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思政背景下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者: 王慧[摘 要] 聚焦上海“时尚产业”和“演艺产业”大力发展的趋势下,在上海创意产业市场对人才的新需求下,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核心课主题发型设计入手,通过对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优化、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以期将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形成切实可行的方案,由点到面辐射到专业各门课程中去,形成专业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重育人,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创技融通的人才。
[关 键 词] 人物形象设计;主题发型设计;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2-0125-04
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中的价值理念、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专业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各高校围绕课程思政的育人目的,在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作者在教学中发现,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一定的短板,所以从专业课程改革入手,对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进行了实践探索。通过改革,提高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专业教师“教学和德育”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项目探究的背景
(一)国家的导向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明确了“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是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内容重点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提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2]。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已然成为新时代教育行业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市场的需求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3]等政策,并提出了总体战略目标,即未来五年,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左右,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到2025年,上海创意时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高峰值。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积极响应上海“时尚产业”和“演艺产业”大力发展的趋势,聚焦“四大品牌”和“三都”建设战略目标[4],深化“三教”改革,践行课程思政,弘扬工匠精神,厚植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个人发展的需求
在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部分学生盲目追求外来文化,追求外国名牌,所以现在迫切需要学校教师通过显性和隐性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伦理等进行全方位引导,为社会培养“三观”正确、思想健康、心智完善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物形象设计类人才。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确定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前期通过企业实地走访调研、毕业生就业调研、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形式明确有关企业、行业对专业人才能力变革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现有师资、软硬件教学资源,精准确立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懂传统、会方法、能造型”的核心能力目标。结合岗位特点,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古装人物整体造型设计的职业能力和“精于技、敬于业、美于形”的职业素养。
(二)在教学和育人层面进行五维融通的一体化设计
课程整体设计在教学和育人层面进行了“1主体、1中心、4融入、多形态、3评价”五维融通的一体化教学设计。
课程以教师为主体,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在课前设计好融入节点、融入主体、融入载体、融入形式和融入时机,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沉浸式”多形态教学方法,发挥育人功能。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技能需求为基准,对接“人物形象设计师(三级)证书”的考核标准,融入新技术新材料、职业道德规范要素,做到以岗定课、以证定标,培养学生敬于业、匠于心的品质;以课程四大模块为核心引入竞赛内容与标准,融入中国传统妆饰文化和工匠精神,做到以赛促教,培养学生美于形、精于技的精神;实施“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多元评价”的三方评价体系,来检验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促进课程改革。
(三)构建“课程模块对应递进式岗位的”教学内容
深入分析本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结合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标准,采用“校企深度融合、传统文化浸润、实例项目驱动、技能创意提升”的设计思路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根据岗位需求优化知识教学内容,按照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顺序分解成“中式新娘造型—传统文化活动造型—经典戏剧造型—时尚创意造型”四大递进式教学模块和7个项目,每个项目设置三大任务和1个综合实训项目,每个模块融入不同的思政元素、目标达成方法,达到岗位知识、技能、素养要求。
例如,“唐代女子造型”模块中包含“唐代女子造型理论、唐代造型实施、唐代女子造型训练”3个工作任务和1个“唐代女子造型综合实训项目”,“三单一综”的项目设置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造型由简到难、由单一技能到综合实践的递进关系。通过真实任务驱动、双导师教学指导、个人完成任务和1个实际项目,注重工匠精神引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创意思维,实现“育人、育知、育技”的教学目标。
(四)开展“成绩数据+行为数据”学情分析
依托智慧树线上学习平台,获取学习成绩、行为数据等信息,从知识与技能基础、认知与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学习特点三个方面开展学情分析。
(五)构建“校企协同+基于工作流程”的项目化教学策略
依托企业实际项目,以人物形象设计师岗位造型设计与实施流程为载体,遵循形象设计师证书标准,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进行序化,构建实施“校企协同+基于工作流程的”教学策略,采用任务驱动法,聚焦完成每个任务后,将整个任务链接成整体后进行成果展示。
三、课程教学实施
(一)构建“国家级名师+轻工工匠”的双导师市级教学团队
以上海市轻工工匠为引领,聘请奥运会开幕式造型总设计为企业导师,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开展校企协同育人,研制课程标准,联合建立线上课程,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编写活页式教材。校内“双师型”教师主导理实一体化教学,企业导师结合上海市文旅项目进行教学。
(二)课程思政点的挖掘与梳理
知识点中挖掘思政元素是思政最好的承载点,主要从主题发型设计课程知识中介绍中国典型时期的发型,从学生喜欢的明星古装造型入手进行中式发型讲解,让学生将所学与生活、工作任务联系起来,这样自然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
教师结合设计师的故事、个人经历和感悟等来讲故事,引导学生用心发现身边的优秀人物的闪光点,以此引导学生从国家所需、社会所需、人民所需中去寻找和创造个人价值。
实训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标准、职业操守、市场观、思辨意识等。通过带领学生参加国家级、市级竞赛,加深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的认识。
第一,通过让学生参加学社社团“汉服社”“中国传统造型拍摄”“参观服饰博物馆”等活动,弘扬我国服饰文化、古人的哲学观念等。第二,通过参与革命话剧、歌剧的化妆服装设计工作,如《特殊的党课》《李大钊》等实践活动,不断培育革命文化。第三,通过在戏剧服饰设计过程中深度挖掘各民族的发展历史和当代民族文化,让学生认识到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形成了各民族团结和谐、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三阶段、三结合、六步法”教学实施过程
运用沉浸式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方式,通过腾讯会议、微信群等开展线上互动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根据学生反馈的重难点进行集中学习和答疑,依托智慧树开展线上线下同步课堂教学,拓展学习时间和空间,课前发布作业任务,课中教学练习指导,课后项目拓展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注重校企结合,深入企业将造型中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补充进教学内容,引入形象设计师三级考证标准,将形象设计与制作流程贯穿于整个教学,借鉴企业文旅项目嵌入知识点和技能点,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授业育人,深挖教学思政元素,将中国传统妆饰文化、中国民族精神、艺术审美等贯穿于整个教学。
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基于BOPPPS+1的教学模型,通过“学、教、学、做、评、创”六步法实践教学。
课前学(线上):教师利用智慧树App发布课程公告,通知学生观看学习微视频,学生完成章节测验。通过课前学习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课中教(线上、线下):在课堂上,教师主要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理论讲解和手把手技术示范,同时讲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理念和习俗礼仪等内容,在知识传播中融汇文化底蕴,实现价值引领、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一体化。
课中学(线上、线下):学生通过教师技术示范,结合线上微视频、技术示范步骤图、案例等,进行发型分解练习,培养勤奋务实的精神。
课中做(线下):以任务为主线,驱动学生独立完成一款人物造型,完成后学生互相点评作品,教师在课堂上点评学生任务,再次使用“做上教”教学模式,对共性问题教学难点进行着重操作演示,培养精益求精的品质。
课后评(线上、线下):学生完成线上课后作业、习题,观看中国设计师成长故事视频等,设置课后学习讨论区,团队教师线上轮值答疑解惑,并对学生线上课程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实践、项目练习等给予综合评价。
课后创(线上、线下):通过项目化教学、魅颜秀实训平台、大赛、技术服务等实践教学,拓展学生学习思路,开拓知识范围,运用传统元素到现代化创新的高度,将作品转化为商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加课程思政的深度与广度。
(四)“沉浸式情景互动”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如春在花、如盐化水”般融入知识点与实践教学等环节
教师演示发型制作技术的同时配套古典服饰穿戴和化妆过程,讲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理念和习俗礼仪等,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理论可视化、可触化,在知识传播中融汇文化底蕴,“润物细无声”地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自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搭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德、艺、创、技”魅颜秀文旅项目实践平台
平台作品展示推广:学校教师、企业教师、行业工匠指导学生完成基于市场要求一致的作品,依托“魅颜秀”实训平台进行作品向商品转变,使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精益求精能力得以提高。
平台实训实践项目:带领学生为上海市重大文旅项目和为上海市独脚戏传承中心进行人物造型设计,让学生了解海派文化,设计中具备海派特色;带领学生为博物馆、汉服社等进行历史人物复原,加强学生人格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与艺术观念。
(六)构建“主体多元+内容全面+阶段完善”的评价体系
遵循“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