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举一纲而万目张,辨一词则思路开
作者: 钟小舒摘 要:新《课标》强调高考议论文需展现思想深度与严密的逻辑,要求考生厘定核心概念。核心概念是文章的逻辑起点,界定清晰与否直接影响写作质量。为帮助同学在考场上更快打开思路,本文探讨了厘定概念的两类方法:情境设置法与概念比较法,并将其细分为引入相反概念、引入相近概念、字形拆解法、词语拆解法等。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帮助同学准确厘定概念,体现同学个性思考,进而提升文章深度与逻辑性。
关键词:厘定概念 思维深度 情景设置法 概念比较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1.035
由于新《课标》在作文考查方面重视文章的思想深度性和逻辑严密性,要求考生在写作中不虚浮于题目表层进行空洞陈述,而是能够联系生活体验透过现象看本质,体现自身见解的独特性,因此,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需对核心概念进行厘定。
一、纲举目张理自顺,万象纷呈不迷离
何为“核心概念”?一篇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往往有一两个词语对全文的思路具有统领作用,这就是文章的“核心概念”。我们将目光拉远,发现不论是命题作文,如2007年福建卷“季节”、2007年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2010年江西卷“找回童年”,或是话题作文如2017年北京高考作文“说纽带”、2019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题目“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如若不对其中的核心概念进行厘定,文章就无从下手。核心概念是一篇议论文写作的逻辑起点和主体所在,对核心概念的界定是否清晰透彻, 直接决定着这篇议论文的写作质量。
如江西卷“找回童年”,当年众多考生在考场上回忆起童年趣事,写自己童年下河摸鱼上树掏鸟窝,试问如此写法如何体现出高考与中考的差别,抑或有同学直接写成长过程需保有童真、童趣及童心,但何为童真、童趣、童心并没有阐述,结果也只能是沦为素材的堆砌,缺乏思想深度。只有对“童年”这一概念进行深入剖析,方能解决以上问题。何为“童年”,没人能确切说清自己的童年在何时结束,可见童年并非以时间为分界线,亦非以学段为分水岭。当我们发现口袋的玻璃弹珠越来越少,转而羡慕别人手上的钻戒时;当雨天经过小水洼不再兴奋两脚跳进,而是从旁慢慢绕过生怕弄湿鞋袜时;当春天的草地中、夏日的池塘边、秋季的秋千上已不见你的身影时;当你的目光从蚂蚁小鸟、蚂蚱蝴蝶转向手机时,这才真正标志着童年的结束。“童年”应以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变为区分,身处童年,应当对大千世界有着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对缤纷的人生有着无比的热忱和向往、对理想信仰抱有最高敬意和自信追求,如此方能说这是一个活在“童年”中的人。只有对“童年”这一核心概念进行细细厘定,考生们方能得知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到底失去什么,命题者又希望同学们找回什么,如此方能打开行文思路。
再如“提篮春光看妈妈”,当年亦是难倒一众考生,无奈之下不少人回归记叙文,写春游给妈妈编花篮,语言稚嫩、内容粗浅。本题同样需要对“春光”和“妈妈”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厘定。“春光”象征希望,“妈妈”亦可为祖国,本题寄托着命题者对广大学子的殷切期望,希望考生能担起强国兴国的重担。
二、举一纲而万目张,立意准确需抓准核心概念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高考作文都为命题作文或为话题作文,面对材料作文,同学们需先准确找出题目的核心概念。2021年天津高考作文题为:“纪念日是时间道路上的醒目路标……伴随着时间,纪念日亦不会消失。记住纪念日,可以让日历上的数字成为岁月的注脚,也让人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在这则材料中“时间”与“纪念日”二词交替反复出现,需要同学们先判断题目的核心概念为“时间”还是“纪念日”,方能正确下笔。2023年河北10月联考作文题材料为:“医生认为疼痛感非常重要,能给身体发出警报,而作家认为好作品应当具备让观众恢复疼痛感的能力。”相对二元乃至三元关系作文题,本题的难度其实已经有所降低,但最终考查结果却不尽人意。半数同学认为题目在考查对“疼痛”的思考,将“疼痛”等同于逆境与苦难,进而歌颂疼痛,赞美疼痛,认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疼痛让人居安思危,而逆境方能出人才,因而我们应当珍惜疼痛,时刻保有疼痛。更有甚者作文标题直接写为《好的作品充满力量》,两者的共同问题都在于未能找对题目的核心概念,从而导致偏离题意甚至有套题之嫌。
因此对于材料作文同学们首先应当抓准核心概念,上题中核心概念应为“疼痛感”而非“疼痛”,一字之差谬之千里。“疼痛感”不等于“疼痛”,不等于逆境与困难。疼痛本身无意义,重要的是对疼痛的思考,即疼痛感。若无疼痛感,疼痛只会让人或哀叹“唯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或陷入精神胜利法无法自拔,最终殊途同归沦为麻木感,成为人生的绊脚石。当我们抓对核心概念,发现本题的重点不仅在“疼痛”上,更在一个“感”字上,将立意定在对疼痛的感知力和思考力,同学的思路便就此打开了。我们会发现没有疼痛感的个人是狭隘短视的。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一个人懵懂无知,自己却浑然不觉。没有疼痛感的民族是愚昧无望的。于国而言,疼痛感可以打磨操守,铸就民族魂,凝聚社会共识,维护和谐稳定。没有疼痛感的时代是麻木冷漠的。对于社会而言,感性方面,疼痛感是外界的收音机,唯有疼痛感方能感知苦难。在理性方面,当人类历史的进步由自由王国步入必然王国,疼痛感便被逐步升华为各种理性原则,成为哲学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发现了社会矛盾、扬弃运动的进步意义,非理性的黑格尔唯心主义则日益被抛弃。因而可知,唯有以思考为内核的疼痛感,方可挖掘疼痛背后的金玉之质,形成正确认知。
再如2024届浙江省名校协作体9月联考作文“远视与近视”,虽然题目最后的任务语已清楚要求同学阐述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身处其中的时代,但可惜的是不少同学受到材料中“历史的眼光,要远视”“新闻的眼光,要近视”两句影响,在作文中大谈如何看待历史以及新闻,离题千里。
三、辨一词则思路开,论证严谨需要厘定关键概念
新《课标》要求同学在写作过程中应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或含糊不清的推理,努力实现论证的清晰性、逻辑性、严谨性。核心概念是建构其论证逻辑的基石,厘清核心概念可让作者和读者的交流在同一认知范畴内进行,使议论具有明确指向性,避免误解和偏离,并且通过厘清核心概念,可以帮助作者打开思路,更加全面细致地进行论述,进而拓展论证的广度和深度。
如“面对地铁上黑衣男对不停污言秽语的‘吐痰男’是否该踢去一脚”这一任务驱动型题目,有同学在首段直接写道:“无论何种反应,都意味着正义尚在,公道犹存,这正是这一事件让人欣慰的地方,让人能触摸到人性温暖的地方——正义不可灭,公道在人心。”然后下设三个分论点“正义公道维系着国家的尊严”“正义公道维系着民族的存亡”“正义公道维系着百姓的利益”,分论点后整段分别以荆轲、夏明翰、杨剑昌为例证明。且不说整段以叙代议是否具有说服力,单看其三个分论点其实也是相互包含的关系,如此论证的逻辑性又从何体现。其问题依然出在未提炼出核心概念并对其进行厘定上。而在对文章进行升格后,作者将核心概念定为“以暴制暴”,并且对其进行厘定,认为黑衣男所实行的暴力是“轻微暴力,而非流氓暴力,是在特定情境下、特殊时间里、可控状态下、且裹挟着正义与公道色彩的暴力”。如此一来,思泉顿涌,格局顿开。
我们不妨再从教材中寻觅真章,韩愈在《师说》中为“教师”这一概念下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后面全文围绕着本句展开论证,作者对于为子择师自身耻学之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李蟠的态度,及“童子之师”“官盛者”“位卑者”是否为真正师者的判断全部来自“传道受业解惑”六字。可见核心概念的厘定不仅可以让读者茅塞顿开,并且可以在论证过程中起到提纲挈领之效,让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四、一线穿珠百宝明,纲举目张见真形
言至此处,不难发现无论是要准确立意还是要严密论证,首先都必须高度重视对核心概念的厘定。而常规方法要求厘定概念必须先辨识概念的基本内涵和外延。何为“内涵”?何为“外延”?下面我们将一起探讨一些在考场上操作简易且行之有效的概念厘定法,以期对同学有所帮助。
(一)情境设置法
在《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面对外来事物,在一一论证闭关主义致使割地赔款、落后挨打,送去主义亡国灭种、祸延子孙,“送来主义”导致文化入侵、军事孱弱、经济崩溃后,终于为中国青年指出唯一的出路——“拿来主义”。这便是情境设置法,面对核心概念,设置各种极端情境,并逐一驳斥其问题,最终得出正解,所谓“拿来主义”便是“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来拿”。
下面我们以“阅读”一词为例,面对这一从小写到大的题目,很多同学因为熟悉反而容易画地为牢,落笔便是“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或“书中自有黄金屋”之类的陈词滥调。我们不妨利用极端情景设置法对“阅读”进行厘定。阅读分为“浅阅读”“功利性阅读”两种,“浅阅读”表现为其阅读目的为展示,究其根源是精神的幼稚,阅读的精力主要用于应付新潮流,最终这种“浅阅读”让人精神被掏空,成为移动的木乃伊。而“功利性阅读”其阅读主要目的为谋求世俗物质利益,因而无沉静深邃之思考,无醒世济世之功用。真正的阅读是灵魂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漫游途中实现精神成长与社会理想的“真阅读”。“真阅读”应要做到“入”与“出”。“入”则审问慎学,体悟意蕴,韬光养晦,成长精神;“出”则关怀现实,兼济天下,指导实践,改造社会,最终成为有“大眼光、大胸襟、大境界、大作为”之人。
这种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要同学们能够去否定一些虚假的情况,去探寻其真正的含义。如福建高考满分作文《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其高明之处便在否决了为名利而进行的发明不是真正的创造,真正的创造应该是源于对科学真理的追求。
(二)概念比较法
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而本质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属性,因此,比较近似或相反概念是厘定概念内涵的重要方法。
1.引入相反概念
鲁迅先生在《随感录三十八》给“自大”下定义,将其分为“个人的自大”和“合群的爱国的自大”两种并进行对比。他指出“个人的自大”是独异及对庸众宣战,往往新思想及改革,大多由他们发端。而“合群爱国的自大”却往往是党同伐异,打压少数天才,让我们的民族走向卑怯与复古。鲁迅先生在此处拿“个人的自大”和“合群的自大”这两个相反的词来进行比较,非常清楚地向我们解释了“中国式自大”的含义。
2.引入相近概念(近义词、相同语素词、谐音词、形近字)
还有一种引入相近概念进行辨析进而厘定概念的方法,如2019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文明的韧性》定义将“韧”与“刚”做比较,认为面对曲折也可恢复如初的“韧”相比不屈不折的“刚”而言,多了一股敌强我更强的抵抗品性。而我们的民族、国家、文明正需要这样曲而不断、坚不可摧的韧性。
再如定义“孤独”,可将心灵上的孤独与性格上的孤僻进行比较。“前者是因为精神的超群卓越而感到无敌无友之自由,而后者是因不善交际而形成的人生枷锁。”这便是举了相同语素的相近概念进行辨析,将孤独和孤僻进行了比较,从而得出了“自由与枷锁”的结果,下面的议论有了这个抓手就好办多了。
而“理性”可与“礼性”相比较,二者谐音,且内涵有所交叉,但细辨之便会发现,二者大不相同。如家长教育小朋友打招呼,并说“不叫人就不是好孩子哦”。小朋友乖乖问好,长辈亲切夸其“有礼貌”,但小朋友实则并不明白为何说不说“叔叔阿姨好”会成为评判好孩子的标准。由此,我们可知所谓“礼性”是由外界灌输,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且可能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如家长不在身边)等因素而消失。“理性”并非与生俱来,也无法由外界强行灌输,它是我们自身面对各种挑战与问题的过程,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反思教训,追求真理最终形成的为人处世逻辑,因此它不会因为环境改变而轻易丧失,而是能够指引我们沉着冷静面对困难。
(三)概念拆分法
1.字形拆解法
同样面对“孤独”一词,林语堂将“孤独”二字拆开,认为从字形上看,孤独由孩童、瓜果、犬儿、蝴蝶构成,“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盛夏傍晚老巷,十足的人情味。但“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尘世热闹都和我无关,这便是孤独。
2.词语拆解法
如面对“看见”一词,同学往往无从下手,只会罗列自身所见所闻,写成散文或者记叙文,而无法对其进行深入议论。我们不放采用词语拆解法,将“看见”一拆为二。之后我们会发现,“看见”不应该仅为一个动作而已,人们用自己的眼睛不仅去寻找光明,而且认识世界,这源自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看”是用眼观察,“见”是用心体会,有所见地。只有仔细用眼观察生活,方能凭借自己的学养智慧用心体会,进而发现事实的真相,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选择“看”,似乎自然而然,然而由“看”是否真能有所“见”,以及所“见”多少和真实与否难以轻易界定。换言之,我们“看”的方式往往决定我们“见”的内容,而唯有用不带成见、纯粹的视角,才能使我们获得确切、真实而又深刻的见识。
“握枢而运天下事,一举而收万全功。”总而言之,厘定概念的方法还有很多种,笔者在此只是粗略探讨几个在实际写作中较好操作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能够重视其对“是什么”的挖掘,让自己的文章尽量做到立意准确科学,辩论严谨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