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 周晨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探索0

[摘要]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深化背景下,体育舞蹈教学与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发展成为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要方向。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将音乐、美学、人体生理学等学科知识与体育舞蹈教学相结合,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研究表明,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舞蹈技能的掌握,还培养了其艺术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具体实践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建立系统化的评价体系,为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舞蹈;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5)06-0173-04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单一的体育舞蹈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学科融合教学模式作为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将音乐、美学、人体生理学等学科知识与体育舞蹈教学相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舞蹈技能,还能培养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对推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现状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模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舞蹈动作技能的传授,忽视了舞蹈艺术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导致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停留在表层动作模仿阶段。教学方法以示范讲解为主,缺乏对音乐节奏、艺术表现、情感体验等多维度要素的深入挖掘,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单一性和机械性特征。

在课程设置方面,传统教学模式未能建立多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割裂了体育舞蹈与音乐、美学、人体心理学等学科的内在联系[1]。教学评价体系过于注重技能考核,忽视了学生艺术素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舞蹈认知体系。

在教学资源配置方面,传统模式局限于教材和基础器材,缺乏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形式较为单调。这种局限性制约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难以适应新时代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要求,亟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探索更具创新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式。

(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在学科融合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单一,缺乏跨学科教学能力,难以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有效融合。部分教师对学科融合的认识停留在表层,未能深入理解融合教学的内涵和实施路径,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简单叠加或机械组合的现象。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学科间的关联性不强,知识体系零散,缺乏系统化的融合方案。教学内容编排缺乏整体规划,未能有效整合音乐、美学、运动学等学科知识,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发挥。教学评价体系仍延续传统单一的评价模式,未能建立适应学科融合教学的多元评价标准。

教学资源配置和利用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缺乏支撑学科融合教学的专业教材和教学设施。跨学科教学研究不够深入、创新性教学方法匮乏、教学实践缺乏科学指导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学科融合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实施效果,亟须通过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学环境,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以解决。

二、学科融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实施学科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育舞蹈具有多维度的特征,涉及运动技能、艺术表现、音乐素养等领域,单一学科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通过学科融合教学,将音乐理论、美学原理、运动生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有机整合,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其综合素养。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学科融合教学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2],通过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体育舞蹈,形成系统化的学习体验。另外,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多能力人才的需求,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的创新发展。

三、学科融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学科融合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强调知识的整合性与系统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的重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体现为学生对动作技能、音乐节奏和艺术表现的综合理解与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类智能的多样性,为体育舞蹈教学中融入音乐、美学、人体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提供了理论依据。

体育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运动性、艺术性和社交性等属性。从运动学角度看,体育舞蹈涉及人体生物力学原理,需要对人体各关节、肌肉群的运动规律有深入认识;从艺术学角度看,体育舞蹈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内涵,要求学习者具备节奏感、表现力和艺术鉴赏能力;从心理学角度看,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情绪体验、心理调节和人际互动密不可分。

学科融合教学模式通过整合多学科知识要素,打破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形成系统化、立体化的教学体系[3]。在教学实践中,将音乐理论、美学原理、运动生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还延伸至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层面,为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四、体育舞蹈教学中学科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教学目标的多维设定

体育舞蹈教学中学科融合教学目标的设定秉持全面性与层次性原则,从多个维度进行系统规划。在运动技能层面,注重舞蹈基本功的训练与提高,强化动作的规范性、协调性和表现力;在艺术素养层面,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深度理解和鉴赏能力,提升音乐感知力与艺术表现力;在心理素质层面,通过舞蹈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和社交技能[4];在知识结构层面,融入人体运动学、舞蹈美学、音乐理论等知识,引导学生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在创新能力培养层面,强调舞蹈编创与即兴表现,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教学目标的多维设定突破了传统单一的技能培养模式,构建了知识、技能、素养相统一的目标体系(见表1)。

(二)教学内容的跨学科整合

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跨学科整合采用系统化思维,将多学科知识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在动作技能教学中融入人体运动学原理,通过解析人体关节活动规律、肌肉用力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动作要领,提高动作完成质量。音乐理论知识的整合着重于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将乐理知识、节拍训练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美学理论的融入体现在舞姿造型、编排设计、表情表现等方面,引导学生领悟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心理学知识在情感表达、压力调节、人际互动等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舞蹈史、舞蹈文化等人文知识的渗透,加深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文化理解。另外教学内容的跨学科整合注重知识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构建了多维度的知识结构体系,各学科知识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进行选择与组织,形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教学内容体系,为学科融合教学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支撑。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

体育舞蹈教学中学科融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体现在多个层面。问题导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舞蹈技术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探索解决方案。情境教学法营造艺术氛围,将音乐欣赏、舞蹈表演、情感体验有机结合,强化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感知与理解。项目式教学法围绕舞蹈创编、表演展示等主题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5]。小组协作学习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分组训练、集体创作等形式,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养。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等为学科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订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方法的创新突破了传统单一讲授模式的局限,为学科融合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升了教学效果。

五、学科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一)项目教学法的运用

项目教学法在体育舞蹈学科融合教学中的运用,通常围绕具体舞蹈主题展开。以拉丁舞恰恰为例,教师设计“恰恰舞蹈晚会策划与演出”项目,将音乐节奏训练、舞蹈动作技能、表演编排等内容整合为完整教学项目。学生通过参与项目,能够深入理解恰恰舞的艺术特征和表现技巧,进而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完成舞蹈编排任务,每组成员根据人体运动学原理分析恰恰基本步伐的重心转移和身体协调要领;运用音乐理论知识进行曲目选择和节奏把握;结合美学原理设计队形变化和造型编排。在舞蹈创编环节,学生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有效提升了艺术创造力。以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舞蹈专业为例,该校开展“舞动青春”主题项目,让学生在三个月的项目周期内,完成从编排、训练到展演的全过程。在项目成果展示阶段,采用多元评价方式,从动作规范性、音乐表现力、艺术创意性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估。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促进了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创新,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有效实现了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应用。学生在项目实践中不仅掌握了专业技能,还提升了组织能力和艺术修养,充分展现了学科融合教学的实效性[6]。

(二)情境教学法的实施

情境教学法在体育舞蹈学科融合教学中,通过营造专业艺术氛围,促进多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武汉体育学院艺术学院于2023年10月开展的“眺武杯”舞蹈教学大师课,凭借多元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达成了舞蹈技能与艺术审美的深度结合。在拉丁舞教学环节,王莹教师围绕伦巴、恰恰、牛仔、桑巴四个舞种,将舞蹈史、音乐理论、动作技巧融入教学情境。通过分享个人舞蹈经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不同舞种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在流行舞蹈教学中,林敏教师将Hip-hop、爵士舞、啦啦操的动作元素与音乐节奏、形体训练相结合,创设现代舞蹈艺术情境。苏倡教师在芭蕾课程中,通过讲解“开、绷、直、立”原则,将人体运动规律、呼吸训练、艺术表现融为一体。“眺武杯”大师课通过多元化情境教学,促进了学生对不同舞种的深层理解与艺术感悟[7]。教学实践表明,情境教学法有效实现了舞蹈技能、音乐素养、艺术审美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体育舞蹈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混合式教学的开展

混合式教学在体育舞蹈学科融合教学中充分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齐鲁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宋晓俊教师开展的体育舞蹈理论与实践课程,通过“课前自学+课中探究+课后实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有效融合。在课前环节,教师利用学习通平台发布维也纳华尔兹课程资源,学生通过在线平台预习基础知识,查找相关资料。课中环节采用“录播+直播”形式,教师讲解维也纳华尔兹的音乐特点、动作要领等专业知识,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双人练习等掌握技能要点[8]。教学过程融入“中国特色体育舞蹈发展”等主题讨论,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课后环节注重实践创新,学生完成“我和我的祖国”维也纳华尔兹编排任务,通过舞蹈创编展现艺术素养。教学实践表明,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对体育舞蹈多维度的理解与把握,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实现了理论知识、技能训练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六、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机制

(一)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建立

体育舞蹈学科融合教学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建立在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之上,涵盖技能水平、艺术素养、学习态度等多个维度。在技能评价方面,注重对舞蹈基本功、动作规范性、音乐表现力等专业能力的考核,通过课堂展示、技术测试、舞蹈比赛等形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艺术素养评价方面,着重考查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理解与鉴赏能力,这其中包括美学认知、文化理解、创新思维等方面。在学习过程评价方面,采用积分制管理,将课堂参与度、小组协作、创新实践等纳入评价范畴[9]。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将学生在线学习数据、课堂互动表现、作业完成质量等量化为具体分值。同时引入多主体评价机制,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形成全方位的评价反馈。在评价实施过程中,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运用观察记录、技能测试、作品展示、理论考核等多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