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学大概念教学中的思维导图应用研究

作者: 尼胜楠 叶金铭 方斌 黄昆仑 葛义军 王智宇

[摘           要]  分析海洋学教材内容可知,知识点按照章节先后顺序罗列,教师也多依据教材内容讲解,但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海洋学具有综合化的特征,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通过一条主线串联各个单元的知识点。学习期间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其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教师也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将思维导图与大概念教学有机融合,将学科知识点串联,在学生脑海中编织一张庞大的知识网络。以提高海洋学课程教学质量为研究目标,重点阐述了海洋学大概念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合理化应用,并简单论述了海洋学主要内容、思维导图应用的可行性等内容,希望对相关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关    键   词]  思维导图;海洋学;大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4-0089-04

伴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有序推进,思维导图广泛运用于各个阶段的教学工作,帮助学生系统性整理学科知识点,指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使其学会举一反三,并有助于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科知识的利用率,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下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海洋学大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科重难点知识,与学生共同绘制思维导图,能在明确教学重点的同时,解决学科间知识壁垒的问题,推进教学活动高质量开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大概念

查阅有关资料可知,大概念一词最早由麦克泰格与威金斯提出,随着《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文版的发布,大概念内涵被国内学者深度解读,并进一步完善与优化。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较,大概念在我国出现较晚,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但整体发展脚步较快,许多学者纷纷加入大概念研究中,发布了诸多论文等研究资料。就目前状况而言,虽然国内学者开始认识到大概念教学的内涵及意义,但是反响较小。

其中李松林认为大概念为:其一,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相连接,扩大知识点的应用范围,具有解释力与适应性的特征。其二,核心概念,属于整个学科的重点,对具体理论与实践经验具有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其三,认知框架,建构结构完善的知识体系与模型,优化学习者的认知框架内容。其四,意义模式,蕴含一个特殊的意义,凝聚着本学科的核心教育价值。就目前状况而言,由于每个学者的研究方向、方案等不尽相同,使得对大概念认知了解程度大相径庭,但相同的是学者普遍认为大概念教学法的应用,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探寻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综上所述,大概念的基本内涵为:可反映出学科的规律与本质内容,将各个单元知识整合再迁移。其中学科大概念未做出清晰且明确的界定,但涵盖了对学科基本思想、观念等有关内容的认识。

(二)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一词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由托尼提出与阐述,指出思维导图是以发散性思维为核心的一种图形技术,能运用于学习、生活与工作中,作为一种思维工具,被广泛应用在教学、商业、管理、设计等领域。大脑分成左脑与右脑,功能层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左脑功能为旋律、语言、图像、音乐等,右脑功能为逻辑、想象、抽象等,多数情况下二者处于独立工作状态。思维导图包含线条、文字、图片等多个元素,可让左脑与右脑同时运转,加快学习效率,绘制方式多种多样。分析组成结构可知,思维导图构成为关键词、节点、连接符号、分支等,参与到思维导图的绘制与阅读环节,有助于活跃思维,加快工作效率与学习效率的同时,还可获取新的灵感。

现如今,思维导图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备课环节,借助思维导图有助于理清教师的备课思路,明确学科重难点内容,有侧重地调整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学科知识总结阶段,绘制完整的思维导图,加快复习效率,学习者能准确找到核心词汇,了解学科知识的层级性特征。在科技水平持续提升背景下,思维导图绘制方式愈加多元化,开发出多个信息化软件,绘制流程被优化,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海洋学主要内容

海洋学以海洋为背景,系统性探究与分析了海洋中自然现象、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涉及水文、气象、化学、物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点,主要研究对象包含海洋领域中的海水、大气、地壳。海洋学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加深学生对海洋科学发展历史的了解,清楚人类社会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掌握海洋的多样功能,培养更多优质的海洋学人才。

海洋环境中各种物体之间相互制约,与一些天文、地球运动存在联系,通过多种方式整合能量、物质,形成一个层次化的海洋自然系统。系统中发生着多种海水运动,如密度变化、海水温度、由海面风应力驱动而产生的大尺度环流、潮汐运动。当前,海洋学课程包含地球与海洋、海水的组成及特性、海浪、海流、潮汐、大气运动等内容,以单元为主体讲解知识点,忽略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海洋系统这一整体分成多个子系统,导致学生只理解其中某个海洋过程,对海洋系统这一整体了解不够全面。加之,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促使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引入并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不仅能建构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还便于学生从中提取核心知识点。

三、思维导图应用于海洋学大概念教学的可行性

(一)海洋学大概念教学特点

海洋学大概念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渗透性、生成性、层次性的基本特征。

首先,渗透性特征。课程重点强调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大概念则属于重要抓手,通过真实化的情境体现出问题分析、搜集、解决的思想,可培养学生的专家思维,使其站在上位视角考虑与分析问题。可见海洋学课程教学时,大概念渗透于每个学习阶段,引导学生探寻事物的本质,需长时间地渗透与重复。

其次,生成性特征。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下,指出课堂教学时应重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单一化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独立探究、情境化教学法等现代化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锻炼思维方式的同时,生成学科核心素养,持续完善学生的知识框架。

最后,层次性特征。海洋学大概念涵盖多个领域的知识点,探究大概念的层次性特征,找到学科框架的抓手,促使学生深入了解海洋学知识体系。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较,思维导图教学法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以放射状形式由中心向四周发散。思维导图的中央节点为关键,利用关联线与各个方向的分支相连接,还原大脑发散过程,整体形状为树状。

其二,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正常情况下,人总是最先观察中间位置,绘制与解读学科思维导图时,中央节点为关键,再依次填写其他分支,进而完善知识网络架构。

其三,分支不属于独立状态,通过线条与中央节点、其他分支相连接。

其四,分支组成由关键词或图形构成。在关联线的作用下,指出各个分支的内在关系,体现思维导图的层次化特征。

(三)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

由于海洋学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大概念教学过程中各个知识点复杂且烦琐,通过围绕海洋学某个概念建构基础框架,让学生能理清知识脉络。在此基础上加入思维导图教学法,将以海洋学为主体的无形知识框架转变成有形框架,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此更好地培养思维能力与知识点迁移能力,学会将知识点内化,强化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同时,在海洋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合大概念与思维导图,便于教师深层次整合教材知识点,合理化挖掘教材资源,充实海洋学教学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体现其课堂主体地位,加深学生对海洋学知识的掌握度,达到学科育人目标,同时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考虑到海洋学大概念知识结构中,一部分概念内容较为抽象化,通过口述讲解方式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吸收,为此需应用大概念与思维导图法,对学科知识进行深层次加工处理,学生能从多个视角出发考虑问题,解题思路多样化,并能做到有效联结知识、能力、素养三方面,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状态,提高核心素养。

四、海洋学大概念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实践应用

(一)海洋学大概念思维导图教学准备

为合理化融合思维导图与大概念教学,不断提高海洋学课程教学质量,应用思维导图时应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明确学科教学方案,根据现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初步编制思维导图,为课堂教学实施、总结奠定基础。课前准备过程中,应从海洋学教材内容出发,以大概念教学为核心设计单元整体教学目标,采取建构式与探究式教学方法,确定思维导图的关键词,完善学科思维导图内容,并设计相对应的课堂评价指标。

以海洋学中“海流”这一单元为例,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设计层次化的学习目标,有序引导其参与到海流大概念思维导图的绘制与阅读环节中,提高综合学习质量。

目标一:学生主动参与到海流大概念整理与思维导图的绘制中,具备浓厚的学习热情。根据学生知识储备量设定学习内容与问题,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层次,分别布置不同的问题,使其能参与到每个环节,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目标二:了解本质内容。多样化学习活动与任务的制定与实施,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零散化的知识,而是让其发现不同知识点的本质与内在联系。为此,教学海洋大概念时,教师可依托思维导图与学生共同分析知识,使其学以致用。

目标三: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大概念与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下,知识点迁移运用是最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其中迁移是扩展与充实学习经验的过程,应用则是内化与创新知识点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树立自主学习意识。

(二)建构海洋学的思维导图大概念

与线性思维模式相比较,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思维方式更加贴合大脑的记忆规律,同时让左脑与右脑思考问题,将复杂化的知识点以色彩丰富的图形方式展现出来,便于大脑精准提取可靠信息,加深记忆。在思维导图中,按照颜色区分知识的重难点,学生可准确抓出课堂核心内容,避免出现认知不清晰的情况,加深对学科大概念的印象。如学习影响海洋现象的基本因素有关内容时,可从外界环境、物理特性两个方面入手,建构海洋学思维导图,详细介绍大概念知识。海洋系统无时无刻发生着海水运动,依据成因可分成由密度、温度变化引起的热盐运动,由海面风应力引起的风生运动,其他扰动引起的波动。多数情况下,海面在风的作用下,可能产生风海流、风浪,其中两种自然现象的基本特征不相同,教师可采取对比讲解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自然事件的了解。物理特性方面,探究盐度与温度分别带来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析常见海洋现象“冷尾迹”,使其能主动思考与探究,拓展思维方式的同时,引出热盐环流这一大概念。

将思维导图教学法与海洋学大概念教学相融合,学生能从多个层面入手思考问题,联结新旧知识点,建构庞大的知识网络,强化知识结构的色彩感与层次感,更具有吸引力。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自主回顾以往知识点,再创设大概念课堂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这一期间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属于隐性学习,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一时间难以精准提取,为此需发挥思维导图与大概念教学的协同作用,降低信息提取难度。如思维导图的关键词为海流时,学生能联想到大洋表层环流,海流分类、位置、成因,海水运动方程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