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的分层设计探究

作者: 赵婧 张建军

摘 要:语文作为贯穿学生学习生涯的基础科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积极贯彻落实“双减”政策,降低学生学习负担。为此,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作业难度进行分层,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得到最大的收获。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作业完成的效果与学生学习能力,动态调整作业分层,保证学生在学习能力提升的基础上,仍有对应难度的分层作业。

关键词:“双减”背景 小学语文 家庭作业 分层设计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1.032

在当前语文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仍采用“题海战术”,即布置大量重复、耗时长、知识点单一的作业任务,以实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目的,但这样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因此,教师应积极响应“双减”政策,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应根据学习能力、认知基础、思维方式等方面将学生划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类别,同时,合理地将作业内容进行科学分层,保证不同阶段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提升。

一、“双减”政策与分层作业的理论基础

1.“双减”政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应切实提高学校教学育人水平,持续不断地规范课外辅导,有效减缓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课外辅导压力。《意见》还指出,应全面科学合理地减少学生作业总量和任务时长,以降低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学校应完善作业管理,加强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合理调整作业形式,确保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安排家庭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且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学情,积极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学生反馈,做好答疑辅导。同时,鼓励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体现学科素养的基础性作业,并鼓励布置分层、个性化的家庭作业,切实解决无效、机械重复式作业。

2.分层作业

分层作业也称差异化作业,是一种全新的,适应“双减”政策的教育策略。旨在根据学生不同能力和需求,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以满足所有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分层作业的设计理念是基于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以便提供更加贴合学生需求的作业内容。分层作业主要分为两种方式:动态分层和静态分层。动态分层即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和能力水平的变化,不断调整作业的难度和内容,而静态分层是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并为每个层次的学生提供相应的任务练习,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原则

1.应用性和适应性

在家庭作业设计之初,教师应明确家庭作业的真正作用和目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点的巩固,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和拓宽视野的能力。所以,在新《课标》与“双减”背景下,语文家庭作业应突出应用性和适应性,首先,应当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紧密联系,寻找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映射,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其次,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积极搜寻社会最新发展信息,引导学生将最新发展渗透进所学内容中,提升学生的适应力,强化创新观念,深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目标性和科学性

“双减”政策的具体开展落实,不能与语文学科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相脱离。教师在家庭作业设计环节,应做到与各阶段教学目标相适应,与开展主题相契合。首先,根据“双减”政策精神,教师在小学一、二年级时不应布置家庭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且作业完成时间应控制在60分钟。家庭作业的布置应以巩固基础知识,强化关键能力,提升学科素养为目标,其次,家庭作业设计时还应遵循科学性,放学回家后,学生应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剩余作业,开展必要的课业学习,如无法完成作业,应按时就寝,保证睡眠时间。

3.分层性和自主性

“双减”政策的落实要突出整体性和全面性的特征,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应深入分析学生学习情况、认知水平,以此作为出发点布置分层作业。首先,教师将班级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学困生需要完成优等生的一半任务,即熟悉本节所学知识点,中等生需要完成优等生的2/3,即在熟悉知识点的基础上,将其融会贯通,优等生则需要在中等生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拓展,开阔视野。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动态调整分层计划,让每名学生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取得进步。此外,教师还可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作业题目和形式,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让每名学生都能在自身允许的情况下获得成功。

三、“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分层作业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语文作业往往都是统一且形式单一的作业。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教师应摒弃那些重复性高的作业任务,在降低学生学习负担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科薄弱点,设计更多具有针对性、趣味性的家庭作业。使得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作业内容。学生通过针对性练习,重新梳理知识架构,对学科薄弱点进行查漏补缺,促进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同时,采用分层作业的设计方式,让每名学生在课后练习过程中,都能体会到抛弃重复机械性的作业任务,拥抱有针对性、趣味性作业的感受,以此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力,自然有利于班级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

2.有助于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双减”政策中提到的“缩减任务总量,控制作业时长”任务要求,并不单指教师应降低作业量,而是在提升作业任务质量的同时,合理控制任务总量。因此,教师在设计家庭作业时,应在课上积极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水平,课下,与学生进行友好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以此作为出发点,设计适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家庭作业。教师根据综合考查,将学生大体划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类,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配不同的作业任务。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可以顺利完成家庭作业,逐渐由“我记得这样做”过渡到“我要挑战自我”,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不断挑战自我。同时,在学生整体能力有所提高后,教师应当动态调整作业任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引领学生向着更高的山峰攀登。

3.有利于凸显学生地位,提升学科综合素养

家庭作业不仅是对于知识点的重复和巩固,更要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多项能力进行考查的重要方式。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家庭作业要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通过分层化作业设计,使得学生在阅读理解学习中感悟文字,在选择判断中巩固所学内容,在写作中提升文字表达能力和想象力,通过不同形式的分层作业,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生摆脱机械性的习题训练,教师通过科学的作业练习,引导学生关注作业细节,明确教师的良苦用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辅导压力

“双减”政策中提到“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因此,教师要持续不断地优化家庭作业的针对性,通过分层化作业模式,让学生可以按照自我学习水平完成相应作业任务,有效避免“学困生”无法理解完成“优等生”的拓展习题,而导致学习欲望降低甚至出现抄袭作业或压力过大等问题。因此,学生通过家庭作业,能够实现对所学内容的巩固、知识点的查漏补缺、提升各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通过家庭作业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减少对课外辅导的依赖,最终实现“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

四、“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策略

1.做好学生分层

学生在学习能力、认知基础、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传统教育中的集体式教学未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导致“学习优秀的学生越来越优秀,学习困难的学生越来越困难”。因此,教师应依据以上几点,积极将学生按能力进行分层。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语文基础进行分析,包括词汇量、语法基础能力等方面,考查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其次,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分析,可以得出学生在理解、写作、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最后,通过分析,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创新能力。综合以上分析,教师能够基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基础。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为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对班级学生进行客观合理的分层,对于学困生,教师应安排其熟读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要表达的文章情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并对学困生给予鼓励,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对于中等生,教师应安排他们,在完成学困生任务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中的细节,学会文章中对于工作场景、母亲形象、“我”的动作的细节描写。对于优等生,教师应安排其在完成中等生任务的基础上,写一篇读后感,在文中要使用所学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方式。通过对不同阶段学生安排不同的作业任务,使得每名学生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

2.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双减”背景下,教师应抛弃传统教育中的“题海战术”,机械性、重复度高的作业形式,而应是在提升作业质量的同时,合理降低作业量,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计合理的家庭作业。教师一方面需要在提升作业质量的同时对作业任务进行分层化处理,依据学生学情的不同,划分不同的作业任务,以便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完成作业任务,并获得相应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应丰富作业形式。传统教育中,作业仅有书写和阅读两种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方式迎来了改变,作业内容也应与时俱进,教师可安排学生观看纪录片,并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完成观后感的写作。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毁灭”为例,教师可安排学困生熟悉文章中的生僻字,并熟悉文章表达的内容,安排中等生在完成学困生任务的基础上,总结出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并完成课后习题,安排优等生在完成中等生作业任务后,观看“圆明园”相关纪录片,完成一篇读后感。不同阶段的学生通过完成作业的形式,有利于深入理解文章,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还可为学生划分小组,通过互帮互助、交流共通等方式,实现成长和提升。

3.增加课前预习,提升学习效率

“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积极响应政策,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教师也应当拥抱社会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前预习,使学生大致了解将要学习的目标,整理确定重点,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方向,还可以培养其建立自主学习的习惯,为后续的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为例,教师应深入剖析理解教材,划分出文章的重难点,并将其制作成视频,利用信息技术及网络沟通平台,将视频发送给学生,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明确预习重点。通过该环节,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对知识点的理解会更加明确。最终实现对课堂内容的基本掌握,减少对课外辅导的依赖,以此响应“双减”政策。

4.设计分层评价,增强学生信心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设立分层作业评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准确了解与掌握,以便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其纠正。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堂学习、课后作业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完善语文教学以及各种题型的评价机制,按照机制内容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分层评价机制,增强学生信心,使学生对学习不再排斥,作业完成的过程也更加轻松,进而满足“双减”政策对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为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进行合理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完整复述,在复述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都应给予鼓励,并适当使用委婉的话语指出其不足。如“你最近的作业完成得很好,上课表现也很认真,继续加油!”或者“你最近表现不错,但如果课前好好预习,课上学习就会轻松很多!”使用这样的表述方式,一方面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督促他们加油努力,另一方面,又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信心,积极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与“双减”政策的影响下,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充分了解每名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基础、思维方式等,科学客观地对学生进行分层,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所收获。其次,教师应切实解决传统教育中作业重复性强、烦琐、耗费时间长、知识点单一的问题,积极设计更多具有针对性、趣味性的家庭作业,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做到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查漏补缺等,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为未来的文化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丽萍《“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策略》,《当代家庭教育》2023年第13期。

[2] 宋静怡《“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分层设计》,《当代家庭教育》2023年第19期。

[3] 张春信《让学生在作业中放飞自我——浅谈小学语文作业分层设计》,《安徽教育科研》2021年第10期。

[4] 白西琴《“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分层设计的策略研究》,《智力》2023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