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下工科课堂教学的思考

作者: 邵钧麟

[摘           要]  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是每一位教师永恒的追求。以多年职业学校教学的经历,从学校管理定位、课堂教学资源、教师技能、设备配置、教学评估与反思五个方面思考全面提升学校工科课堂教学质量,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为社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促进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的提高。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教师资源;教师技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1-0153-04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加强职业教育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是党的十八大后职业教育领域一直强调的发展方针,也是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教育类型所体现的主要特色,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探索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学以致用”是我国的成语,即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学校要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用得上的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就必须是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深度融合,必须提高学校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育部办公厅教职成厅函[2023]20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要求:加快构建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行企校协同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机制,有效、有序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目的就是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重点和关键在课堂教学。所以,全面提升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是大势所趋、教师所想、学生所期、企业所盼。而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特别是工科课堂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学校的管理定位调整、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师技能的提升、教学设备的配套、教学评估与反思等方面。

二、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职业教育的定位也在不断调整。经历了中职起步建设、中高职一体发展、中高职衔接探索、职业教育全面发展等阶段。从职业教育的独立办学到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引进德国双元制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美国的CBVE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经历校企合作模式的初级阶段、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双融、政行企校协同的探索;学校课堂教学的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情景教学法、目标导向等方法;订单班、学徒制、1+X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职业教育的模式、教学手段得到优化。但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下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工科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期望相比,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提升校企合作模式下职业教育课堂质量的紧迫性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教职成〔2020〕7号)要求:基本原则为育人为本,质量为先,构建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所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学质量的提升、教育育人的效果关键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关乎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国家有法规、政府有政策、学校有管理规定。其关键在于职业学校的全面落实。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点在课堂,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纲。纲举目张,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的各项制度、规定、机制等,都必须围绕课堂教学质量这个纲展开与拓展。把专业课程体系的每堂课串联起来,就是专业教学质量;把学校的专业教学质量并联起来,就是学校的教学质量。所以,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的教学效果、社会的和谐、企业的发展。

四、校企合作模式下职业教育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更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是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校企合作模式要取得长期的、实质的良好效果,在国家政策指导和政府主导下,只有让学校和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学校是企业的人才基地,是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场所,是企业产品开发、科学研究、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验室,企业是学生的实训、就业目的地,是教师技能提升、创新科研的平台,才有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要让学校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学校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面,增强了企业的校企合作参与度,达到了企业之所需、学校之所供的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目前职业教育的工科课堂教学存在如下不足。

(一)学校管理定位不明确

学校的教学管理对“知行合一、工学结合”认识不清晰。学校是非盈利社会组织,基于有限的办学经费进行学校内部建设与提升,学校与社会、企业在一定范围存在脱钩。即使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对工学结合的认识和重视性不够,导致企业没有深度融入学校的教学管理,或仅限于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而高技能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从文化课的学习培养专业兴趣、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专业素质、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培养专业技能等,都必须让企业全程参与。企业的参与度不高,导致学校对社会、企业需求了解不够、反应迟缓,不能及时应对和调整教学内容,导致学非所用。

校企合作协议的责、权、利定义笼统、模糊,在实际合作中可操作性差,导致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参与度不高。学校的学生实训基地建设、企业的学生顶岗就业基地的建设都存在于表象,没有实质的效果。学校和企业的校企合作参与度不深,导致学校的专业课程体构建脱离实际,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没有企业的实践背景、专业基础课程没有专业的素质,通用空洞而无专业的案例、专业核心课程没有企业实际生产情景、项目、操作流程,华而不实。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校教学管理没有统筹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严重脱节。从事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教师不懂专业,专业基础课当作通用专业基础进行教学。譬如:公共基础课的英语课程,当作日常人际交往的口语教学,专业英语词汇缺失;智能制造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由土木建筑专业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对智能制造专业不了解,使用的案例、项目完全脱离智能制造专业,造成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相脱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永远都是为专业核心课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专业课堂体系成为一体,共同为专业核心课服务。

学校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没有反馈改进机制。职业学校在课堂教学环节,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手册、教案、听课记录等都有模板、要求,并且经历多年实践、改进,规范了教师的教学日常管理。每学期期前、期中、期末的教学检查都按规定进行。但教学过程及教学过程结束的效果没有反馈、评估、改进。虽然在教学手册、教案中有教学反思的内容,但都只是形式,没有教学评估与反思可以操作的流程,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没有实质性地得到提升和改进。

(二)课堂教学资源不实

目前职业教育的工科课堂教学大都采用教材式的教学。教材从传统理论教材加实训报告,过渡到活页教材、工单教材等。教材与企业的实践情景、操作流程、技术参数吻合度不够,导致教师指导、学生实训操作项目的情景、流程、技术规范等脱离企业实际,用于课堂教学的案例、项目、目标、情景不实。实训操作设备的使用说明书、维修保养手册没有写入教材走进课堂。教学的案例、实训的项目缺少实践流程及技术参数,空谈而不实。专业公共课程的教学没有引入专业背景,泛谈空讲;专业基础课的课堂教学没有专业情景、专业术语、专业案例,信息教学多用PPT,华而不实;专业核心课程缺少企业的实践生产专业项目、流程,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训知而不会、口述而手止。

(三)教师技能有待提升

职业教育的教师个人技能提升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职业学校的教师大都来自高等院校的学士、硕士,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实践技能、实际操作方面缺乏。对实训项目的操作规范、流程,对实训设备的管理、使用操作有待补充。课堂教学的案例、项目、目标、情景有待积累。教师丰富的理论知识与规范的实训实践技能才是课堂质量与效果的基础。

政府每年安排各种形式的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提升项目,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行业培训、线上线下的混合培训、设备厂商的设备操作使用培训等。但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是长期的、非间断性的。学情不同、教法创新、时代俱进、工艺更新、设备改进都倒逼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

(四)实训设备配置的缺失

现有课堂教学设备配置不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具有热爱专业、服务社会企业的素质,具有分析专业问题解决技术问题的理论知识,具有操作规范保证产品质量的专业技能。课堂教学中的设备配置应齐备。实训设备的配置必须包括主体设备、辅助设备、工装夹具、检测设备及量具,或者是类似的仿真设备、自制设备等。目前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设备,或陈旧,或有主体设备无辅助设备、无操作使用说明书、无检测设备等。

新工艺、新技术的设备缺失。学校的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有的技术、工艺的传授,应兼顾技术工艺的改良与创新。课堂知识的拓展、企业设备的改进、生产工艺的改良都需要新设备的验证。所以,创新性课堂教学设备的完备将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五)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与反思不到位

人的认识过程是循序渐进、螺旋提升的过程。职业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样是不断实践、探索、改进、完善的过程,永无止境。课堂教学的教案反思,都是课堂教学结束后完成。但现状是教师的教案内容长时间不变。学校的教学检查也仅限于本学期、本课程,没有进行前后学期或多学期的同课程教案检查,更没有专业课堂教学的衔接性检查。造成课堂教学质量的故步自封,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缝隙加大、加深,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全面提升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工科课堂质量与效果,是国家的要求、政府的号召、学校的义务、教师的岗位职责、企业的需求。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应从如下五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定位的明确

首先,学校设岗聘请企业专家及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建设一个优秀的专业课体系教师团队。职业学校不仅限于培养有道德、有文化知识的人,还应拓展为培养有道德、有文化知识、有专业技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专业课体系的教师团队必须涵盖专业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全面提升专业课程体系内全部课程的教学质量。

其次,开放办学,定期让学生、教师走进企业,走上企业实际生产岗位。让学生感受企业生产情景、发现企业生产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教师由灌输式的传授变成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学校应建立长效机制,制定规划,明确职责,落实任务。让学校的全员了解企业,让企业了解学校的教学质量。

最后,学校与企业共同统筹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组成。专业课程体系是有机的整体。公共基础课让学生憧憬专业,专业基础课让学生热爱专业,专业核心课让学生忠于专业。学校有薪聘请的企业生产一线专家、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让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参与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这样,学校专业课堂体系全部融入企业生产情景,学校的专业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无缝衔接,为每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公共基础课的教师需要有专业背景,了解专业;专业基础课的教师需要熟悉专业;专业核心课的教师必须是专业的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