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跨学科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 翁婧一

摘 要:跨学科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具有积极意义,它不仅能够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可以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的重点知识,从而为强化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创设条件。因此,文章论述了跨学科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价值,并提出了相应策略,以期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1.047

跨学科教学模式能突破常规学科的限制,将伦理、法规教育和其他领域知识如历史、文学、社会科学融入其中,以拓展教学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参与度。通过运用多元教学方法,如案例研究、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能让学生从多角度领会和运用相关知识,从而强化他们的综合素养与实践操作能力。

一、跨学科教学概述

跨学科教学是综合跨学科知识的方法,是指通过整合两个及更多学科或专业知识体系的信息、数据、技术、根据、视角、概念以及理论,以解决单一学科或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跨学科教学指的是超越单一的学科边界相继进行的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知识创造与传播活动。跨学科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各学科知识,还利于增强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跨学科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1.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跨学科教学能摒弃传统单一学科的局限性,将道德和法治教学与其他学科知识融合,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教师可以融入历史知识,通过讲解历史故事或伟人传记,帮助学生领悟道德规范和法律原则的历史基础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精通道德与法治的基础理论,还能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这些理论的构建与进化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跨学科整合,也能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

2.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对于道德和法治教学内容而言,通常包含一些具有一定理解难度的理论、方法和准则,如果只是依赖于传统授课模式,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通过跨学科教学方法,能够融合音乐、美术、科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而让课堂氛围更活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学生可以在音乐课上演唱与法治相关的歌曲,或在美术课上创作与道德主题相关的画作,从而学习和领悟道德与法治知识。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而言,运用跨学科教学方法,能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道德和法治教学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优良道德素养和对法律的认知能力。教师通过促进跨学科融合,能够发挥道德与法治的育人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与竞技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也可以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剖析文学作品中涉及的道德法规议题,以增强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采取跨学科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能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道德和法治教学不应只阐述理论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教学方法,设计一系列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道德和法治知识。可以在社会科学课程中安排学生参与社区调研,探究社区内的法治和道德现象,进而提出相应的措施;也可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探讨网络道德和法治问题。这些活动能让学生深刻领会道德和法治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锻炼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跨学科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1.与语文学科融合

一要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字素材,加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学资源,实施跨学科教学策略,增强学生对法治和道德理念的理解。在语言艺术教学素材中,包含大量具有教育价值的叙述、寓言以及古代诗歌等,这些素材通常体现着深层道德准则和法律观念。当讲述诚实、亲切等美德时,教师就可以引用语文教材里的故事,并通过探讨故事的发展和角色特征,带领学生领悟诚信的价值。讲解法治知识时,也可以选取与法律法规相关的文言文或现代文学作品。这样一来,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也能理解法律法规的历史背景。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变得更有趣,还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要融入语言表达技巧,增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论述能力。教师应融合语文表现手法,以此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在语言艺术探究过程中,学生能积累丰富的词汇库存、多元的句型结构以及娴熟的修辞方法,这些技巧可以被应用于道德和法治学习中,以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探讨某个道德问题或法律现象,并激励他们利用已掌握的语文技能阐述观点。通过参与此类活动,一方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能让他们了解道德和法治问题。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撰写有关道德与法治的小论文或演讲稿,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要结合语文学科的情感教育内容,塑造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的情感素质。在跨学科教学过程中,发挥语文学科的感召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它能强化学生的品德和法律意识。同时,文学作品在语文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通常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当这些情感内涵与道德及法治教育相结合,便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或情境再现等互动活动,通过扮演各类角色,使学生感受道德与法治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情感意义。通过发挥情感教育的导向作用,学生能够深入掌握道德与法治的核心意义,并将这些原则应用于日常生活。

2.与劳动学科融合

第一,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将跨学科教学和劳动课程相结合,可以通过劳动实践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投身种植校园植物、日常清洁等基本劳动,帮助他们领略劳动的重要性及深层含义,并借此机会融入法治知识。介绍如何保护劳动成果时,可以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条款,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劳动权益受到法律保护,并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理解法治的重要性,并能在劳动过程中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二,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劳动课程。劳动课是实施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关键,通过安排劳动任务,巡视劳动过程,以及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教师能全方位地掌握学生在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方面的情况。在分派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着重突出公正与公平的重要性,使得学生能够领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的真谛;而在劳动巡视工作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形成合作与互助理念,反映出友善的价值观;在评价学生劳动成果时,教师应着重强调诚信的必要性,让学生理解到唯有真实地付出努力,才能获取相应的回报。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掌握实用技能,并增强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

第三,促进劳动与法治相结合,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设计融合劳动和法治教育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以促进跨学科教学的深度开展。可以举办绿色校园守护者的活动,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分别承担起校园内不同部位的环境整治和美化任务。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要详细介绍相关法律法规,如垃圾分类条例、保护绿化植被的政策等内容,确保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能够遵守法律规定,做到依法行事。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法治经验交流会,让他们讨论在参与劳动时所遇到的法治问题和应对策略,这有助于加深他们对法治的理解。通过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和法治之间的深度关系,进而帮助他们更深刻地领会并运用相关知识。

3.与美术学科融合

首先,通过艺术创作,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在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学中结合美术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而通过绘画艺术形式,能深化学生对道德规则和法律意识的理解。美术作为一种直观且具象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促使学生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理念具象化,并转变为可以直接感知的视觉图像,这有助于他们深度理解这些概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创作以遵守交通法规为内容的画作,通过绘画过程,让学生思考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并感受遵循这些规则对于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这不仅能使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感受到快乐,还能增强他们对道德和法治知识的理解能力。

其次,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强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美术创作是体现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方法,对于跨学科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通过鉴赏美术作品,以激发学生在道德和法治方面的情感共鸣。针对尊敬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描绘人际关系融洽、彼此敬重的绘画作品,加强情感和道德教育,促使学生解读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道德理念,进而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最后,融入美术项目,为道德与法治实践提供条件。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情境,这是跨学科教学的重点。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教师可以设计与美术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将道德与法治的原则付诸实践。通过这样的项目,能让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以提升,并加深他们对法治的理解能力,从而促进道德和法治教育的内在、外在和谐统一。

4.与数学学科融合

第一,利用数学逻辑强化法治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训练和问题解析能力至关重要,与道德和法治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是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的关键。在涉及遵守规则的道德与法治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数学中的规则概念,包括加减法的运算原则、几何图形的特性等,让学生领悟到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应遵守一定的规则和次序。利用数学的逻辑精确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法治社会中规则意识的理解,从而使他们意识到遵守法律与遵从数学规则同样关键。

第二,结合数学实例讲解道德原则。数学学科的教育价值远远超过数字与公式的简单组合,其中也蕴藏着深邃的哲学思考与伦理理念,如公正、精确、逻辑推演等原则。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数学案例阐释那些道德规则,当阐述公平正义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分配问题(如何公正地分配稀缺资源)或比例问题(如何按比例指派任务)引导学生。通过亲身计算,让学生感悟到公平的重要性,并认识到在社会活动中维护公平正义的必要性。这不但能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还能加强他们对道德规范的理解。

第三,利用数学实践促进小组合作。数学合作活动如数学建模、数学游戏设计等,是提升学生团队协作技能的关键手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合某些数学活动,构建以集体荣誉感为核心的教学素材。如可以安排学生参与针对社区数学问题的调查研究,如搜集社区垃圾分类的数据,并利用数学模型探讨改善策略。这种活动能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让他们在合作中领悟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以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5.与英语学科融合

一要整合教学内容,实现主题共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很多主题都与英语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如履行公民职责、维护生态环境以及加强多元文化理解等。为了促进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将其与英语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伦理与法律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英语能力。同时,通过让学生进行双语对照阅读、开展话题讨论以及完成写作任务,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而且能够提升他们的英语阅读和表达能力。

二要创新教学策略,提升语言能力与思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模拟实践情境、分配角色任务、组织辩论竞赛等参与性强的教学策略,同时结合英语对话实践。以环境保护为核心话题策划一场模拟的国际峰会,在此过程中,学生将运用英语对环境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参与此类活动,能提升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并强化他们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对全球视野的理解。

三要开展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跨学科体验。为了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及英语教学相结合,教师可以策划包括不同学科的互动活动。例如,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让学生探究特定主题,或是参与社区奉献行动,以此实现两者相结合。在文化交融教学中,可以组织一次英语演说竞赛,倡导学生通过英语介绍世界各地的民俗风情,以此深化他们对多元文化的认识。通过参与此类实践活动,对学生而言,不仅能促进学科间的交融体验,而且能塑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及世界观,对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采用跨学科教学模式能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将来自不同领域的观念和技术相结合,能使道德与法治教育呈现出趣味性。通过跨学科教学,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社会现象,进而锻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跨学科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还能促进他们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应强化跨学科教学意识,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设计创意跨学科教学任务,将道德与法治课堂与语文、劳动、美术、数学、英语等学科相结合,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实现跨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丹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语文跨学科的融合》,《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年第7期。

[2] 谢紫雯《融合·体验·实践:跨学科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探索》,《新教师》2024年第6期。

[3] 陈爱芹《〈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文理导航》202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