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陈博

[摘           要]  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升和教育改革的推进,融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元素已成为高校钢琴教学的重要趋势。基于此,首先,阐述了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包括提升学生演奏能力、丰富教学内容及传播民族文化等方面。接着,提出了循序渐进和全面性原则两点应用原则,以指导教学实践。最后,详细设计了教学环节,包括作品介绍、示范演奏、技术训练等,旨在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有效促进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融入与应用。

[关    键   词]  中国钢琴作品;高校;钢琴课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4-0133-04

随着人们文化自信的日益增强,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地位逐渐凸显,这不仅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是对现代音乐教育体系的一种创新与完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将中国钢琴作品融入高校钢琴课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钢琴演奏能力、丰富教学内容,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1]。当前,高校钢琴教学多以西方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为主,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中的比重相对较小。然而,中国钢琴作品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声和节奏,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如何在高校钢琴课程中合理设计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成为当前音乐教育领域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课程中应用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

在高校钢琴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国钢琴作品,对学生演奏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钢琴演奏不仅仅是对技巧的掌握,更应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深层次理解和情感表达的能力。中国钢琴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学生在演奏这些作品时,不仅需要掌握相应的演奏技巧,更需要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意蕴和情感表达[2]。以《黄河钢琴协奏曲》为例,其壮丽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要求学生在演奏时具备出色的键盘控制和音色变化能力,通过反复练习和演绎这部作品,学生的手指技巧、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都会得到显著提升。再如《二泉映月》,作为一首具有浓郁江南风格的钢琴作品,学生在演奏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其细腻的情感变化和独特的音乐韵味,培养对音乐内在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和演奏中国钢琴作品,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元化的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从而丰富自己的音乐语汇和演奏技巧。同时,中国钢琴作品在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学生在演奏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和适应,无疑会锻炼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协调能力和即兴创作能力。此外,中国钢琴作品往往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民俗等紧密相连,学生在演奏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音乐素养,还可以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跨学科的融合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使他们在演奏中更加自信、从容,更具表现力。

(二)有利于丰富高校钢琴课程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高校钢琴课程往往以西方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为主,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引入中国钢琴作品可以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选择。中国钢琴作品数量众多、风格各异。既有古典的韵味,也有现代的创新;既有民族的特色,也有世界的共鸣[3]。将这些作品融入高校钢琴课程,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比如,《牧童短笛》以其清新脱俗的旋律和浓郁的田园风情深受学生喜爱,将它纳入教学内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音乐的魅力和多样性;《夕阳箫鼓》作为一首改编自古代乐曲的钢琴作品,其独特的节奏和音色要求学生在演奏时具备更高的音乐素养和技巧。通过学习和比较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音乐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从而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中国钢琴作品的引入也是对高校钢琴课程的一种创新和完善。随着音乐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音乐教育不仅仅是技能教育,更是文化教育、审美教育和创新教育。

(三)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工具,中国钢琴作品如《梅花三弄》《平湖秋月》等,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应用中国钢琴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演奏实践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4]。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与融合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文化交流中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特色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将中国钢琴作品纳入高校钢琴课程体系,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从而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与弘扬。同时,中国钢琴作品的传播与弘扬也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根基,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通过高校钢琴教学这一平台,可以将更多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推向世界舞台,让世界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从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二、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逐步推进教学内容和难度。在中国钢琴作品的高校钢琴教学中,这一原则的应用尤为重要。

首先,中国钢琴作品涵盖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音乐风格,从古代的琴曲改编到近现代的创作,每一首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技术要求。因此,教师在选择作品时,必须根据学生的演奏水平和理解能力,从简单的作品入手,逐渐引入更复杂的作品,确保学生能够逐步适应和掌握。其次,循序渐进原则还体现在技巧训练上。中国钢琴作品在演奏技巧上有其独特之处,如音色控制、装饰音的弹奏、节奏变化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技巧训练,逐步提升学生的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力。最后,循序渐进原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反馈和调整。通过定期的演奏展示、课堂讨论和个别指导等方式,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反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调整,确保教学进度和效果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课程中的应用,同样需要遵循这一原则。

首先,全面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丰富多样。除了基本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论知识外,还应包括作品背景介绍、音乐风格分析、演奏心得分享等多个方面,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其次,全面性原则还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示范演奏、讲解分析、互动讨论、实践练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5]。最后,全面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优势,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和辅导,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特长。

三、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课程中应用的教学设计

(一)课堂引入环节加入作者及作品介绍

在高校钢琴课程中,课堂引入环节极为关键,不仅能为整堂课定下基调,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对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来说,特别需要在引入环节中加入对作者及作品的详细介绍,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手段,如展示作者的生平照片、创作背景视频等,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成就以及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例如,在介绍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幅牧童吹笛的田园风光画,然后讲述贺绿汀如何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出这首充满乐观与希望的作品,再进一步分析作品的旋律、和声等音乐特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作品,还能够在情感上与作品产生共鸣,为后续的演奏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前自行搜集相关资料,课上进行分享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另外,为了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提问抢答、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作者和作品。例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关于作者生平或作品创作背景的问题,通过抢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或者让学生分组讨论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再选出代表进行分享和交流。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国钢琴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实施课堂引入环节时,应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示范演奏并重点分析作品曲式结构及音乐特点

在高校钢琴课程中,针对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设计,教师示范演奏并重点分析作品曲式结构及音乐特点这一环节的实施非常重要。在具体实施时,教师应首先进行示范演奏,通过自身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音乐素养,将作品的音乐魅力完美地呈现出来,为学生树立一个高标准的学习榜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作品的初步印象,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接下来,教师需要重点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曲式结构是音乐作品的骨架,它决定了作品的整体布局和发展逻辑,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整体结构和演奏思路[6]。例如,在教授《二泉映月》这首作品时,教师可以先示范演奏全曲,让学生感受到作品那如泣如诉、哀怨凄婉的旋律美;再详细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指出它是一首变奏曲式的作品,主题在不同段落中通过变奏手法得到深化和发展,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掌握作品的曲式结构和演奏层次。

同时,教师还需要对作品的音乐特点进行深入剖析。中国钢琴作品多源于民间传统音乐,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特点,在演奏时如何准确地把握和表现这些特点,是学生学习中国钢琴作品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入手,寻找作品中的“中国特色”。例如,在教授《百鸟朝凤》这首作品时,教师可以着重分析作品中模仿鸟鸣的装饰音和快速的音阶跑动等音乐特点,并指导学生通过触键和音色控制来模拟这些声音效果,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音乐内涵和风格特点。

最后,教师需要将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的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作品进行整体解读和演奏指导。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钢琴作品的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还能够在演奏实践中准确地把握和表现作品的音乐风格和内涵,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指导学生唱谱与视奏练习

在高校钢琴课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唱谱与视奏练习是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作品的旋律和演奏技巧。

首先,唱谱练习是帮助学生熟悉作品旋律、理解音乐结构的重要手段。对钢琴专业学生而言,虽然他们的主要技能是演奏,但唱谱能够让他们更深入地感受音乐的韵律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国钢琴作品时,应要求学生先提取旋律声部进行歌唱[7]。例如,在学习《黄河钢琴协奏曲》中的某个乐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唱出主旋律,感受激昂、奔放的音乐情绪。对于复调乐段,教师还需指导学生分别唱出各个声部,体会不同旋律线条的交织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