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多元化背景下护理专业“三层级、三路径、三评价”数字化课程建设与实践

作者: 张雪庆

[摘           要]  随着教育领域对生源多元化的重视日益增强,护理专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迎来了全新发展机遇。旨在探讨在生源多元化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构建和实施护理专业数字化课程的教学。通过分析生源多元化的现状和遭遇的挑战,讨论了数字化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并深入探究了数字化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此外,还关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术在数字化课程中的应用,以及这些应用是如何改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的。最后,对数字化课程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提出了未来改进的方向。实践表明,有效的数字化课程建设能够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满意度,为护理教育领域带来积极的变革。

[关    键   词]  生源多元化;护理专业;数字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2-0149-04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生源多元化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大特征,尤其在护理专业中,学生的背景差异对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着眼于这一变化,探讨如何在生源多元化的背景下,有效构建和实施护理专业的数字化课程教学。数字化课程作为教育技术发展的产物,不仅能够提供更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还能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然而,如何在多元化的学生群体中实施有效的数字化课程,以及如何确保教学方法和技术的合理应用,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生源多元化的现状入手,分析其对护理教育的影响,进而探讨数字化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通过对教学方法和技术应用的深入分析,文章提出改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体验的策略。

一、生源多元化的现状与挑战

(一)生源多元化的趋势和特点

生源多元化在当代教育领域已成为一个显著的趋势,体现为学生群体在地域、文化、经济和学术背景上的多样性。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国际交流的加深,不同地理和文化背景的学生日益增多,为教育环境注入了多样性。这种多元化趋势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还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学习需求上,学生的差异化表现在他们对知识的接受方式、学习习惯、认知风格和技能水平等多个方面的不同。这要求教育者要跳出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转向更加个性化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教育者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背景和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适应每位学生的特点。经济背景的多样性也对教育产生了显著影响。不同经济条件的学生在获取教育资源、学习工具和参与学习活动上可能存在差异。[1]这不仅关系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还涉及教育机会的平等性。教育体系需要考虑如何为不同经济背景的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其潜力。学术背景的多元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习惯和技能掌握上的差异可能较大。这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引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和策略。[2]

(二)生源多元化对护理教育的影响

生源多元化对护理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在教学内容上,为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课程设计需要更加灵活和具有多样性。护理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强的专业,其教学内容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需要丰富实践操作活动。学生的不同背景意味着他们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这要求教育者在设计课程时,既要考虑到基础知识的普及,又要为高级技能的学习提供空间。其次,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需要改变。在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中,传统的授课方式和评价方法可能不再适用。教育工作者需要采用更加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如分层教学、小组讨论、项目驱动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此外,评价体系也应更加多元和全面,不仅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考虑到技能应用、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等方面。[3]最后,生源多元化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资源需要得到更加公平和高效的分配,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这包括教材的选择、教学设施的建设以及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只有在资源充足且合理分配的情况下,生源多元化带来的挑战才能得到有效应对。

二、数字化课程建设的目标、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一)数字化课程建设的目标

首先,结合学情,设计差异化学习目标,重构数字化课程资源。构建课程知识技能树,结合每个知识、技能点设置从低到高的三层级目标,参考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建设标准,系统重构课程资源。其次,因材施教,提供不同的学习路径,形成导向式学习模式。根据学生学情,提供“初级→中级→高级”三条学习路径,学习者在知识地图导航下,有效自主学习,同时提供资源推荐服务,形成导向式学习模式。最后,全程督学,实施线上线下的评价,结果回归于课堂应用。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前、课中、课后三评价,及时反馈课堂,调整教学策略,有效开展针对性辅导,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

(二)数字化教学在护理专业中的理论基础

数字化教学在护理专业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教学理念,为护理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向和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侧重于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通过互动式学习、模拟实践和个性化学习路径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批判性思维发展。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下,学生被鼓励参与更加主动和自主的学习过程,通过在线互动、虚拟实验室和模拟病例等方式,积极探索和构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数字化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在护理专业的数字化教学中,这一理论被运用来设计课程,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时反馈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还促进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长期记忆。数字化教学还支持跨学科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更广泛的知识领域中接受综合性教育。这对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护理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数字化教学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互动方式,帮助学生在这些领域获得必要的技能。[4]

(三)数字化课程建设的实践策略和方法

在构建数字化课程时,实践策略和方法的选择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有效整合技术非常重要。数字化课程的设计应紧密贴合护理专业的实际需求,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这意味着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理论知识,还应涵盖模拟病例分析、视频教学、在线讨论等互动元素,以便在虚拟环境中模拟真实的护理场景。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掌握临床技能,同时提高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毫无疑问,数字化课程建设需要丰富的资源作为基础,以我院为例,2017年至今,我院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微课数量424个,2D/3D资源153个,AR虚拟互动游戏42个,VR虚拟仿真资源24个,建成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4门,院级在线开放课程10门,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6门,院级专创融合课程1门。使用多媒体和互动工具是提升数字化学习体验的另一个方面。视频、动画、模拟软件和在线测试等工具可以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这些工具不仅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动力。同时,教育者可以利用数据分析工具跟踪和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此外,支持自适应学习的课程设计对满足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尤为重要。通过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从而让学习效果最大化。[5]

三、数字化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数字化课程的设计原则和开发过程

首先,设计差异化学习目标,建设三层级数字化资源。一方面,按照“坚持底线标准,拓展进阶空间”的思路,协同临床专家运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方法,将护理专业核心课程解构为“模块→项目→任务→微课→素材”,为学生构建课程知识、技能树。在教学中,每个知识、技能点按照“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的方式,从低至高设置三个层级的目标。另一方面,开发规范化的三层级资源。具体而言,应是参考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思政示范课程的建设标准,将视频、音频、图片、动画、虚拟仿真等九类资源加以规范,保障数字化教学的资源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借鉴德雷福斯技能进阶模型,每门在线课程开发对应的“新手→高级新手”“胜任者→精通者”“专家”的三层级颗粒资源,实现资源供给侧与个性化学习需求供给侧的精准对接。其次,为学生提供三条学习路径,形成“导向式个性化”自主学习模式。关于三条学习路径,应按照“素材→微课→模块”逆序重构,每门在线课程构建知识地图,提供“初级→中级→高级”三条学习路径。具体来说,初级学习路径包括记忆、理解类的知识、技能点;中级学习路径,在初级的基础上,增加应用、分析类的知识、技能点;高级学习路径,在中级学习路径的基础上,增加评估、创造的知识、技能点。三条路径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此外,为学生提供知识地图导航。学生在知识地图导航下,沉浸于VR虚拟仿真、AR虚拟互动游戏以及三维动画等数字化模拟应用场景。游戏类、通关式资源靶向牵引自主学习。

(二)开展实验探究

第一步,确定研究对象。以我院2022级普通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两个班级,共7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需要身体状况良好,经研究者说明研究目的后,愿意配合研究。第二步,分组。按随机表法将学生随机分为两个组,再随机分出对照组、实验组。实验组采用“三层级、三路径、三评价”的数字化课程进行教学,对照组采取传统同质化教学方法。第三步,实施过程。将护理专业6门核心课程资源进行建设,首先是设计差异化学习目标,建设三层级数字化资源。其次是提供三条学习路径,形成“分路径→导向式”个性化自主学习模式。最后是实施“三评价”,评价结果回归课堂应用。第四步,考核标准。一方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的达成度,以及学习偏好三个维度;另一方面,开展校内外学习者自主学习兴趣的问卷调查。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三层级、三路径、三评价”的数字化课程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且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均有显著提升。

(三)数字化课程的评价

课前,第一次评价班级及个人的学习情况。根据在线学习数据生成该班级及现实个人的学习情况,结合线下评价,设计课堂教学策略;课中,第二次评价班级及个人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课堂综合表现和在线学习数据生成班级及个人评价表,判断学生重难点问题的掌握情况,针对性进行课后拓展;课后,第三次评价班级及个人的学习效果。教师依据课后班级学习情况,评估课堂教学效果并形成诊改策略。依据课后学生评价表评定学生的成绩,并开展针对性的辅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与此同时,结合增值性评价,对学生的一个学习阶段进行评价,体现本阶段的学习与前一阶段的学习进步程度,从中可以考查学生在本阶段中的努力程度和技能养成程度。[6]

四、教学方法与技术的应用

(一)各种教学方法在数字化课程中的应用

在数字化课程教学中,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对提高教育效果大有裨益。翻转课堂模式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在数字化教学中尤为显著。这种模式通过让学生在家通过视频或在线材料预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实践操作和深入探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程度。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知识,还增强了课堂的动态性和灵活性;项目式学习是数字化课程中常见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将学习内容与实际项目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知识。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学习的实用性和相关性,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在线协作平台的使用,项目式学习增强了学习的灵活性和可及性,使学生即使远程也能有效地参与和协作;个性化学习路径的实施是数字化教学的另一重要方面。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和反馈,教师可以为每位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计划和资源。这种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和能力进行学习,从而优化学习效率和成果。[7]个性化学习途径尤其适用于多样化的学生群体,可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符合其特定需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