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教学的问题与策略

作者: 余成艳

[摘           要]  观察幼儿、理解幼儿、读懂幼儿是幼儿园教师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也是重要工作职责。在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学前教育专业技能把幼儿园保教活动分析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评内容。传统“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教学内容与幼儿园观察指导实际不契合;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课程教学与技能大赛脱节等。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的指导下,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的课程教学模式亟须改革,主要可以从以技能大赛要求为基础,重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回归学生为本,实践与理论并重;多途径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建设等方面实施。

[关    键   词]  高质量发展;学前专业技能大赛;课程教学模式;“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2-0049-04

当前发展学前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战略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幼有所育、学业所成。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幼儿园教师,观察幼儿、理解幼儿、读懂幼儿是其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也是重要工作职责。观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发现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分析其行为背后的意义和价值,甚至是成因,以便对幼儿行为进行适时、适当指导。

一、传统“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幼儿园观察指导实际不契合

幼儿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并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观察并读懂幼儿是幼儿教师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能力。要做到能够从学前儿童的行为和行为变化中分析出学前儿童的情感和需要,幼儿教师就必须培养对学前儿童由衷的热爱之情和细致的观察之心。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这门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笔者一直以来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授这门课程中时常遇到课程定位以及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的困惑。在与其他教师交流以及梳理相关文献中发现,当前高校的“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师生将“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看作科研方法的分支,重点介绍观察方法的运用,例如如何制作记录表格、如何整理资料、如何撰写观察报告等;另一种倾向是师生将“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侧重于了解和研究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讲解和分析学前儿童多动症、攻击性行为、阅读障碍、孤独症等的表现特征及矫正方法。[1]然而,观察学前儿童的行为只是幼儿教师了解学前儿童的手段而并非教育的目的,幼儿教师需要学习观察和指导学前儿童的科学方法,更要注重分析学前儿童行为背后的动机。[2]

由此,秉持第一种倾向观念的授课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会更倾向于选择观察方法的教学与指导相关的教材内容,而忽视对学前儿童行为的分析。尽管这样培养出来的幼儿园教师知道观察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的观察意识,甚至还学习了一些观察的方法,但是他们真正面对幼儿游戏现场时还是会束手无策。有些幼儿教师即使进行了观察,但是观察记录捕捉不到让人心动的瞬间,写不出真正分析幼儿行为的话语。秉持第二种倾向观念的授课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会偏向于教材内容是如何合理地对待教育中经常表现出特殊行为的学前儿童。然而,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就职于普通幼儿园,面对的教育对象主要是身心健康的学前儿童。这就造成教师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以后教学实践帮助不大。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赛项中把幼儿园保教活动分析设置为其中的赛项内容之一。比赛要求参赛学生在40分钟以内,通过观看5分钟左右时长的师幼互动视频,其中包括健康、艺术、科学、社会、语言五大领域以及区域活动的相关活动视频,对师幼互动中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如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以及个性、社会性发展、学习心理等,并对教师的保教言行进行评价分析,然后提出建议。

因此,“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教师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应该定位于幼儿教师对一般学前儿童的行为观察与指导上,旨在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学前儿童的行为充分理解儿童,给予学前儿童合理的行为指导,帮助学前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3]

(二)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为深入了解“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的实际效果及问题,笔者对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部分学生开展了调查和访谈,由结果得知:高职学生缺乏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多数学生觉得课程较为单调。观察法本来属于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内容,一般来讲是按照学前教育专业技术+操作说明(观察记录、分析)为主要内容进行罗列,这样的课程内容罗列方式理论性较强。其中专业技术主要涉及定性观察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实况详录法)和定量观察法(行为检核法、时间取样法以及事件取样法)的概念、优缺点、运用与实施。高职学生大多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对于偏重于理论的研究方法兴趣不大。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教学内容与幼儿园真实情景紧密联系起来,就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并认为学非所用,从而导致学生对“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与此同时,部分专任教师并未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讲解理论知识时沉浸于自己的世界,忽视了高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

(三)课程教学与技能大赛脱节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但是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的教师很难驾驭这门课程,时常会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进行分隔教学。多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教学内容与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大赛教学联系并不紧密。学前教育教研室会把学前教育专业省赛的选拔与培训作为教研室的一项临时性和阶段性工作,而不是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常规教学工作。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的选拔多是在校内临时选拔,并组建一个三人团队进行集中培训,并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此外,在制定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标准时,学前教育教研室并未把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大赛竞赛内容加以考虑和衔接。[4]在“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考核方式上,教研室也未能紧密结合学前教育技能大赛中视频案例的要求来设计考核内容。

二、“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以技能大赛要求为基础,重构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要根据技能大赛的标准和专业课程教学要求,将技能大赛的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5]教师选择教材时应选择基于高职高专和职业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水平和特点,以幼儿园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幼儿教师的教学案例为辅助,从幼儿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出发,能够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以致用。如果市场上没有合适的教材,学前教育教师也不要唯教材,要多参考不同的教材和书籍,取其精华,选择或者重构适合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学前教育教研室可以组织相关教师结合学校该专业的实际特点编著更加合适的“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教材。具体的教材内容可以以主题阐述为框架,内容不仅要涉及幼儿行为观察的含义、价值、原则、方法、实施等,更需要以案例分析为辅助,基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工作实践对学前儿童的行为进行详尽的分类,从生活活动(进餐活动、盥洗活动、睡眠活动)、游戏活动(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区域游戏等)、五大领域教学活动以及其他形式活动等方面指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不同类型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察要点与指导策略。例如,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的重要构成,分值占了15%。在近两年学前教育大赛题库的呈现中,我们可以发现,95%的案例视频是基于五大领域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进行观察。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基于学习理论及各领域核心经验对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进行观察,并掌握不同领域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观察要点,分析教师在教育活动设计中的内容呈现以及幼儿在各领域教育活动中的学习表现。在此基础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有效开展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并针对个别幼儿提出针对性的支持策略。从“学训赛”的角度看,根据各领域的观察要点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是本门课程的学习重点。

(二)教学过程回归学生为本,实践与理论并重

为了满足广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高效学习的需求,教师需要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除了需要以课堂教学知识体系为“纲”重构教学内容,教师更需要紧贴实践,学以致用。具体来讲,教师以实践中能够学以致用为“本”,从课程的重点、难点知识着手,在知识体系讲解和板块体例安排中尽最大努力以“易教、易学、易用”为原则科学地设计教学活动,重点突出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学前教育教师应该提供大量的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和相关视频分析。教师应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导》为指导,以幼儿园实际工作情境中的具体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实践观察、研究反思相结合,提高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的实践能力,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学会学习与学会工作的无缝对接。总之,教师需要秉持“理论引导、实践应用、服务教学”的教学理论改革教学模式。[6]

当下是互联网时代,微课等教学方式已经在学校普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优化教学流程。首先,教师可做相应的课前准备,将本章节重要知识点通过超星学习通或智慧职教等相关学习平台发布,将所有学生分组,各小组组长组织组员共同学习,将疑问汇总给学习委员。学生在教材以及微课的指引下进行预习,并积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环节提出关键问题,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激发探究新知的兴趣。这不仅可以为学生后续的全面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以及发现问题的意识。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答疑。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精讲,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相关理论知识做进一步理解。这时,教师需要融入大量来自幼儿园的鲜活教学案例和经验总结的资料。再次,教师呈现案例示范,并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案例示范会展示有经验的幼儿教师是如何观察与指导学前儿童行为的,以及他们是如何将教育理论运用于幼儿园的实际工作。这样以案例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思考、领悟、迁移、提升,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融入学习情境,可以再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程要点展开思考。接下来,教师可开展小组活动。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教学案例,学生结合教师给定的内容,按要求完成保教活动分析。教师请各小组进行活动分析的展示,引导各小组成员围绕案例讲述他们是从哪些角度进行分析的。学生需要以学前教育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相关理论为依据,不仅要剖析案例、解释学前儿童的行为表现,还要评析幼儿教师对学前儿童的观察、分析和教育行为。小组成员发散思维,围绕既定内容,结合幼儿行为观察的相关理论完成案例的分析。这样能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健全的思维品质和专业的反思能力。组内进行学习和讨论可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学习,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及团队分工协作的意识和能力。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总结本节课的理论知识点并将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概括总结,提出方法建议,同时,集中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7]学生与教师一起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并积极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形成比较明确的总结和反思的意识。教师提出作业思考,学生完成活动反思的撰写,加强课后知识巩固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