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商文化融入新时代福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问题及路径
作者: 阮曼琳[摘 要] 通过对新时代背景下福建高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闽商文化育人的价值意义、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工作实践,尝试探索可行性实现路径,进一步推动闽商文化在福建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现文化育人功能。
[关 键 词] 闽商文化;福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4-0021-04
一、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将文化建设提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育人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教育领域,文化的育人功能是“润物细无声”的,它指的是利用各种文化形式或载体,将教育内容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再来说文化的精神内容,在我国,不同的地理、历史、人文等因素孕育了多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蜀文化、徽文化、闽文化等。在新时代下,国家更加重视文化建设的作用,努力挖掘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发挥文化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福建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美誉,其既保有中原文化的厚重博大,又传承闽越文化的古朴风韵,还浸染海洋文化的绚丽斑斓,是孕育优秀文化的沃土,具有独特的人文魅力。其中,闽商文化是福建特有的文化现象,是福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可以成为福建高校进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抓手,这是其他省市高校无法复制的精神力量。
二、新时代背景下闽商文化的精神内涵
闽商文化,是闽商商帮在长期历史发展演变中凝结而成的共同追求的精神和价值观念,具有鲜明地域特征。这些精神层面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闽商群体中个体成员的实践行为。闽商拼搏的故事经久不衰,赓续传承,究其原因,闽商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凝聚和指引作用。那么,闽商文化都有哪些精神内涵?2004年,首届世界闽商大会提出了“善观时变、顺势有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侠仗义,恋祖爱乡、回馈桑梓”的32字“闽商精神”。本文结合闽商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情况,在32字“闽商精神”的基础上,将其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爱拼会赢、敢为人先
在闽南语系群体中广为传唱着一首歌《爱拼才会赢》,这也正是对闽商精神的提炼写照。因天然的地理环境,福建人自古就有移民和崇商的传统。福建地域多山林,临海绵延的海岸线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远离中原地区的福建人并没有受到“士农工商”传统思维的影响而轻视经商活动。不少福建人因陆上资源无法满足生存需求,纷纷通过航海远行开展海外贸易活动。而海上航行、对外贸易活动中不免受到不可预知的天气、环境、人文等因素影响,闽商人在这样的条件下形成了敢于冒险、拼搏开拓、爱拼会赢的闽商精神。
(二)务实敬业、守信重义
前文已述,福建人因地域距离较远等原因,没有受到中原“重农抑商”思想的过度影响,结合福建的实际情况,在这片土地上兴盛着经商思潮。另外,福建作为程朱理学的重要发源地,这里的人普遍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熏陶,讲求“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程朱理学,重视人的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在这样的精神驱使下,闽商在经商活动中始终秉持务实、专注事业思想,在商业活动中坚持守信用、讲义气。
(三)善观时变、兼容并蓄
近几年,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很多传统行业在竞争发展中的优势不复存在。在时代的浪潮和政策指引下,新兴领域如新能源、互联网平台等领域发展优势顺势而生。闽商人在新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善观时变特点,敏锐捕捉新市场商机,开拓出美团外卖、抖音、拼多多、美图秀秀等新品牌,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并且因发现时机早在各个领域站稳了领头羊地位。
从另一方面来说,闽商因独特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和区域开放情况,更加具有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能够接纳外来文化的性格特性。从通商口岸的开放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为闽商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和思想,不仅造就了闽商文化具有兼容开放的特点,还成就了闽商较强的适应能力。
(四)团结宗亲,乐善好施
闽商以血缘为核心,以家族为纽带,以家族经营为主要运营模式。在福建,家族式经营模式比较普遍,群体内部团结仗义,构筑了闽商以亲朋好友、同乡邻里等形成的关系网络。由闽商外出经商通常具有聚集现象,如福州长乐人多去往美国纽约、福州福清人多去往日本、三明明溪人多前往匈牙利和捷克等。
另外,闽商虽然身在世界各地打拼经商,但他们的团结宗亲观念,让他们每时每刻牵挂着家乡,在事业取得成就后报效桑梓是闽商自我肯定的主要途径之一,他们也常将“光宗耀祖”作为自己拼搏的内生原动力。闽商热情公益、乐善好施的性格特质,通过古今典型事例能够很好地体现。
三、闽商文化融入新时代福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对大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不再是军备竞赛而是科技创新能力。而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因此,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为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高校需要发现和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对创新型人才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人才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激发人才内驱动力,营造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良好氛围,既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使命,也是其优势所在。
(二)闽商文化精神内涵与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目标高度吻合
高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能担当起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需要具备健康深厚的思想政治理念和高度专业的知识水平。闽商文化作为福建特殊的地域文化,在本土高校推广工作中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与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高度切合。首先,“团结宗亲,乐善好施”符合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义,“务实敬业、守信重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善观时变、兼容并蓄”本领符合高校人才培养最终目标,“爱拼会赢、敢为人先”符合当代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理念的要求。将闽商文化融入福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案制订者是高校,实施者是高校思政辅导员,受教育者是大学生。在福建土地上,传承闽商文化精神,让其精神力量通过有形或者无形的方式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福建学子,对引领福建大学生成长成才起了重要示范激励作用,且符合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最终目标。
四、目前闽商文化融入新时代福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如今,福建各大高校都有意识地将地域文化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但根据工作实践经验及调查研究,在新时代背景下,闽商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入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仍存在不小的困难。
(一)福建大学生对闽商文化的认识模糊
笔者为客观了解当代福建大学生对闽商文化的了解程度,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抽样网络调研。问卷结果显示,74.48%的大学生表示对闽商文化“有听说”,19.01%的大学生对闽商文化“不了解”,仅有6.51%的大学生对闽商文化“很熟悉”。这一数据客观体现出目前闽商文化在新时代福建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程度不够高。另外,77.86%的受测大学生表示“愿意了解闽商文化”,81.25%的受测大学生觉得“了解闽商文化对福建大学生非常有必要”,可见大学生群体主观上希望了解闽商文化。除此之外,虽为福建籍或福建属地高校大学生,若生长环境不靠近闽商发源地、或从小未受到此类文化环境熏陶,对闽商文化的了解不会很清晰。
(二)福建高校将闽商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佳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1.09%的大学生高校未开设与闽商文化相关的通识课程,55.21%的受测大学生不清楚学校“是否建立闽商文化相关的文化科普基地或场馆”,67.45%的受测大学生表示不清楚学校“是否建立闽商文化相关的学生社团或学习小组”,但52.6%的大学生表示“参加过闽商文化主题相关的知识讲座”。虽然此结果与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仅关心自己关心的事物”对其他领域“不关心”“不感兴趣”有关,同时侧面表现出目前福建高校对闽商文化的推广程度不够,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的文化宣传推广情况不够了解。导致客观上存在“明明做了这件事”但大部分学生并不知情的情况。目前,针对闽商文化的宣传推广,大学生群体并没有实现“入脑入心”。
五、将闽商文化融入新时代福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行性路径探究
闽商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福建高校文化育人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工作实践经验,将闽商文化内容根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其实有很多可行性的实现路径。
(一)闽商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研究
在哲学体系中,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发展。想要将闽商文化融入新时代福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离不开对闽商文化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具体研究。为此,福州大学成立了闽商文化研究院,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及福建商学院分别成立了闽商研究中心等。依托这些专业研究机构,开展闽商文化相关学术研究和文化推广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闽商文化融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1.闽商文化与大学通识教育
通过体系性课程教学力争全方面向大学生科普与闽商文化相关的基础知识,以此进行通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系统性知识学习再融入课程思政设计,让大学生特别是福建大学生了解闽商文化起源与发展,让大学生感悟闽商文化的伟大精神魅力,鼓励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积极主动践行闽商精神,展现福建大学生的良好面貌。
2.闽商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
福建高校可以将闽商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在《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与历史、思想精神相关的章节中可以拓展介绍福建近代史版块、闽商文化的起源发展及闽商代表人物等,通过课堂知识、鲜活案例、生动故事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深刻理解闽商文化的精神内涵。
3.用新时代背景下新的教学方式方法讲述闽商文化
新时代背景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更加活跃、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加多样,不再满足于教师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现在,在教学方法中加入智慧课堂、翻转课堂形式,多采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数字化工具、大学生喜爱的其他新颖形式讲述闽商文化,加强课堂互动,能够更加吸引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关注,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新的思想政治文化知识。
(三)闽商文化融入第二课堂活动
随着新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人们对“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需求不断提高,第二课堂活动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可以在方方面面将闽商文化融入第二课堂,打造文化育人的新模式。
1.闽商文化融入大学生专业人才培养课余实践活动
每个高校学科专业都有人才培养方案,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除了课堂学习,各高校专业也常设置专业见习等实践环节,培养大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的能力。在将闽商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可结合大学生群体的专业实践能力要求,为他们的课余实践活动提供机会。例如,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学生可借用学校校史馆、闽商文化展览馆、文化研究院、文化科普基地等教育场所,面向社会、学校师生等开展志愿讲解活动,这样在活动中既宣传了校园文化、校史文化、闽商文化等,又锻炼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学生的导游讲解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