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智能视角下高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 李存兰[摘 要]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实践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层次教育组织机构。在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以多元智能的视角,对高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现状进行整理分析,发现高职学业评价存在评价指标单一、评价方式单调、评价形式传统守旧等问题,影响高职学生学业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全面性,限制了学业评价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效用的发挥。因此,从高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现状分析入手,深挖其学业评价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基于问题及多元智能理论给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 键 词] 多元智能理论;高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目标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4-0177-04
高职院校在教育社会化学习时代,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变革,在新教育理念、新教育技术、新教育方法等的推动下,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探寻建设更加多元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以改变高职学生评价主体、方式、形式等单一的现状,综合评价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获取全面、客观、准确的学业评价结果,提高学业评价结果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师教学改进、学生学习优化调整中的利用价值,助力高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全面提升。
一、高职学生学业评价的内涵阐述
(一)学业
《墨子·非儒下》中,“学业”一词被解释为学问,即个人所获得的知识;《吕氏春秋·诬徒》中也提到“学业”一词,所谓的学业指的是学习的课业。目前,更多的研究将学业聚焦于学生这一主体。提到“学业”一词,研究者们就将其默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
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将“学业”定义为学生课业情况,具体表现为学生课业最终表现出来的成绩。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所以文中所提到的学业特指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在理论课、实践课中的学习水平[1]。
(二)学业评价
学业与评价组合起来就形成了针对不同主体所实施的动作。对学业评价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表达。
袁振国(1998)认为,学业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有效的工具和途径,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2]。
苏启敏(2010)认为,学业评价不仅仅是指考试成绩,还包括教师通过其他途径收集学生学业及其表现出的各种信息和资料,以及在搜集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业情况做出最终评测的过程[3]。
马明月(2017)认为,学业评价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确定学科课程的具体标准,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评判学生在这一课程学习中所取得的学习成就,以此来得出学生是否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并且学业评价具有发展性、复杂性、标准性等特点[4]。
结合上述学者对学业评价的定义及其他文献资料,将学业评价概念界定为:是以国家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根据学科课程具体标准,多个主体以不同的参与评价比重,使用多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和工具,结合学生在课程中的各种表现,对其课业中所体现出来的无法量化的职业道德等必备品格及可量化的技术技能操作水平等综合能力共同评价,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出评测,从而指导学生依据评测结果改进学习方法、态度,提高职业意识等要素,促进学生不断成长的实践活动[1]。
(三)高职学生学业评价
评价内容上,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的顽瘴痼疾。职业教育法中规定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表现出多元化的意味。
评价方法上,李晓亮(2013)认为:多元化评价主要是指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也就是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来进行评价,这样可以防止单一评价的片面性,同时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也可以促成评价过程、评价内容、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这样的评价更能贴近教学实际[5]。
评价模式上,刘湘琼(2016)强调,高职学生评价与普通高校单一、传统的评价模式相比,在评价主体、内容、标准、方法等方面有着多元化的特点。实施高职学生多元化评价在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方面有积极推动作用[6]。
本文结合国家规定,借鉴现有文献资料,将“高职学生学业评价”定义为:依据高职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并反馈,以此实现指导高职学生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技术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学业进步等目的的实践活动[1]。
二、高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以及现场访谈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学业评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评价指标单一,评价作用发挥受限
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价值取向,即培育具备全面素质、创新能力、科学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它的中心宗旨是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强化他们的专业技能[4]。然而,当前教师在学业评价中的主要工作是在教务管理系统上填写学生的分数,忽视了学业评价反映学生学习状况、教师教学情况的效用,对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改进、教师教学内容与策略的调整优化无实质性的影响,使高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失去了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二)评价方式单调,评价诊断性功能发挥不够
高职院校在学生学业评价中尝试其他方式,试图改变传统学业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向着多元学业评价的方向发展,如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结合,调整考试成绩在学业评价中的占比,增加课堂表现评价、教师评价、专家评价等,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准确。但在实际实施中,多种学业评价方式结合度不够、应用方式方法不够灵活,评价被固化在多种评价方式比例分配条框之下,评价方式之间相互独立,未能深度融合,导致整个学业评价过程形式化、流程化,学业评价不够多元化、立体化、动态化,且未能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业评价诊断性功能缺乏正确认识,将学业评价定位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而非课程教学的一种诊断与反馈机制,未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评价结果,不利于学生自我认知的发展,难以实现学生学业评价推动高职院校教学创新、改进、高质量发展的效用。
(三)学业评价形式传统守旧,多元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现阶段,在高职教育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中,教师仍然扮演以学校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中的主要角色,所谓企业、行业的评价形同虚设[7]。评价标准、评价内容等都由教师或学校来制定。
三、多元智能视角下高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点
1983年,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包含七种智能的多元智能理论,并将其基本概念明确地表达为语言智能、数字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8]。1999年,他在《智能重组》一书中进一步提出了三种新的智能——博物学家智能、精神智能和存在智能[9],这三种智能严格来说即存在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智能的统一体。所以除了在对学生课业进行考核时所使用的方法需要多元化之外,学校的评价标准、评价理念等也需要多元化,使职业教育评价从纸笔测验中解放出来。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多种不同的智能,这些智能不存在高低之分,只存在智能类型的差异。因此,在评价中,教师要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注重对不同学生不同智能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我价值。评价结果只被认作是被评者智能状况的部分表现,既不是其智能的唯一指数,也不需要与其他人相比较并排序[10]。因此,要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以期学生能够主动改进,这是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目的。
(一)多层面的评价主体
基于多元智能视角,高职院校着力打造多元学业评价体系,首先明确参与学业评价的主体,打破评价主体单一的局面,以多元主体的多维视角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科学的评价[11]。院校层面,以教务处、学生处为主导,联合学校其他部门共同评价学生。教师层面,专业课程教师从教学的角度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企业层面,行业企业以行业标准、用人标准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与能力方面的评价。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企业根据学生在企业中实践或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家长层面,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评价孩子的成长与进步。学生自评,学生自我评价或是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是自我认知、自我反省的过程,能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内心。学生互评,学生从同龄人、朋友的视角评价同学,使学生认识到同学眼中的自己,获取同学的认可,达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激励效用。
(二)全面、多维的评价内容
在建立多元智能的学业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围绕语言、数学、空间、动觉、人际、自我认知等多元智能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全面、多维,不仅仅是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成绩、学习表现、实践能力等的评价,更是对学生个体进行整体面貌的评价。具体评价内容如下:一是专业能力,如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专业技能熟练应用程度。二是通用能力,如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实践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合作能力等。三是内化能力,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等内化至职业素质中的能力。四是人文素养,对学生的人格、思想道德品质、个体特征等进行评价,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多元的评价路径与形式
高职教育不仅仅承担着多种多样人才培养的重任,还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在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建设中,高职院校需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多元智能理论,采用多种评价路径与评价形式,实现对学生学业多元评价的目的[12]。在评价路径的选择上,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入点,人才培养方案涉及高职院校、企业、社会、学生、教师等多元主体,其中还包括详细的教学信息,可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参考依据。校企合作共同评价,整合高职院校与企业两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完成对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职业素养与能力的评价,丰富学生学业评价内容。在评价形式的选择上,联合运用多种评价形式,获取多种评价结果,保证学生学业评价的全面性。其一,结果评价,对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其二,过程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包括出勤率、作业或任务完成质量、教学活动参与度、课堂表现等,实现对学生学业的发展性评价。其三,定量评价,利用试卷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借助典型工作任务考核评价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定量评价。其四,定性评价,教师通过日常观察、分析与记录学生的平时表现、状态等,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其五,校内评价,即高职院校、教师、学生等方面的评价。其六,校外评价,主要是企业方面、校外实践基地等方面的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知识与技能的实践应用能力等[13]。
四、多元智能视角下高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构建对策
(一)完善保障机制建设,夯实多元评价基础
1.政校企社凝聚合力共建共评
高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建设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需要社会、企业、高职、政府等多方参与,其中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高职院校主导,社会与企业积极配合与参与,推动合作育人平台的建设,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多元学业评价提供基础支撑[14]。通过加强高职院校和企业行业的联动,构筑一个完整的、符合当下和未来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市场对技术型、应用型、创新型毕业生的需求,促进二者的有效交流,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与高职院校所在地的公益服务性组织建立合作,作为高职校外社会实践基地,通过社会实践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等,从而在高职院校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中纳入企业评价与社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