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职教学生公共卫生安全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夏德玲 何杰 端木庆君[摘 要] 我国职教学生群体数量庞大,是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防控的重点人群。但是就目前形势来看,职教学生所具备的与其年龄特点和长时间集体生活特点相适应的公共卫生安全素养意识、知识及技能等极度匮乏,公共卫生安全知识宣传、普及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旨在系统研究公共卫生安全素养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提升职教学生公共卫生安全素养的有效路径,以提高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能力,完善国家公共卫生安全体系。
[关 键 词] 健康中国;职教学生;公共卫生安全素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4-0113-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卫生健康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提高群众公共卫生素养。”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结果显示,我国中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总数约为2734.84万人,群体数量庞大。再者,职教学生群体处在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过渡阶段,面临与以往成长阶段及与其他群体不同的健康及安全风险,是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防控的重点人群。因此,充分动员广大职教学生,切实提高职教学生的公共卫生素养,让每个人成为自己健康和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具有重大意义和迫切现实性。
一、“健康中国”视域下提升职教学生公共卫生安全素养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职教学生公共卫生安全素养的意义
1.顺应国家“健康中国”战略
公众健康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及社会和谐安定。具备良好的公共卫生安全素养是个体有效参与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防控的前提,是国家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一部分。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职教学生既是脆弱群体,又是社会重点关注群体,及时掌握该群体的公共卫生安全素养状况,可为系统、有效地开展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拓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价值取向
研究提升职教学生公共卫生安全素养的路径,包括策略、方法及政策建议等,可为在校期间学校对学生系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提升职教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能力,做好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职业院校不仅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还要培养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复合型人才,为构建更加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提供强大的支撑贡献力量。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公共卫生安全素养是指个体发现、管理或消除威胁健康和安全的危险因素,预防、控制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减少或避免其危害的能力。[1]公共卫生安全素养在维度上包括公共卫生安全意识、知识和技能,在域度上包括传染病、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2]
1.国外研究现状
世界各国一直都重视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相关研究。2007年,国际上首次正式定义公共卫生应急准备内涵,并罗列出公共卫生应急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3]。随后,世界卫生组织研制“Communicating Risk in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Weston D Ip A等人对乌干达埃博拉病毒病暴发准备工作进行经验总结[4];West R等人研究灾后心理应激反应,包括事件发生时的心理危机干预和事件后的心理援助[5]。总体上看,国际上有关公共卫生安全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政府机构如何准备和实施,未把公众作为研究对象,在如何提升公众应对灾难时的安全意识、知识水平与能力技能方面的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对公众的突发公共卫生安全意识、能力和素养的研究。
2.国内研究现状
以公共卫生安全素养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共检索出相关中文文献11篇,根据对文献检索结果的汇总分析,针对公共卫生安全素养的研究只有6篇,即王晓妍等人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发表的《高校新生公共卫生安全素养快速测评量表编制研究》[6],李鹏等人在《全科护理》上发表的《基于虚拟教研室的公共卫生安全素养培育课程构建及实践》[7],陈颖等人在《中国健康教育》上发表的《北京市某高校新生公共卫生安全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众公共卫生安全素养自制量表的项目功能差异检验》[8-9],李鹏等人在《循证护理》上发表的《基于“三三三”教学模式的浸润式公共卫生安全素养培育研究》[10],以及宁艳等人在《中国公共卫生》上发表的《中国4省市居民公共卫生安全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11]。另外5篇中文文献是关于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相关的研究。综上可见,国内针对公共卫生安全素养的研究缺口较大,理论及实践性研究薄弱,尚缺乏系统研究职教学生公共卫生安全素养的理论范式。但是,受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等影响,随着职业教育社会认同感的提升,相关研究将会呈现上升趋势。
因此,本研究将在前人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与经验,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开展提升职教学生公共卫生安全素养的路径研究,以期达成服务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教育目标。
二、职教学生公共卫生安全素养现状分析
提高学生公共卫生素养,鼓励学生储备与生命健康相关的应急知识和能力,不仅有助于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也有助于学生在极端情况下更好地应对风险和挑战。医学研究表明,猝死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分钟内,严重创伤伤员抢救的时间是30分钟内,周围师生的急救意识和能力往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说明提高学生公共卫生素养、增强学生自救互救能力十分必要。本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从公共卫生安全素养现状、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现状以及个人对公共卫生安全相关工作的认识、意见和建议等多个方面对我省职业院校的公共卫生安全相关现状进行深入了解。调查结果如下:
(一)职教学生公共卫生安全素养现状
共调查943人,年龄为17~20岁,其中男性占54.54%。调查对象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知识及技能平均分分别为35.30、33.50和31.60分。其中,公共卫生安全意识、知识及技能平均分在不同年级、专业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医学、护理系及高年级学生具有较高的平均分即公共卫生安全意识、知识及技能平均分;女生的平均分即公共卫生安全意识、知识及技能平均分要高于男生;调查对象具备基本公共卫生安全意识、知识及技能的比例分别为83.49%、63.23%和74.25%,且该比例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较大,女生具备的公共卫生安全知识要多于男生。
(二)职业院校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85.84%的学生认为学校相关部门对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认识不足,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较少。所调研学校中,仅有1所学校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且课程教学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实践环节很少涉及。另外,学校缺乏相应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及配套的心理健康教育,调研中仅3所学校有开展公共卫生安全主题活动的经历,且多围绕食品安全,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公共卫生安全知识积累;83.21%的学生认为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开展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学校很少能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开展系统的、内容丰富的、贯穿课堂课外全过程的公共卫生安全教育,且较少开展科普展览、知识讲座、科普咨询宣传等相关公共卫生及健康教育活动,而且活动创新不足,活动波及面狭窄,学生参与度不高,公共卫生安全相关的科普内容单调且缺少趣味性,自媒体的健康科普内容缺乏可信度;79.45%的学生认为学校公共卫生安全教育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学校公共卫生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使得高校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的实施流于形式甚至缺失。
(三)个人对公共卫生安全相关工作的认识、意见和建议
在个人对公共卫生安全相关工作的认识、意见上,87.35%的学生认为学校要加强课程内容建设(含选修课程),将公共卫生安全实践(案例)引入课程教学中,并创新课程教学方式;82.27%的学生认为学校要开展公共卫生系列公益活动和进行心理干预;75.18%的学生认为学校要制定公共卫生安全素养条目,加大公共卫生安全素养科普工作,切实维护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78.06%的学生认为学校要借助新媒体平台、“互联网+”提升公共卫生安全科普知识现代化传播水平,改变单向简单的科普形式,提升科普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从上面可以看出,职教学生(学校)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缺乏必要的认识,对危机缺乏了解;公共卫生相关知识、技能及自救互救能力缺乏;对信息辨别能力不强,容易盲从。公共卫生安全素养不足,导致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容易增加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发生、蔓延等风险。因此,如何提升职教学生公共卫生安全素养水平,是亟须研究的问题。
三、“健康中国”视域下提升职教学生公共卫生安全素养的基本路径
在“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依托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聊城市智能(仿真)公共卫生人才规范化培训培养中心”设置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流程8个主题培训站(社区公共卫生、发热门诊、传染病房、急危重症、保障系统、感染管理、院外救援),探索公共卫生方向人才培养、医护人员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能力培训、职教学生的公共卫生安全素养提升等路径。具体措施如下:
(一)推进职教学生公共卫生安全素养养成
1.强化职教学生公共卫生安全意识
在对职教学生进行系列的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培训及知识普及等活动中,一是注重增强学生对公共卫生安全的正确认知。二是牢固树立学生对公共卫生安全的责任意识。三是提升学生公共卫生安全法治观念。
2.加强职教学生公共卫生知识教育
第一,学校要定期组织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教育培训,最大限度做到全员覆盖、全员应知。第二,将公共卫生安全素养培养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首先,在国家层面,将公共卫生安全素养培养与教育目标融合。具体包括将公共卫生安全素养培养有机融入国家职业院校教学标准及人才培养目标中。其次,在学校层面,将公共卫生安全素养培养与人才培养机制融合。一是在临床医学等学科设置公共卫生安全专业(方向),积极推进公共卫生安全学科建设,培养专门人才。二是完善教学运行保障与评价机制,实现与人才培养机制融合。最后,在专业层面,将公共卫生安全素养培养与人才培养过程融合。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依托我校“聊城市智能(仿真)公共卫生人才规范化培训培养中心”构建常态化、体验式公共卫生安全科普教育体系,并进行模块化校本课程开发。
3.强化职教学生公共卫生安全技能掌握
以实践为导向,一是将公共卫生安全技能纳入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科学规划职教学生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技能的开发与培训,定期进行以实战为基础的公共卫生应急情景演练。二是一体化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即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植入、技能训练、模拟演练等教学实践环节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与人才培养过程融合。三是强化全校师生参与机制建设,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分层次、分专业、分类别的公共卫生安全模拟等实践应用,在实践应用中提升职教学生公共卫生安全素养,强化公共卫生安全知识应用及其技能水平。
(二)加强职教学生公共卫生健康知识宣传普及
1.在宣传内容上,坚持科学态度,普及公共卫生常识。通过不断普及相关常识,提升职教学生公共卫生安全健康知识素养。
2.在宣传方式上,创新宣传的方式,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加强对公共卫生安全健康知识的普及及应用。如注重结合职教学生生活实际,采取职教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健康的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提升其预防的意识和能力。
3.在宣传媒介上,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及传播手段,强化主流媒体的引导、宣传作用。用科学知识占领公共卫生安全健康宣传阵地,切实引导职教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帮助职教学生科学规范地进行自我防护和自救互救,夯实职教学生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