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教协同创新赋能开放大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动力机制与未来路径
作者: 叶晓波 绳志勇[摘 要] 教育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开放大学面临提升新质生产力的需求。三教协同创新(即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成为提升开放大学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结合三教协同创新的内涵,剖析三教协同创新赋能开放大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探究其赋能开放大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机制、深化课程融合、强化师资建设、强化技术支撑、拓展合作渠道的未来路径,以期有效促进教育资源整合、教学模式革新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进而激发开放大学的发展潜能。
[关 键 词] 三教协同创新;开放大学;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3-0001-04
新时代背景下,开放大学是促进终身学习的重要平台,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推动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同时,全国教育大会也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强调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都为开放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政策支持,也为三教协同创新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实践路径。本研究旨在探索三教协同创新如何赋能开放大学新质生产力发展,以期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推进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
一、三教协同创新的内涵阐释
三教协同创新是指在终身学习体系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三者之间的紧密合作与协调发展[1]。三教协同创新的内涵,根植于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边界与交叉点的深刻理解。职业教育,聚焦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其边界覆盖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同时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技术专业及继续教育中的职业发展培训形成交叉。高等教育,作为教育阶段的界定,既包含学历教育,又涵盖非学历教育,以全日制与非全日制、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体现,与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及继续教育中的高等学历教育相交。继续教育作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学校教育后的各类培训活动,其与职业教育中的职业培训及高等教育的非学历教育形成交汇。三教协同创新,并非简单融合,而是旨在强化各自优势,弥补短板,打通三者间的壁垒,实现资源、信息、成果的互认与衔接,从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数字化,支撑教育强国战略。
二、三教协同创新赋能开放大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
(一)知识融合逻辑,拓宽教育视野
三教协同创新旨在打破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的壁垒,知识的交叉融合实现教育视野的拓宽。在开放大学的框架内,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得以共享,从而促进知识的多元化发展与综合运用[2]。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促进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为三教协同提供了政策支持。知识融合逻辑不仅强调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还关注纵向层次的知识积累与传递,使开放大学能成为终身学习的重要平台。一方面,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与职业教育的实践技能相结合,形成互补优势;另一方面,继续教育为在职人员提供更新知识的机会,使他们能在职业生涯中持续成长。多层次的知识融合有助于构建更加灵活的学习体系,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二)能力互补逻辑,提升人才质量
开放大学作为终身学习的重要载体,必须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能力互补逻辑强调利用三教协同创新整合不同教育类型的优势资源,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开放大学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应当考虑高等教育的理论深度与职业教育的实践广度之间的结合点。同时,继续教育为已有工作经验的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系统化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将实践经验与新的理论知识结合,从而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更高的成就。能力互补逻辑还体现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开放大学应当引进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实践者担任兼职教师,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三)资源整合逻辑,优化教育供给
在三教协同创新背景下,资源整合逻辑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供给的有效性。开放大学以共享课程资源、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等方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教育公平的重要性,资源整合逻辑正是实现该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开放大学整合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资源共享也有助于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投资的回报率。
(四)创新驱动逻辑,激发发展活力
创新驱动逻辑是三教协同创新赋能开放大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开放大学需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创新驱动逻辑正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开放大学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可实现个性化教学,满足每位学生独特的需求。同时,创新驱动逻辑也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参与,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三、三教协同创新赋能开放大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政策引导机制,明确发展方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该建议强调教育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了教育改革的方向。《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细化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提出了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包括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和可信安全等,为开放大学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3]。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为开放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制订了长远规划,要求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政策引导机制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方针,确保开放大学在推进三教协同创新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为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政策引导不仅提供了宏观层面的战略布局,还在微观层面指导具体项目的实施,为开放大学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使其在教育资源整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能稳步前进。
(二)需求拉动机制,激发内在动力
需求拉动机制是三教协同创新中不可或缺的动力来源,能满足社会和个人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激发开放大学的内在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终身学习的需求日益增长,开放大学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不断创新以适应需求的变化。
开放大学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和服务模式,满足不同年龄、职业背景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在高等教育方面,开放大学借助在线平台,提供灵活的学习时间和地点,吸引那些无法参加全日制学习的学生。职业教育则紧密对接行业需求,培养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继续教育则为职场人士提供了职业发展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我,适应快速变化的职业环境。需求拉动机制还体现在教育内容的更新速度上,开放大学需要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确保所教授的知识与技能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三)合作共赢机制,凝聚发展合力
合作共赢机制是三教协同创新赋能开放大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一。构建多方参与的合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推动教育创新与发展[4]。开放大学可与政府、企业以及其他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服务。政府的支持不仅体现在政策层面,还包括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等,为企业与开放大学的合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则提供实训基地和技术支持,帮助开放大学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与其他教育机构合作,开放大学可以获取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合作共赢机制还体现在学术研究与技术创新上,开放大学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前沿课题研究,推动科技成果向教育实践转化。同时,开放大学举办国际会议、学术论坛等活动,能吸引更多国内外学者参与交流,促进知识传播与创新。合作共赢机制不仅增强了开放大学的综合实力,还为其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技术推动机制,提供创新支撑
技术推动机制是三教协同创新赋能开放大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有力支撑。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开放大学需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带来的机遇,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信息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为开放大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工具与手段。开放大学建设智慧校园,能实现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与智能化管理,提高教学效率。在线教育平台的普及,使远程学习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主学习,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大数据分析技术帮助开放大学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偏好,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数据支持。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则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智能化辅导与评估,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此外,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引入,可创设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直观,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四、三教协同创新赋能开放大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未来路径
随着三教协同创新理念的深入实施,开放大学作为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日益明晰。在政策引导、需求拉动、合作共赢和技术推动等动力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开放大学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未来,开放大学需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技术应用和合作网络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创新实践,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一)深化课程融合,创新教学模式
1.构建多元课程体系,促进知识融合
开放大学应当整合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资源,设计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模块,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多领域的知识[5]。首先,开放大学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大纲,确保课程内容既包含基础理论,又能反映行业前沿。其次,课程设计应注重实践环节,以案例分析、模拟实验等形式,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为了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开放大学还应开发不同层次的课程,如初级入门、中级深化和高级研修等,形成梯度递进的课程体系。开放大学可建立课程评价机制,定期收集学生反馈,根据反馈结果调整课程内容,确保课程体系的动态更新与持续优化。
2.探索混合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探索混合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需要开放大学综合利用线上与线下资源,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体验。一方面,开放大学应加大在线教育平台建设力度,引入先进的在线学习管理系统,支持视频讲座、互动问答、在线测试等多种功能,使学生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线下教学环节也不可忽视,开放大学应定期组织面授课程、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等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为了保证混合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开放大学还需要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线上线下教学的比例与衔接方式,确保二者相互补充、互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