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作者: 王兆竹

摘 要: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科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学生思想建设和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评价的优化,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此进行探究,以期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教学评一体化 素质教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1.051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观念,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素质教育下的高素质人才。基于学科的育人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开展教学工作。教学评一体化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上对教学工作的创新和提升。探究教学评一体化的意义和优势,深入探究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用的策略,是教师工作的核心内容,目的是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实现育人目标。

一、教学评一体化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

1.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

教学评一体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与评价体系有机融合,通过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从而完成对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的评估。“教、学、评”分别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三要素,而“一体化”指的是将不同的要素组合为一个整体,以共同的目标和方向实现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期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强调要素的整体性和目标的一致性。因此,教学评一体化指的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以教学目标为核心,放大学生的学习和评价部分,弱化教师教授的部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教学的全过程以综合的评价标准评估学生的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2.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上,还应该通过理论教学,真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充分应用教学评一体化是在学科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科的育人价值进行深化。初中阶段的教学评一体化主要包括教师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及创新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以及综合全面的评价方法和全方位、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在多元的教学设计中充分融入教学评一体化理论,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实现学科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采用有效教学策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准确评价,以此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学科知识掌握的情况和综合能力,从而正确认识自身的问题,改变自己的言行,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重视对问题的改正并积极参与到课程学习中,以此提升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基于教学评一体化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德育的育人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科核心目标。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主要以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直观讲授为主,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只能做到表面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单一化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时只专注于对学科知识点的背诵和实际运用,而缺乏对知识内容的内化理解和对学科内涵的深化理解。在应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思维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动态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重视学生的思维表达和评价体系,使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全过程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学生的思想为核心,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要内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落实德育的育人思想

新课改下的教育工作以学生的素质教育为中心进行展开,德育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质的重要内容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工作,立德树人是德育的核心思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思想是在学科知识的学习基础上深化对学生思想品德和精神文化的教育。学科的主要学习内容包含对国家的认识、对政治制度的了解、道德品质的内涵以及思想文化的建设,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德育的主要载体,具有较强的育人价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良好的建设性作用。因此,教师应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科背后的内涵文化,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合作等方式发现自身不足并积极改进,以增强道德素质。教师通过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入实践,充分探索教学内容的广度,挖掘学科知识的深度,从而落实学科育人思想。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道德与法治属于文科类学科,因此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运用和学科内涵的认知感悟。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以对知识点的讲授为主,导致学生的学习仅停留在对知识的被动接受上,无法将学科思想内化于心,做到通过理解和感悟答题。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是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综合能力水平,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开展以实践探究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形成合作意识,通过相互评估促进共同进步,在加深对学科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全面提升综合能力,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正确的社会理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以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基于教学评一体化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1.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确定教学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在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工作。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应基于教学评一体化,将学生的实际情况融入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并以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水平作为依据制定全面的教学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性、感悟性较强,因此,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为在学生了解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学科的学习技能,并通过学科学习关注文本背后的深层内涵,从言行举止和思想境界多方面出发,探索学科的内涵。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主,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通过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教学,及时发现学生行为上的问题和思想上的偏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合作学习,敢于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及时改正,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

比如,在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的教学中,教师以社会责任为核心,设计社会责任与奉献社会两部分课程。在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时,教师应以宏观角度确定教学大方向,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社会意识和奉献精神为主要内容,要求通过教学工作让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并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到对责任的认识上,形成有担当勇于承担责任的道德观念。单元内容围绕“责任与角色同在”和“积极奉献社会”进行展开,而对于课时的学习,教师应将教学目标落地,基于学生的思想水平和学习能力,确定课时目标为在内容的理论性升华的基础上深化责任意识、角色观念,并将所学理论应用到社会中。

2.基于教学评一体化优化教学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点较为丰富,涉及观念、意识、道德、品性、思想、能力、素养等多个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科学优化教学内容,梳理教材内容并规划知识的先后教学顺序,引导学生探索课程内容和学科任务,以此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改善学生的认识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际教学内容的优化中,教师应做到结合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重难点,以此为核心在课堂中展开多样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理解学习,以帮助学生学习核心思想,带领学生完成重难点的学习。为人处世和自我认知是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育人目标之一,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设置有效的逐层加深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索有效认识自我并勇于表达自我,以此掌握正确的认知方式和途径,学会进行思想建设和行为实践,从而实现课程目标和学科目标。

以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为例,本单元主要通过介绍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政策和举措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点。通过将小梦想融入大梦想,以此实现个人和国家的共同发展。通过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应摆脱应试教育逐一知识点讲授的模式,通过对单元教学目标的理解,将中国的民族发展史和国家成立史作为本单元的教学背景,通过对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的学习,形成民族团结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香港和澳门的相关历史,并以港澳回归作为素材设计手抄报,以“一国两制”为主体进行国家政治制度解读活动,通过两种实践让学生亲身体会家国情怀,以此作为情感基点,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国家自信和中国精神。

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丰富教学评价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评一体化建设中,教师应将评价任务分为三步,第一步是以教学目标为核心的评价任务,以检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学习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实现所评即所学,第二步为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匹配评价任务的评价标准,为学生指明教学目标的核心和关键,让学生通过评价标准了解学习内容并及时检验自身,第三步则是细化评价任务,构建评价体系细则,并将体系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全面实现以评促学,引领学生在丰富的评价体系中充分了解自身。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在于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融入多元的教学评价环节,实现以评促学,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构建以评促学的关键是优化评价活动的标准和方式,在指向教学目标的评价任务中,将评价环节的主体确定为学生,带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并融入相应评价体系,以生生评价和师生评价两种方式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估。

以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对生命的思考》中《绽放生命之花》的教学为例,教师通过教材内容的讲授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在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中,教师应通过多角度确定评价标准,并制定丰富的评价任务。基于对生命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纸笔任务的形式让学生以“生命之花”为主题设计手抄报或构思情景故事,以书面的形式进行展现。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拍照或写日记的方式记录生命,并在课堂中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享,通过学生分享的收获和感悟评价学生对主题的认知,以此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点评为评价的依据之一,了解学生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认识,并观察学生在听取意见后的言行,了解学生的反思能力,以此多维度地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4.基于教学评一体化拓展教学活动

教学评一体化是以设计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的实现结果进行检验为主线,将教学、学习、评价三个阶段充分融合,充分体现教学评价的重要性,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而优化学生自评、互评与反思环节,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涉及以学生的生活作为背景或以学生的言行规范作为依据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在充分应用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拓展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实践中完成学习并检验学习成果,评估学习效率,充分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学科内涵,做到让学生“在做中学”,以此实现学科育人目标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以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下册《走向未来的少年》为例,本单元的学习主要通过对学生未来的构想以及职业规划展开,单元中第六课《我的毕业季》中有针对“多彩的职业”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职业作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探讨自己擅长的学科、喜欢的专业、自己的梦想、未来从事的行业等,以此设计职业交流活动。在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确定自己喜欢的职业,以此为出发点了解职业所需的技能条件、能力水平、学科范围以及职业的环境和背景,通过了解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小社会的形式让“各行各业”的学生展开交流,分享自己职业的内容,以此让学生相互了解职业的知识,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奠定基础,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道德品质,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了解教学目标,深入评价体系,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升综合能力。因此,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应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使教学工作与学生的学习形成整体,综合评价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以此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渊《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 的教学策略》,《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年第3期。

[2] 宋忠《“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读与写》2022年第17期。

[3] 李军山《“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读与写》2023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