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路径探究

作者: 普光琼

[摘           要]  现阶段,我国越来越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需要其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积极与国际院校、行业、企业等开展合作,使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得到质的提升。“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推进,为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高职院校需要全面分析其在国际化发展中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措施,为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探索新的路径。

[关    键   词]  新时代;“一带一路”;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7-0021-04

一、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高职院校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愈发密切,并且许多高职院校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签订了教育合作协定,高职院校既获得了国际化发展的机遇,同时又承担着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国际化人才、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对此,高职院校需要深入研究“一带一路”人才需求、了解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重塑高职院校办学标准和培养目标,并积极利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各种资源,保障高职院校在国际化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

二、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符合“一带一路”发展需求

现阶段,高级技能型人才支持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而国内的职业院校无法为国际化企业提供足够的技能型人才。人才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以及沿线国家经济的提升,因此,需要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能够将“一带一路”的发展需求作为人才培育的目标,充分了解国际化企业的人才需求方向,增加与国际化企业的合作领域,从而拓宽高职院校的国际化视野,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发展提供创新型、技能型人才。

(二)满足“双高计划”战略需求

在“双高计划”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职业院校遇到了重要的发展机遇,而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代表,其更需要抓住机遇、利用平台,积极更新教育目标、完善课程内容与结构、优化育人体系、改进对外合作交流的方式与态度,从而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提供人才支撑,使国家软实力得到质的飞跃。同时,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还能够反作用于职业教育的改革,使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得到进一步提升,既可以在国际化合作中汲取优秀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又能够借此机会塑造职业教育品牌,从而使“双高计划”能够得到全面的落实。

(三)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

由于传统模式下的高职教育一直面临着“供求”不匹配的问题,无法真正完成为社会培育具有时代型、价值型的人才。对此,职业院校需从多个方向、多个角度探究人才培育的新路径,而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为职业院校打破招生难与就业难的双重桎梏提供了机会,使高职院校能够在发展过程中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因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涉及沿线国家和地区,需要大量的国际化专业人才的支撑才能够保障“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推行,这也成为高职院校打破现有育人格局的重要路径,其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扩大招生范围,实现“订单化”的人才培养,同时还能够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从深层次实现对新时代人才的培养。

三、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特征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具备以下特征:首先,文化跨国交流。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点在于文化领域的跨国传播,使文化元素能够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实现互动与流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理念,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同时,将我国的文化元素、国家形象展现在世界面前,而不是文化的单向输出与引进,也不是脱离文化的政治、经济交流活动。其次,主体特色化特征。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明确发展的主体,即高职教育,而不是其执行主体,只有保障高职教育的主体特色化才能够实现对技能型、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同时,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还要注重打造以区域为中心的专业特色群,实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发展方向。最后,独特历史性。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具有较强的历史性特征,是在特定的历史发展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具体则是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政策等,以及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所处的时代,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实现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深层次发展。

四、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资源不足

当前阶段,我国已有大部分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国际化发展,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却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首先,专业课程资源相对滞后。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与国际化企业相对接,适应国际化企业的人才需求,但仍有许多高职院校应用原有的课程资源,没有紧随国际化趋势对专业课程资源进行更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其次,专业课程资源开展结构不合理。高职院校在开发专业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更多关注学科专家的价值,而忽视了专业课程领域的专业人员、行业精英、优秀教师等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从而导致高职院校所开发的专业课程资源的全面性、实用性、职业性不足。同时,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发专业课程资源时主要以教材为主,偶尔会增加电子课程、PPT课件,院校以外的专业资源引入不够,比如:企业岗位需求、行业标准、行业准则等,尤其缺乏对国际化资源的引入,比如:国际贸易、国际文化等,从而制约了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二)育人模式不完善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愈发明显,但在育人模式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因为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人才具有突出的专业化能力、广阔的国际化视野以及较强的适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一带一路”倡议落实中发挥自身价值,所以需要积极分析和探究当前高职院校育人模式的不足:首先,“走出去”困难。“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发展更加注重对技能型人才的引进,尤其需要高级技工,并且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创新素养、职业素养等具有较高的要求,但高职院校在育人过程中产教融合,职业教育特色不凸显,从而导致高职院校所培育的高级技工数量较少,无法满足高职教育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其次,“引进来”困难。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引入高质量的国际化教学资源,但从实际现状来看,高职院校深层次引进国际化内容不足。比如,科研国际化水平不高、国外职业资格证书引入比例较低、留学生招生效果不足等,使高职院校的育人模式无法满足“一带一路”的实际发展需求。

(三)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中还受到师资力量不足的影响,首先,专业化的教师人数不足。高职院校中的一些教师缺乏国际化视野、国际化教育理念,且这些教师的外语水平不高,很难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其次,国际化交流受阻。高职院校通常以聘请外教的方式来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但由于外聘的外籍教师任教时间较短,很少能够与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无法达到提升院校师资力量的预期目标。同时,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注重院校规模的扩大,从而忽略了内部质量的提升,如教师培训不到位、师资队伍管理不科学等,使院校内部的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与国际化要求出现较大的差距,进而影响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速度。

(四)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当前高职教育国际化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首先,内在动力不足。从国家层面出发,我国陆续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为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性支持。但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从本质上来看是服从上级政策的要求,为了应对上级考核和评价而“被迫”进行,而并不具备“我要国际化”的内在动力,使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缺乏自觉性与积极性。其次,经费投入不足。当前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主要以院校自筹为主,政府专项经费投入额度有限,从而导致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后续支撑存在不稳定性因素。同时,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经费利用率较低,效益回报不足。比如,高职院校为了完成上级要求的留学生指标,给予留学生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助学金,无效益回馈,一旦出现经费支持不足,则会使大多数高职院校出现国际化发展项目无法维持的情况,无法真正实现高职教育国际化可持续发展。

(五)职业教育缺乏特色

现阶段,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不足也是制约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在办的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没有提供合理、科学的实训课程,学生参与实训、实习的机会较少,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很少能够参与到外资企业实习或者就业。其次,特色职业教育标准不清晰。明确、清晰的职业教育标准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我国也在近年来推动职业教育标准的优化与重构、职业教育品牌的打造,但从整体来看,我国高职教育并没有形成体系化、结构化的制约教育标准,进而影响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五、“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路径

(一)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

1.更新课程理念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想要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更新原有的课程理念。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学习和引入国际化课程理念,将现有的课程理念进行优化,从而使自身的课程体系能够与国际标准体系建立联系,真正形成具有国际化特征与本土化特征的专业课程品牌。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高职院校中的教师人员、教研人员、管理人员需要深入研究高职教育国际化课程标准,深入分析“一带一路”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更新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删减、增添,保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才需求方向相一致,真正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

2.引进海外优秀教育资源

在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还需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的教育资源,使海外教育资源与本土化的教育资源相结合,从而形成符合高职院校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资源。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中的教师人员、教研人员、管理人员需要积极开展社会、企业调研工作,了解国际、国内的行业、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优化和调整专业课程,从而为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奠定基础。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高职院校还需要有效发挥多主体的价值,既要注重学科教师想法,又要注重社会人员、行业精英等的意见,从而保障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全面性、系统性。在课程资源管理方面,高职院校可以搭建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国内课程资源以及海外优秀教育资源的规范化管理。

(二)完善国际化育人模式

1.加强“走出去”

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走出去”是完善国际化育人模式的重要方式,对此,高职院校需要开展国际化调研工作,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寻找适合自身育人模式的发展路径,从而真正发挥高职院校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价值。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地区发展资源、行业特色,然后借助产教融合的方式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育模式,从而实现对人才的培养,同时能够为打造特色化的职业教育品牌奠定基础。比如,高职院校可通过打造“鲁班工坊”,重点培育工匠型人才,使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发挥特色价值,使我国的职业教育特色得到延伸和发展。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优秀的高职院校积极“走出去”,通过在海外办学、合作、发展,既能够推动高职院校向国际化发展,又能够持续优化高职院校的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