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国际中文智慧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 张萍
[摘 要] 新兴技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国际中文教育急需向智慧化转型。从“统一的教”和“个性的学”这一矛盾出发,探索“五段式”国际中文智慧教学模式,从智慧教学视角详细描述了学前、课前、课中、课后、学后五个阶段实施的全过程和步骤,通过构建“人机协同”智慧教学环境和资源,采取混合式教学方式,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智慧人才,为后续国际中文智慧教学模式提供参考与启示。
[关 键 词] 智慧教育;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3-0177-04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和AI等新兴技术快速崛起,数字化主导了人们生存和生活方式,数字时代已然到来。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议题和未来趋势[1]。国际中文教育作为跨学科、跨文化、跨国别的全球化教育事业,同样需要在此背景下向教育智慧化转型,以更加先进的理念、更加智慧的手段、更加丰富的体验传播中国文化。
北京语言大学于2020年启动“国际中文智慧教育工程”,首次提出了“国际中文智慧教育”这一概念,即国际中文智慧教育是全面系统地使用智慧化手段开展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使所有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都能充分得到信息化和智能化支撑,既实现学习智慧化,又实现教学智慧化[2]。推进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变革,寻求适应的智慧教学模式,实现教师因材施教,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是国际中文教育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当前高校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困境
(一)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国际中文传统教学通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负责传授语言知识和文化内容,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习过程缺乏参与感和自主性,学生的学习活动依赖教师的指令,而非自主探究和实践,学习兴趣和动力被限制。在国际中文教学中,学习者受不同的文化背景影响,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相同,教师未能充分考虑到这种文化多样性,忽视了学习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和体验,缺乏对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资源和场所局限,缺乏真实语言体验环境
传统的教学资源依赖于教材,这种资源的获取方式单一且局限。传统教材内容较为固定,更新速度缓慢,难以反映语言和文化的最新变化。尤其是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学习者的语言需求和兴趣多样,传统教材的内容往往不能满足这些多样化的需求。缺乏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限制了学习者对语言和文化的全面了解和深入学习。教学场所主要是在教室,课堂内缺乏真实的中文语言环境和真实语境的教学环境,导致学习者缺乏实际使用语言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单一,难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
当前国际中文教学主要采取课堂讲授法,传统讲授重视对语言知识的系统讲解,强调语法、词汇和句型的传授,以知识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虽然能够帮助学习者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但是忽视了语言的实际应用和交际功能,学习者缺乏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有限,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缺乏语言实践的机会。单一的教学形式也无法满足不同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
(四)评价标准单一,缺乏过程性评价和实时反馈
首先,传统教学倾向于通过结果评价来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主要依赖于考试和测试,评价标准较为单一,忽视了对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和实际交际能力的评估,难以全面反映学习者的综合语言能力和实际应用水平。其次,终结性评价是通过定期测试或者课程结束时的考试对学习者进行评价,缺乏对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和反馈。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有针对性地改进和调整学习方法。教师也无法及时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错失了改进教学效果的最佳时机。
二、“五段式”国际中文智慧教学模式的提出
国际中文教育传统教学模式中,“教”与“学”的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全面深入的互动交流,从其痛点和难点出发,以如何精准的教和个性化的学这一问题为导向,依托智慧教学环境与资源,借鉴“三段九步”教学模式[3],化解“统一的教”和“个性的学”之间的矛盾,依靠“人机共教”,提出“五段式”国际中文智慧教学模式。
“五段式”国际中文智慧教学模式框架见图1。
(一)学前分析建构阶段
分析教学目标是智慧教学的重要起点,教学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国际中文智慧教学中,要包含针对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学习需求设定的具体学习任务和指标,还应涵盖文化认知和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教学过程注重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甚至是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资源应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提供语言知识资源、语言学习素材资源、语言课程和评测资源、语言技术资源[4],课程开发团队建构适宜的数字素材、数字教材、网络课程、数字应用[5],通过学习管理系统和数据分析工具,构建学习者初步画像,为学习者提供适性服务[6],教师可以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活动。
(二)课前设计准备阶段
分析教学目标和学情掌握,任课教师在课前将学习者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利用中国大学MOOC、嘉课堂智慧学习平台通过微视频、微音频、微课件、微图像、微文档和习题等方式设计颗粒化的预习资源[7]发给各小组,发布各小组课前任务。自学测评形式可以多样,自主决定预习的内容、时间和形式,形成自适的课前学习路径,随时随地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体验[3]。教师通过智慧教学平台提供的习测评结果能充分了解学习者个体化、差异性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三)课中导入实施阶段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交互时所产生的,学习者在现实情境中有学习的体验时,才能深度学习并掌握知识[8]。多样化情境导入是课中阶段的第一步,目的是让学习者“集中注意,积极自觉地进入学习情境”[9]。基于课前SPOC小组学习反馈的重点和难点,以此为起点导入新内容学习,通过创建逼真情境和沉浸式学习环境,引导学习者发现和提出问题,围绕学习目标来进行自主探究。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加德纳博士认为人的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智力的本质和结构也是多元的[10]。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任务发布的教学是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师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须考虑四个方面:差异化教学、小组探究学习、个人自主学习、多维互动学习,形成智慧学习生态框架[11]。教师根据在课前掌握的学情和智慧平台预习测评,针对不同学习者和学校小组的学习进度和个性化需求,分层任务布置,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升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
智慧教学实施的关键是互动教学[12],它拓展了互动对象和互动范围,实现了人人交互加人机交互的多元互动模式[13],借助智慧教学平台、腾讯会议、在线讨论区进行互交流动,并获得及时反馈。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与他人的交流来建构知识,智慧教学模式正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互动方式促进知识建构[14]。智慧教学互动形式从基于线上到线下,再到线上与线下整合模式,再发展到线上线下全面整合,兼容混替学习和混成学习通过“线上+线下”和“面对面+远程”互动模式,使得线上和线下的学习者能够获得丰富而真实的环境体验,加强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和媒介之间的互动。元认知是对思维的思考,元认知对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可以使认知主体对学习结果与过程进行管理、调整、反思与监控[15]。
(四)课后拓展评价阶段
智慧教学平台通常提供灵活的作业管理和分配功能,可以根据教师的设置和学习者的需求自动化分配个性化作业。评价标准是多元化的,评价不只以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综合考虑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社交技能和实践能力,从多个维度评估学习者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发展。评价的主体和形式是多元的,评价的结果也不应是一次性终结性评价,而是动态的。
(五)学后反思修正阶段
学后阶段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总结。教师借助智慧平台数据回顾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教学效果,形成完整的学情报告,建立课程教学档案。
通过教师互评、自评和学习者评价形成总体评价,借助智慧教学平台收集实时评价意见,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实践。课程结束后,教学团队分析学情报告和教学档案,重新审视和调整下阶段的教学目标和资源构建,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积极全面的评价反思机制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增强师生互信,更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创建积极高效的教学环境。
三、国际中文智慧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议
国际中文“五段式”教学模式聚焦于教和学,为未来国际中文智慧教学提供了参考范式。它的实施需要依靠以人为本的生态智慧教学理念,人人协同、人机共融的交互式智慧教学环境,启迪学习者智慧的教学方式和以培养智慧人才为目标的评价体系[16]。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开放生态的智慧教学理念
国际中文智慧教学需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理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元认知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等先进理论为指导,充分认识到智慧教学的主体不是教师也不是教材,而是学习者。学习者文化背景和学习需求具有差异性,通过构建促进学习的技术融合学习环境,让教师能够施展智慧教学方法,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智慧人才。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语言教学内容是其核心任务,教学对象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需要语言学习和二语习得理论的指导[17],智慧教学手段和环境需要信息科学等理论的支持。需要树立开放的智慧教学理论,不断更新和丰富国际中文智慧教学模式,促进智慧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
(二)提升技术赋能,构建人机协同的智慧教学环境
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泛在网络构建的智慧教学环境是国际中文智慧教学的条件保证[18],根据课程特点和师生需求构建适合教学的智慧教学环境。国际中文智慧教学环境建议构建智慧教学平台、智慧教室、微格教室和VR体验室,智慧教学平台具有强大的数据库功能,教师通过该平台进行学前学情分析、课前预习任务布置以及课堂教学、课后反馈和学后评价总结,学习者可以完成预习任务、进行课堂互动和获得反馈和评价,翻转课堂、小组讨论和体验活动可以在智慧教室、微格教室和VR体验室进行,实现教学智能化和个性化。
(三)促进信息交互,运用混合式智慧教学方法
O2O、OAO和OMO模式是智慧教学中常用的模式,在信息交互的智慧教育理念下,OMO将成为未来主要模式,通过技术手段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深度融合,为学习者构建全方位、全场景、全过程的无缝教学,强调线上线下的“融通”和“共生”[19]。教师需要运用智慧教学平台跟踪学习者学习过程和结果,并对其进行精准分析、反馈和指导,课堂上采用差异化教学、合作学习、泛在学习等教学方法,发展和引入人机协同智慧教学手段,促进人人互动和人机互动,创造更适合学习者智慧学习的教学模式。
(四)加强过程管理,打造综合智慧评价体系
通过完善智慧教学管理平台模块,监测教和学的过程性记录和反馈,形成过程性加总结性多元动态评价体系,采取多维度、多形式和多角度的评价反馈,评价结果不再是一次成型。评价除了对课程学习的知识点进行考查,更多地关注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创新合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通过智慧教学平台,教师和平台可以实时准确给出反馈,学习者有改进、修正、优化评价结果的机会,根据自己意愿可以不断重复“反馈—改进—优化”这一过程,直到自我满意,优化了评价导向,实现了高效智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