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技术概论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教学实践

作者: 朱莹莹 卢静 鲍俊豪

食品加工技术概论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教学实践0

[摘           要]  课程思政是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为充分发挥食品加工技术概论课程思政育人作用,从传统美食文化、食品安全责任、食品加工现状等方面挖掘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通过课前初认识、课中深思考、课后再巩固的教学方法,多维度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型食品行业人才。结合过程、能力、素质和思政四个方面去改革教学评价,以期为食品类相关专业课程中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食品加工;教学改革;教学评价;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5-0049-0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和体系,深度挖掘高校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其目的在于将思政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课程教学中,在实现课程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基本功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2]。

以苏州市职业大学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食品加工技术概论课程为例,在实现传授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梳理与本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将其运用于相关案例中,融入课程教学改革中,拓展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突出专业课程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在接受知识、学习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本文将从食品加工技术概论课程简介、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及途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去阐述食品加工技术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食品类相关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及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食品加工技术概论课程简介及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食品加工技术概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学科,涵盖了食品加工基础知识、保藏技术、加工工艺以及产品质量控制等多方面内容。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掌握不同食品加工基础知识,了解不同食品加工设备,知晓不同食品加工及贮藏原理,会分析不同加工食品质量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控制技术,了解产品开发新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创新、审美以及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为毕业后在食品行业从事研发、品控、销售等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食品加工技术概论是我校食品检验与检测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课程教学采取理实一体化、模块化教学模式,内容涉及食品加工基础知识、果蔬加工、粮油食品加工、畜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乳制品加工、酒类加工以及软饮料加工八大模块。课程涉及内容广,包括人民生活所需的所有相关食品,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且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较高,适合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载体。

食品加工技术概论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目的是实现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也是“三全育人”背景下对专业课程提出的新要求[3,4]。食品加工技术更多的是理论学习和相关知识的应用,包括食品营养学、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质量与安全等相关知识。在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掌握食品加工工艺的同时,也要将提高食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民营养与健康等方面相关联,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指引方向,培养社会责任感,提升爱国情怀。将思政元素与课程相关内容充分结合,以案例和实践形式引入,思政教育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5]。

在食品加工技术概论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通过解读食品生产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对食品安全及安全生产高度重视,引出职业素养、社会责任等意识[6]。在食品加工技术概论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既让学生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安全责任高于一切的企业价值观产生共鸣,也为学生进入社会从事食品行业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食品加工技术概论课程思政内容挖掘

在实现食品加工技术课程对专业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从食品加工、食品安全、食品加工业现状去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将与食品加工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育人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食品加工技术概论课程思政元素如图1所示。

(一)课程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美融合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在讲述食品加工工艺课程内容时,从地方特色的传统食品的历史、加工方法出发,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案例讲述传统美食与现代食品科技相碰撞带给消费者的福祉,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学习新技能,将传统的食物及其蕴含的文化弘扬给全世界人民,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怀。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涉及多个食品领域,通过在不同教学章节融入案例,来实现食品加工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途径。

果蔬加工方法历史悠久,在课程中通过地域美食特色,注重果蔬制品传统加工方法的引入和地方特色食品的介绍,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及传统美食的了解与认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在公元225年,中国就有了食糖的记载,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南宋的糖品极多,如乳糖、十般糖、花糖、十般膏子糖、秋千稠糖、吹糖、鼓儿饧等[7]。《周礼》中有“枣栗怡蜜以甘之”的记述,说明早在西周人们就有利用蜂蜜制作果蔬糖制品的饮食习惯[7]。蔬菜腌制加工在中国是一种传统的蔬菜加工方法,如今不少产品已远销国外,在教学中,引入相关视频,让学生在了解我国传统果蔬加工工艺的同时,也感叹现代食品科技对传统美食传承和发展的助推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肉类是人类饮食中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也是我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肉类加工技术包括肉类的分割、切割、熏制、腌制、干制、发酵等方法,可以制作出各种美味的肉制品,如火腿、香肠、腊肉、肉松、肉干等。在课程中,可以介绍我国各地区的特色肉制品,如云南火腿、北京烤鸭、四川泡菜肘子等,讲述它们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我国肉类加工技术的博大精深和地域特色。

乳品是人类饮食中重要的钙质来源,也是我国饮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乳品加工技术包括牛奶、羊奶等动物乳液的消毒、均质、发酵等方法,可以制作出各种营养丰富的乳制品,如酸奶、奶酪、奶油等。在课程中,介绍我国各民族的特色乳制品,如蒙古奶茶、藏族酥油、维吾尔族奶皮子等,讲述它们的历史演变、制作方法和民族风情,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乳品加工技术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粮食是人类饮食中重要的碳水化合物来源,也是我国饮食文化中基础性的组成部分。粮食加工技术包括稻米、小麦等谷物的清洗、碾磨、筛选等方法,可以制作出各种食物,如米饭、面条、馒头、饼干等。在课程中,可以介绍我国各地的特色粮食制品,如广东早茶、陕西油泼面、新疆馕等,讲述它们的历史发展、制作技巧和地方风味,让学生感受我国粮食加工技术的创新性和地方特色。

(二)食品行业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食品加工技术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作为食品专业学生,应该有一种大局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了解食品加工技术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究食品加工技术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贡献。在课程中,引入与食品加工技术相关的国家战略,比如乡村振兴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分析食品加工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和意义,如何通过食品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如何通过食品加工技术打造中国特色食品品牌、推广中国饮食文化、增强国际影响力,如何通过食品加工技术保障食品安全、提高食品营养、改善人民健康水平等。

一个国家食品是否安全可以直观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食品安全也是人民生活高质量水平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农药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添加剂使用过量、加工贮藏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包装材料等问题一直是食品加工业、监管部门以及消费者关心的问题。作为食品专业学生,激发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深入思考其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如何提升能力,为营造更加安全、健康并让老百姓放心的食品环境做贡献。在课堂上引入与食品加工生产相关的典型事故,加强学生对道德底线的认知,引出职业素养、法律意识、社会责任等概念,把思政教育、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在学习中,增强行业素养,做遵章守法、有良知的食品行业工作者;增强国家意识,做有志向、有担当的食品行业工作者。

(三)食品加工技术新挑战

食品加工技术是一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学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食品加工技术面临着新的趋势、新的挑战、新的机遇。作为食品专业学生,应该有一种前瞻性和创新性,关注食品加工技术的新发展和新问题,探究食品加工技术的新方法和新解决方案。在课程中引入与食品加工技术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思考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提高食品加工效率和质量;如何通过3D打印制作个性化和定制化的食品;如何通过植物肉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和环保的需求;如何通过共享厨房降低食品加工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等,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创新意识,做有思想、有能力的食品行业工作者。

我国是农业进出口大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2021年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843.5亿美元,同比增长10.9%。因保鲜技术受限,我国农产品在出口贸易中多数为初加工的低档、低附加值产品。一些发达国家以食品安全等为由,限制我国相关农产品出口,因此迫切需要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适应国际贸易需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我国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如何提高产品附加值、如何提高产品竞争力、如何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话语权等问题并进行分组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报国情怀。

三、食品加工技术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索和教学评价改革

(一)教学方法

在实现“立德树人”的前提下,以课程教学活动为载体,培养适合新时代发展的人才,必须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当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以课程思政教育为主线,深入寻找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两者的相关性,合理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视频资源,采取课题调研、辩论赛、情景剧、小组讨论、参观企业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实现“立德育人”目标。食品加工技术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如图2所示。

在课前,教师通过发布任务到学习通平台,学生通过线上学习对本章节内容有了初步认识,对重难点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教师需要充分挖掘网络新闻和视频,探究与课题相关的时政信息和思政元素,采用合适的方法和形式融入课堂教学中。如讲述焙烤食品加工工艺时,引入世界冠军蔡叶昭的视频,让学生亲身体会其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在讲述生产安全时,引入面粉爆炸事件,通过播放《伪装者》中的视频片段,结合一些相关的社会新闻,加深学生对粉尘爆炸威力和危害的印象。通过分析面粉爆炸的原因及安全使用注意事项,强调安全责任重大,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安全的重要性。课堂上则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习新闻资料和视频资料,发布小组任务,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主人公的形式参加到案例讨论中。教师则引导学生发现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如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等,同时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理解和升华。在课后,充分利用第三课堂——研究性课程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利用校企合作企业资源,设计产品研发大赛、食品加工工艺知识竞赛等活动,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同时带领学生参观企业,邀请专家开设讲座等,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行业现状的认识[8]。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课程内容的丰富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多维度去塑造学生的优秀品格,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型食品行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