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究

作者: 林小云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对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增强文化认同感的作用,以及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结合高年级具体案例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这些策略旨在通过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而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渗透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1.00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保护和传承本土传统文化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学科之一,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的重任。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丰富教学资源,还能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一、传统文化对小学语文阅读的助益

1.增强文化认同感

传统文化故事与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瑰宝,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独特的民族情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这些经典作品如同一扇扇窗,打开了学生们通往古代智慧与文化的大门。唐诗宋词则以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意境,让学生们感受到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家国情怀的抒发。这些故事和诗词不仅让学生们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因此,将传统文化故事与诗词歌赋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2.提升阅读兴趣

富有文化内涵的故事和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强大动力。这些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他们的共鸣与思考。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在情感上得到满足,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价值。这种由内而外的阅读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使他们逐渐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探索,形成对阅读的持久热爱。同时,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满足了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因此,将富有文化内涵的故事和文学作品引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持续学习习惯的有效策略。

3.培养综合素质

传统文化中的哲理思想与道德观念,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这些哲理思想,如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无为、佛家的慈悲为怀等,不仅塑造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培养了他们的品德修养,教会他们如何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同时,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书画艺术等,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提升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在美的熏陶中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案例与哲理故事,为学生提供了思考问题的多元视角,促使他们在阅读中学会质疑、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偏离,忽视阅读的本质与乐趣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其本质目标,即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以及通过阅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相反,许多教学活动过分强调应试目标,如提高阅读理解题的得分率,导致阅读教学变得功利化。这种偏离不仅忽视了阅读带来的乐趣和情感体验,也限制了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和信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往往对阅读产生厌倦感,难以形成持久的阅读兴趣。

2.阅读材料单一,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呈现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材料的单一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体验。目前,许多阅读教学主要依赖于课本和教辅资料,这些材料虽然经过精心筛选,但往往缺乏多样性和丰富性,难以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索需求。即使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课外读物,也往往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全面呈现。学生们在阅读时,难以接触到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古代诗词、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这些元素本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认同感的宝贵资源。由于阅读材料的局限性,学生们无法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精髓,导致他们的文化视野受限。

3.教学方法传统,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当前,许多教师仍然沿用讲授式教学的老路,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侧重于知识的单向传递,即教师讲解、学生听讲。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此外,缺乏互动性的教学也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往往局限于简单的问答,缺乏深层次交流和讨论。这种单一的互动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感到沉闷和无聊,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精选阅读材料,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精选蕴含丰富传统文化元素的阅读材料,并将其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和审美鉴赏能力的关键举措。通过精心挑选古代诗歌集作为阅读材料,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以《诗经》为例,《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劳动、爱情、战争、祭祀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的情感世界。通过解读《诗经》中的诗歌,学生们可以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韵律之美,感受到诗人通过文字所传达出的真挚情感。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挖掘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他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礼仪习俗和思想观念。这种深入解读的方式,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还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通过精选蕴含丰富传统文化元素的阅读材料,并将其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审美鉴赏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动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2.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中,创设文化情境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布置、生动的讲解以及多样化的活动,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传统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例如,在教授《红楼梦》选段时,教师可以模仿古代书斋布置教室,悬挂书画作品,播放古筝音乐,使学生在古色古香的环境中阅读,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贵族的生活场景和礼仪规范。在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文化情境无疑是一条充满创意与实效的路径。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通过构建一个与文本内容紧密相关的文化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此外,多样化的活动也是创设文化情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在教授《红楼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情景剧表演。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或抽签决定扮演的角色,通过准备台词、揣摩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来亲身体验古代人物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这种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3.结合多媒体资源,创新教学方式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多媒体资源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与现代,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开辟了新路径。通过巧妙地融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教师能够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以直观、生动且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水浒传》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精选电视剧或动画中的经典片段进行播放。这些片段不仅生动再现了古代英雄人物的豪情壮志和侠义精神,还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加深了学生对人物性格、故事情节以及时代背景的理解。同时,教师可利用PPT或微课等数字教学工具,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进行梳理和呈现。通过图表、时间线、人物关系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构建起系统的知识框架,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点。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找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作品解读等信息,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筛选、分析并整合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见解。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开展实践活动,深化传统文化体验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单纯的课堂讲解往往难以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与阅读内容紧密相关的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深化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当学习到与古代诗词、历史故事相关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博物馆或文化遗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博物馆,了解古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通过实地参观,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厚重与魅力,从而更加珍视和传承传统文化。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学作品的改编与表演。例如,在学习《三国演义》的故事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课文中的故事改编成小剧场,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人物情感,理解故事情节。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书法、国画等传统艺术的学习也是深化阅读体验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书法课程,教学生书写古诗,让他们在书写过程中感受汉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绘制课文插图,将阅读与绘画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还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5.注重课堂互动,提升传统文化学习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课堂互动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故事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提问、讨论和小组合作等互动方式。

以《论语》选段的学习为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论语》的背景、作者情况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然后引导学生初步阅读选段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论语》中传统文化智慧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主题可以围绕选段中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观点展开,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学习观念?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理解和应用这种学习观念?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可以积极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同时学习他人的观点,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智慧的感悟。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智慧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智慧。例如,学生们可以讨论如何在学习中保持持续的热情和动力,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及如何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等。这样的讨论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人生智慧。最后,教师可以请各个小组代表上台发言,分享他们小组讨论的成果和感悟。在发言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心得体会,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这样的课堂互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还能促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及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阅读教学中目标偏离、材料单一、方法传统等问题,应采取精选富含传统文化元素的阅读材料、创设传统文化氛围的学习情境、结合多媒体创新教学方式、开展相关实践活动等策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些措施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应深化传统文化在阅读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共同推动其传承与发展,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铁成《创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积极的语文实践中打开——以“读游经典”主题活动创想为例》,《语文教学通讯》2024年第30期。

[2] 孟鑫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年第18期。

[3] 夏侯雁鸿、任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路径——以博山名人文化资源课程开发为例》,《求知导刊》2024年第26期。

[4] 刘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路径》,《河北经济日报》2024年第9期。

[5] 何英杰《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科学导报》202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