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锦囊工程”育人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工科生生涯规划培育路径研究
作者: 崔旭[摘 要] 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激增,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愈发严峻。多数高校毕业生缺乏生涯规划意识,择业观跟风且盲目,提前做好生涯规划变得尤为重要。当今,“00”后的学生已经成为当今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主力军,他们更加追求个性化与差异化需求,宿迁学院开展了大学生成长成才一生一策“锦囊工程”,协同各个部门协助大学生成长成才,获得心理与身体双健康。
[关 键 词] “锦囊工程”;应用型高校;工科生;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4-0141-04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的普及化,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社会岗位的需求,导致供给结构失去平衡,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越发严重。截至2023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再超千万,涨到1158万人,同比增长82万人,因此在校大学生良好的生涯规划变得尤为重要。我校全体教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殷殷嘱托,秉承“三为”理念,弘扬“三创”精神,不断推动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实施大学生成长成才一人一策“锦囊工程”,关注学生“全面、全程、全人”发展,培育出有家国情怀、有人文素养、有匠心品格、有吃苦精神的“四有”新时代好青年。
一、大学生成长成才一人一策“锦囊工程”的内涵、意义
(一)立德树人为根本,三环三阶育人才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形成“三环三阶”工作格局。做好学工队伍自循环、学校大循环及社会外循环,通过学工系统内部形成科学的学生工作体系,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协同好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为一生一策“锦囊工程”的开展提供基础保障;打通政府、高校、企业及家庭的壁垒,将请进去与走出来相结合,做好各类平台建设,实现全体学生成人、大部分学生成才、部分学生拔尖。
(二)加强供给侧改革,完善培育新体系
始终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吸收OBE和生涯教育理念,持续推进思政工作“供给侧改革”,整合与完善全过程人才培养体系。做到尊重天性,因材施教,紧紧围绕“我是什么样的人”善施教化,注重差异化教育和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规范设定个人的预期目标,把握好预期目标在不同划分标准下的预期程度,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目标冲突、目标空洞等问题,需要帮助学生在接下来的目标实现环节中不断地再优化,真正体现出一人一策的“锦囊工程”,分层分类教育指导、服务与管理,不断完善一生一策“锦囊工程”育人体系。
(三)坚持目标导向化,激发学生内动力
紧紧围绕“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制定一系列可执行、可评估、可优化的发展方案,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这些设定的目标,把控好实现环节中的细节化、具体化及标准化内容,需要在目标实现整个过程中不断修复与完善,这一环节是学生不断加深自我认识的一个过程,但是仍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内生动力,从而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帮助学生生成强大的成长成才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系统供给锦囊包,管控育人全过程
紧紧围绕“我将如何用好各类育人资源成为那样的人”,通过构建“锦囊工程”持续性目标反馈机制,帮助学生制定计划表,采取“挂图作战”法,做到系统供给,全过程帮助学生优化成长体系,帮助学生制定优化的成长方案,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向阳而长,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二、实施大学生成长成才一生一策“锦囊工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析
大学生成人成才一生一策“锦囊工程”的实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学工的工作理念,全面打造专业基础实、应用能力强、有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与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造具有宿院特色的学生成长成才指导与评估体系,助力学生健康成长,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光出彩的机会。通过制定大学生成长成才“锦囊工程”发展手册、开展一生一策“锦囊工程”答辩等举措,全体师生都能够更进一步了解“锦囊工程”的内涵与意义,对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助力。学生可以通过一生一策“锦囊工程”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及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学校提供的“锦囊妙计”,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实施一生一策“锦囊工程”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有待共同思考与改进。
(一)学生预期目标大而空泛,不利于目标内容整体布局
学生制定一生一策“锦囊工程”过程中所设定的生涯目标大而空泛,没有具体、明确,导致在设计自身预期目标时存在“邯郸学步”的情况,没能科学地制定好自身的生涯规划。通过OBE和生涯教育理念,我们知道目标构建环节在整个目标内容布局中起到领头作用,目标的构建是成果能够顺利产出的初始计划;是学生开始自我认知、自我探索的初始阶段;是成果预期到成果反馈这一闭环中的初始阶段,重要的程度是显而易见的。好的目标应该是具体、可评估、可衡量、可实现的,而部分学生的目标更加抽象、模糊,导致很多学生的规划不易实现,挫败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在制定计划时,并没有考虑好实际条件和资源限定,太过于理想化,反而变得不切实际,部分学生没能区分“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三者之间的联系性,没能了解“可行性目标—理想性目标”之间的区别,没能规划好“定量目标—定性目标”,导致所制定的计划变得不具体、难实现。
(二)目标成果展示形式单调,不利于学习成果过程修正
为了展现一生一策“锦囊工程”学生的预期成果,学校首次开展一生一策“锦囊工程”答辩。从整个答辩的过程来看,答辩活动的评估与反馈机制略显单一,部分学生参与感不足。形式大部分为“导师问学生—学生问导师”,采用传统的答辩形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缺乏。虽然实现一对一的答辩流程,但是部分学生只关注于自身的答辩环节,忽略他人在答辩中展现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修正目标反馈结果。学生所做的答辩内容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产生这样的原因可能是大家在准备答辩材料时,都参考了类似的模板或者思路;且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不利于与他人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得不出比较新颖的解决方案及对策;在整理汇报材料过程中也没有发现“撞衫”的情况,导致最后呈现出来的内容大相径庭、千篇一律。辅导员、班主任及宿舍导师应通过对学生平时的了解提问学生,通过熟悉的程度找到学生的内在问题,帮助学生深挖问题且提供相应的“锦囊妙计”,切实做到“一生一策”。
(三)“七困”学生情况错综复杂,实际交流内容表里不一
在实施大学生成人成才一生一策“锦囊答辩”过程中,不少导师发现通过采用集体性目标反馈方式,“七困”类型学生不愿意真实表述自己存在的急难愁盼问题,而是选择自己默默地解决问题,不愿意在教师及同学面前诉之于众。内向并不代表他们不喜欢交流,而是他们可能想通过安静或者私密的环境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多的可能出于自我的保护,因此不能通过诉之于众的生涯规划方式了解学生最真实的需要。所以,辅导员、班主任及宿舍导师等人员要给“七困”类型学生营造轻松、无压力的交流氛围,通过比较私密的目标反馈方式,鼓励他们慢慢打开心扉,表述出自己真切的问题与感受。这样更加有利于辅导员、班主任及宿舍导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错综复杂的情况中精准帮助学生成人成才。
(四)学生对待规划不够重视,导师素质能力有待提升
部分学生没能意识到一生一策“锦囊工程”的重要性和意义,不够重视;部分学生没能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对待自己的发展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对未来的发展方向缺乏明确的认识,导致内生动力严重不足,影响了问题反馈的准确性。让学生能够准确认识自我,加强学生对待自我认知思考能力的关键还是在于导师的引领,如何扣好学生生涯规划思想上的第一粒“钮扣”,就需要加强辅导员与教师队伍的建设,导师要不断地学习一生一策“锦囊工程”,加大“锦囊工程”的推广力度,做到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拥有“一桶水”的知识储备能力,避免本领恐慌。拥有有问可答、有问能答、有问必答的基本素质。辅导员及导师要不断加强学生思想的引领,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重视一生一策“锦囊工程”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让他们能够在一生一策“锦囊工程”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有所收获。
(五)高校推动力度有待加大,多方联动助力锦囊工程
在推动大学生一生一策“锦囊工程”的过程中,学工队伍成为推广一生一策“锦囊工程”的主力军。只靠学工队伍推广大学生一生一策“锦囊工程”略显力量单薄,需要高校协同各个部门共同助推一生一策“锦囊工程”。虽然学生参与了一生一策“锦囊工程”,但是不难发现校内学生缺乏社会、企业的一手信息;没能形成一个专业的大学生成人成才一生一策“锦囊工程”教育教师团队,单纯地依靠辅导员及班主任给学生进行生涯指导,可能对学生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目标导向产生一定的影响;没能将大学生一生一策“锦囊工程”设置为一门专业课程,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业生涯。
(六)学生缺乏自我认知能力,被动思索坐等锦囊妙计
大部分学生存在缺乏自我认知能力,借助测评系统填补自我认知,而且在选择发展目标时没有主见,只能被动地选择。出现这种情况的学生大多是刚入学的,且缺乏对自己兴趣、价值观及优势的深入了解,因此无法独立地确定个人发展目标,只能依赖于外部评价系统提供的结果。缺乏自信心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辅导员及导师对鼓励学生自我探索和发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的能力存在不足。部分学生自我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面对问题更多的是选择把问题抛出坐等答案,而不是主动探寻解决方案。不主动、空洞思考所等来的答案并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反而会加剧自信心缺失和抑制主观能动性。恐惧心理也会让学生不愿或不敢主动解决问题,缺乏自信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担心自己的思考和答案不够成熟或不正确,因此更倾向于将问题抛给他人,希望得到答案的确认。
(七)学生缺乏参与的荣誉感,参与生涯规划动力不足
通过访谈学生了解到,学生对一生一策“锦囊工程”都充满期待与好奇,但是参与之后发现并没有体现出学生答辩的差异。大学生一生一策“锦囊工程”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不影响学生的学分绩点,导致部分学生不愿意花费太多时间在非课程活动上。参与的形式比较单一,通过大学生一生一策“锦囊工程”答辩掌握目标问题的反馈,但是没有形成完整的荣誉体系,部分精心准备的学生都在期待,答辩分数较高的学生是否有奖状等荣誉奖励,对表现出众的学生是否进行表彰,以此激励学生的竞争意识,鼓励更多的学生对大学生一生一策“锦囊工程”投入更多的精力。答辩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机会展现出自己的个人特点,由于时间、空间等问题,很多能歌善舞的学生并不能展现自我的才艺,导致部分学生降低了对答辩的参与度与投入度,不利于激发学生对答辩工作的内生动力,不能让学生将答辩作为一件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作品。
三、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一生一策“锦囊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对策
(一)高校加大推动力度,多方联动共同助力大学生一生一策“锦囊工程”
高校要建立功能完善的大学生一生一策“锦囊工程”培育体系。开设大学生成长成才一生一策“锦囊工程”培育课程,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在各个方面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在专业教师队伍领导下,各个学院与辅导员共同参与,按照高校的育人原则和教育目标不断地完善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实践创新,重视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培养有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匠心品格、吃苦精神的“四有”新时代宿院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