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赋能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论析

作者: 张玉华 马前锋

元宇宙赋能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论析0

[摘           要]  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的要义在于协同育人。元宇宙作为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集成体现,成为助力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基于元宇宙的沉浸性、共享性、互动性等特点,可通过建立元宇宙教学资源共享体验中心、元宇宙虚拟教研室、元宇宙虚拟示范思政课堂等路径,提升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广度、深度和效度。

[关    键   词]  高职思政课;元宇宙;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7-0033-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一定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为高职院校大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的要义在于协同育人,而元宇宙作为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集成体现,成为助力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

一、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内涵、形式与案例分析

(一)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内涵

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是指运用协同思维,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各种资源和力量,形成教师、学校、社会、家庭、政府协作等多元主体共建高职思政课的教育体系,从而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习近平在“3·18讲话”中就思政课的工作格局专门指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1]。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2]协同育人是大思政建设的本质要求,协同思维是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思维导向。唯有实现教学资源、社会力量等各种要素的汇集,思政课的发展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能量。

(二)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形式

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可以按照协作主体、协作内容、协作范围等方面进行分类。

第一,从协作主体看,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协同可分为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内部协同是高职思政课内部主体之间的协同,包括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协同、思政课教研室之间的协作、各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间的协作;外部协同,是高职思政课内部主体与外部主体之间的协作,包括思政课与专业课等其他类型课程、与相关行业单位、与纪念馆等的协作。

第二,从协作内容看,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协同可分为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协同和课程内容的共建共享协同。思政课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协同包括各门思政课程之间的衔接、各个专题之间贯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互补,教学与科研的联动;课程内容的共建共享协同主要包括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红色资源等方面共建共享。

第三,从协同范围看,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可分为同省(市)协同、区域协同、全国协同。高职院校思政课同省(市)协同、高职院校思政课区域协同、高职院校思政课全国协同,在地缘临近性、文化相似性、政府支持力度、活动开放性、活动灵活性、成员参与动机强度、活动辐射广等方面各具特色。

(三)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案例分析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坚持党建引领,构筑了“三圈三同三课”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成为分析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典型案例。注重融通“内圈”,思政课教师同心协力,打造金课,提升教学质量;联通“中圈”,思政课教师走进实训课堂,打造“课中课”,增强思政课教学效度;汇通“外圈”,牵头成立上海市、长三角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遴选优秀思政课教师进行示范授课,协同发展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

1.融通“内圈”:同心协力,打造金课,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学校不断加强思政课程的协同创新,倾力打造让学生真心热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金课”。加强“启盈精神”“王选精神”为底色的育人模式;开讲“印迹中国·匠心筑梦——信仰铸初心,技能成就强国伟业”为主题的“伟大工程”示范课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与印刷博物馆、印刷出版行业企业的协同育人。通过线上线下育人平台联动,使思政教育更为多样、立体和鲜活,更具吸引力。

2.联通“中圈”:同向同行,课中有课,增强思政课教学效度

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重视思政教育、专业实训与职业素养教育相互融合。基于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训课“同向同行”的融合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师走进专业实训课堂,将提炼出的思政要点融入专业实训课,具体化为实训操作体验。和实训技能与素养对应,思政课与专业课程思政有机融通。

3.汇通“外圈”:同城协作,示范授课,提升学生获得感

搭建交流平台,发挥引领作用。学校作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副会长单位、上海市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会长单位,通过举办研讨会、培训会等形式,积极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的水平。牵头成立长三角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坚持“资源共享、师资共建、项目共做、发展共促”,实现长三角地区高职院校思政课协作制度化、常态化,提高学校育人效能。

二、元宇宙赋能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价值

当前,加强“大思政课”协同机制建设主要存在协同要求落实不够、制度协同有待完善、合作共建存在难度、协同效能需要提升等现实问题。[3]而元宇宙则为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协同育人新空间、新主体,以及新载体。

(一)提供协同育人新空间,创造沉浸式虚拟场域

从协同空间角度,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协同建设可分为现实世界的协作和虚拟世界的协作。现实世界的协同主要是指在现实场所里思政课教师面对面地集体备课、红色资源的协作开发、示范授课,以及课题共研等。虚拟世界的协作,主要是指依托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基于元宇宙的虚拟教研室建设以及红色虚拟场景的共建共享等。宗教、诗歌、科幻小说、电影、互联网都可以创造出不同类型的虚拟世界。元宇宙是一个新近出现的特殊的虚拟世界,其中的事物在物理上具有非真实性,但在经验上却具有现实性。

大思政课参与主体可以借助元宇宙营造的沉浸式虚拟场域,进行便捷的集体研课、案例资源共建、课题研讨、红色文化开发等。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行业专家、道德模范、劳动模范,利用相关穿戴设备,一起进入元宇宙创设的虚拟空间,带领学生进入元宇宙打造的系统性虚拟实践场域,进行服务老人精神生活、帮助残疾人独立生活等志愿者活动。

(二)提供协同育人新主体,创新教学沟通模式

教学沟通在思政课协同育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协同主体的互动沟通贯穿协同育人的全过程。便捷高效的人际互动是保证协同育人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在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人际互动具有丰富的形式,主要包括在现实世界中面对面沟通、互联网中屏对屏的沟通,以及元宇宙的数字分身沟通。现实世界中面对面沟通的优势在于能够高效地解决问题,更容易表现诚意,达成共识,劣势在于聚合在一起所花费时间和交通成本较高。互联网中屏对屏沟通,主要包括微信、钉钉等视频会议、微信群的小组讨论等,优势在于便捷,沟通时间较为灵活,劣势在于沟通主体容易注意力分散,离开线上会议室,出现“账号在线,本人不在线”的情况,从而造成沟通繁荣幻象。

元宇宙中的数字分身沟通是多维在线沟通,是互联网二维在线屏对屏沟通的升级版。元宇宙中的数字分身沟通是通过“人替”进行。“人替”不但具有现实世界中人的音容笑貌,还可以模拟现实世界中人的个性特点、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知识结构等。经过不断训练的“人替”,将与现实世界的个体具有高度一致性。现实世界中的个体脱不开身,可以指派“人替”在虚拟世界中参加会议。“人替”在线上会议中不仅是听众,而且可以进行发言,并作出决定。

元宇宙中的数字分身沟通不但具有面对面沟通的高效性,也具有互联网沟通的便捷性。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协同基本上是思想的碰撞,“人替”需要在孪生性和创造性之间进行不断的平衡。一方面,“人替”具有孪生性,才有资格代替现实世界中的人来发言和做出决定。而要代替现实世界中的人发言和做出决定,需要以强大的算法作为支撑,还原现实世界中人的知识、能力、素养。另一方面,思想的碰撞需要创新的思维,“人替”不仅是复制现实世界中人的思想和行动,而是基于原有思想进行不断突破创新。这就需要“人替”具有高阶创新思维。当然“人替”的创新需要一定的限度,毕竟无限度地创新会破坏“人替”的孪生性。

(三)提供协同育人新载体,提高教研协作效能

协同主体在协同育人过程中,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从人力成本来看,无论是举办集体备课会,还是举办课题共研活动,都需要相关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组织。在组织过程中,投入最多精力的无疑是思政课教师。从物力成本来看,线下协作活动的承办方通常需要发放宣传海报、打印会议议程、借用会议室等。从财力成本来看,举办一场协作活动,需要一定的资金用来支付专家费、场地费。而参加线下协作活动的老师,还需要付出出行的交通和住宿费。

元宇宙作为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新载体,可以有效提高协同效率,降低协同成本。会议组织者可以借助元宇宙,制造出虚拟数字人主持相关协作活动。会议组织者可以生成虚拟协作会场,省去打印会议相关资料的费用,也不用支付线下场地费。协同空间由现实世界转为元宇宙后,相关协作参与者可以免去出行的费用,减少外出造成的时间成本。由此,借助元宇宙可以降低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协同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成本。

三、元宇宙赋能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路径

基于元宇宙的沉浸性、共享性、互动性等特点,可通过打造元宇宙教学资源共享体验中心、建立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元宇宙虚拟教研室、建设高职元宇宙虚拟示范思政课堂等路径,提升高职大思政协同育人的广度、深度和效度。

(一)打造元宇宙教学资源共享体验中心

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元宇宙教学资源共享体验中心应该充分考虑思政课的政治性和理论性、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性以及虚拟仿真技术沉浸性的特点,有效衔接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两条“主线”,将思政要点、职业素养要点、VR实操微要点有机融合起来,创造性地形成多维育人构架,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元宇宙教学资源共享体验中心应积极联合专业实训课、校企合作企业、思政课教师等多方力量,共同建设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共享平台,形成“多方共享,服务社会”的使用机制。这些资源不仅向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师生开放,而且还向社会公众开放,服务于社区党建、“四史”教育等主题活动。基于“开门办思政”和“大思政课”建设理念,形成辐射共享模式,并扩大社会效益和公益效益,有效落实“开门办思政”的理念,充分展现“大思政课善用之”的精神。

以长三角区域为例,高职高专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协作建立完整开放、系统、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红色文化教学资源,运用VR等信息技术打造元宇宙教学资源共享体验中心,聚焦整合区域红色资源。长三角地区具有极为丰富的红色资源,各省市红色资源背后的红色故事尚需有更好的串联,需要放到一个更宏大的地域和更深邃的历史脉络中去把握,而不是局限于某一地域或某一实践中形成碎片化的历史记忆。整合知名的革命家在长三角的活动轨迹,还要研究对职业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知名人士在长三角的事迹。具有相同专业特色的高职高专学校可以联合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红色资源。例如三省一市的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可联合开展长三角交通运输方面红色资源的整合,重点打造展现“近代以来中国公路、铁路等发展历史”的虚拟仿真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