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职网络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作者: 金海峰 坎香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职网络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0

[摘           要]  针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师资团队数字素养不高、数字化教学资源不完善、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专业课程思政体系不完善,以及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等痛点问题,贯彻“岗课赛证”四位融合、“德法知技”四维育人的教育教学理念,创新和实践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应用和数字化教学的方法,以期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地区转型发展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为同类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    键   词]  岗课赛证;德法知技;教学资源库;教育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2-0133-04

2022年1月,《“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评价方式”。2023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3〕20号)。通知强调:适应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和变革要求,加快校、省、国家三级中职高职本科全覆盖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体系[1]。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是江阴职业技术学院重点立项建设项目,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尤其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加强校企共建共享高质量数字化资源、构建教学资源库建设保障机制、创新教学评价机制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落地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富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教学资源库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数字素养需提升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推动者和执行者,教师数字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数字化教学的成效。但是,目前教师数字化素养存在诸多问题,如不重视数字化教学,对数字化教学认识不到位、理解不够深刻,数字化意识不强、数字化意愿不高。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不系统、不丰富,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调研发现,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现有教学资源大多数还停留在教育信息化1.0时代,教师仅仅根据课程内容录制了部分音视频,编制了部分作业习题和试卷库,而专业岗位库、工程案例库、课程课前预习资源(包括预习任务、自测习题、主题讨论等)、课中资源(如随堂练习、案例库等)、课后拓展资源明显不足。已有资源不系统、不全面,不能满足教学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此外,动画、虚拟仿真等富媒体资源急需补充加强,以进一步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形式。

与此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发展迅速,新技术层出不穷,市场热点维持时间短。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开发以“闭门造车”为主,企业人员极少或基本不参与,产教融合深度不够,与企业脱节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难以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不完善

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坚持立德树人,要将专业教育教学与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2]。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涉及法律法规、工程伦理的知识较多,而法律法规、工程伦理本身就属于课程思政范畴。我国有关网络监管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关于加强国际通信网络架构保护的若干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等。上述法律法规对规范计算机网络架构、运维起到重要作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这些法律法规,并以此规范网络行为。因此,如何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恰当融入网络法律法规、工程伦理,培养学生的网络规范意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之一。

(四)数字赋能课堂教学改革不及时,数据服务教学评价不全面

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可以反哺教学,通过这些数据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学习进展和问题,更加科学地评价每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投入等,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目前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能够获得课程教学的相关数据,但是因为缺乏大数据分析能力,数字赋能课堂教学改革不及时、不深入,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够准确、不够全面。

二、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

2021年4月,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岗位技能要求、课程学习内容、竞赛活动和职业资格认证有机结合起来。这种模式旨在通过实际岗位需求引导课程设置,以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职业资格认证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符合行业标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活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高职网络专业教学资源库中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有助于深入理解高职网络专业课程思政的特殊内涵和意义,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价值塑造。

针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痛点问题,秉承产教融合、“岗课赛证”深度融合和课程思政的理念,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构建基于“四融四育”的高职网络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路径(如图1所示)。“四融四育”具体是指将“岗课赛证”四位融合与“德法知技”四维育人理念相结合。在“岗课赛证”四位融合方面,注重将岗位需求、课程内容、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证书相结合,确保教学资源库能够紧密贴合行业实际需求,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在“德法知技”四维育人方面,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律素养、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等综合素养。

(一)教师提质培优,扎实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明确了教师数字素养框架,规定了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个维度的要求[3]。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必须加强资源建设团队的数字化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培养教师数字化意识、意愿和意志,综合运用虚拟现实、动画、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升教师数字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建设一支数字素养高、教学业务精湛、学识广而深的结构化资源库建设团队。

(二)紧扣职业新标准,构建“岗课赛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坚持政府主导和行业指导,深化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岗位技能要求,设计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确保学生所学即市场所需。强调课程内容紧扣行业需求的同时,注重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参与各种技能竞赛,通过比赛检验学习成果,并有机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校企共建高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推进数字化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在充分调研专业对岗位知识、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需求的基础上,依据“金课”的建设标准,系统建设全过程、形式多样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务必覆盖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能够满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需求,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

同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推动企业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及时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最新技术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共建过程中,企业提供行业前沿的技术支撑和案例资源,学校则发挥教学设计和理论研究的优势,双方协同推进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四)建设与研究课程思政案例库,保障“德法知技”四维育人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恰当融入网络法律法规、工程伦理,从爱国情怀、理想信念,法治意识、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开拓创新,开放共享、团队精神四个维度建立课程思政框架,建设丰富的课程思政案例库,达到对学生“德法知技”四维育人的目的。

(五)形成数据驱动的过程化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数据驱动的过程化评价模式是一种以数据为基础,动态监测并评估学生学习表现的方法。该模式强调利用学生学习的过程化数据来分析成效、发现问题并指导改进措施[4]。依托智慧教育平台,及时获取、分析学生的出勤、作业、实验实训、随堂练习、主题讨论、章节测验、考试等过程化数据,判断学生学习个体状况和班级整体现状,为教师接下来调整教学任务、教学策略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将学生学习态度、合作精神,以及技能竞赛、论文专利、技能证书、创新创业成果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三、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教学资源库建设实施

(一)“政行企校”协同发展,重构“岗课赛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积极争取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支持,“政行企校”协同发展,有机融合“岗课赛证”,共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对标教育部专业教学标准,将企业岗位技能、“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Web前端开发”等1+X证书标准,以及网络系统管理、云计算等国家、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体系,构建新的以培养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5]。

(二)构建“一核四维”课程思政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价值观塑造

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目标,从“爱国情怀、理想信念”“法治意识、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开拓创新”“开放共享、团队精神”四个维度建立课程思政框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中,采取系统且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关于加强国际通信网络架构保护的若干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以及《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等行业法律法规有效融入特定知识点的教学中,进一步丰富课程思政的教育内涵,确保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理解行业管理法规与规范,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联合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如华为、新华三、锐捷网络及1+X职业技能证书评价机构,共同打造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与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学校引入企业真实的项目案例、丰富的实战经验、前沿的技术创新以及广泛的行业应用,直接将这些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具体来说,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教材,由企业派出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或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将兼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学校可以依托共建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实现教育资源的双向流动与共享。

此外,为了确保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前沿性,需要建立教材选用机制,鼓励教师优先考虑由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编写的教材、讲义,以及国家规划教材。这些教材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动态,涵盖前沿技术和市场趋势,有助于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前沿的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