”字,看似考查课外知识,实则来源于课内经典篇目《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的“异”字和《小石潭记》中的“四面竹树环合”的“环”字。又如16题第2小题课外文言句子翻译,看似是课外,实则都来自课内,比如“休”来自《醉翁亭记》中“行者休于树”,翻译为“休息”;“咸”来自《桃花源记》中“咸来问讯”,翻译为“全,都”。这里我们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掌握,同时也考查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也由立意知识与技能目标上升到立意素养目标。我们在教学中要研备课本,回归教材,用好教材,在授课中不放弃任何一个篇目和一个知识点,不随意降低课程的标准,做到应教尽教,明确教学思路,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我们教学的依据和出发点。我们应该固“本”思源,夯实基础,只有这样我们的初中语文才能教好、学好和考好。我们在今后的复习中要有效利用课本,做好专题复习、综合复习和迁移复习,引导学生巩固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注意课本和命题的衔接,减少死记硬背、机械刷题的做法,让学生学好教材,养成具备语文核心素养的人。

(四)打破教材的编排,单元整合和群文授课

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文言文对比阅读,将课内和课外相似的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考查,如第18题问“甲乙两文所描绘的山的形态有哪些共同特征?”这就告诉我们今后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可以将写作主题、语言特色和内容题材相似的文章进行整合,比较作者与作者的语言风格、写作背景、个性特色等,让学生在比较中习得文本解读的方法。如诗歌赏析第14题将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的“不畏”与《定风波》的“谁怕”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这两首诗词分别安排在课内精读和课外阅读,以往我们考查诗歌赏析部分都是选自《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指导丛书(语文)》最后一页标明的40首古诗词曲,老师们在授课和复习中都会着重讲解这40首古诗词曲,因为受课时量的限制,特别是实施“双减”政策后,除了考标范围外的其他篇目大多是走马观花式阅读,老师不做过多讲解,学生只要求能背诵和默写。当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诗歌赏析考到考标外的《定风波》时,大多数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出乎意料,所以今后我们要依据课标、依据课本,走出考标。我们在进行诗歌赏析部分的阅读教学时,可以按作者进行群文授课,比如可以将中学课本上关于苏轼的诗歌、文言文进行整合,做到部分精讲,少数略讲,理清作者的时代背景及每篇作品创作的意图,培养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陌生的问题。再如阅读理解《沉默的守望》第25题链接《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和《驿路梨花》的片段内容。我们可以按照革命题材将这些文章进行统整,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的运用和练习。这不仅能让学生学会,也能让学生会学。所以打破教材编排,实现单元整合,群文授课或者说大单元教学设计势在必行。

作为一线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双中心论,我们必须将“教——学——评”有机统一起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赋能,让语文核心素养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