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 王贵湖 郭昌义

[摘           要]  信息时代,新技术和新模式的飞速发展正在塑造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促成了新质生产力的涌现。这种变革助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但其有效应用仍需依赖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研究了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新质生产力对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产业需求。同时,职业教育需要灵活调整课程和教学方法,贴合行业实践,为职业教育改革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重要思路。

[关    键   词]  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5-0061-04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这种变革促使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其高效、智能、绿色等特点,正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要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运用,必须依靠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已经无法满足新质生产力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对职业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和改革,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和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从技术变革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变化,以及新质生产力对技能人才素质要求的提升,分析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影响;从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的创新,探讨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1]

一、新质生产力概述

(一)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在信息化、智能化的背景下,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生产方式。其基本内涵包括智能化生产、技术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和人才素质提升。智能化生产倡导通过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优化控制,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效率;技术创新是持续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不断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以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追求,强调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人才素质提升是为适应新时代生产的需要,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综合而言,新质生产力推动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促进了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推动经济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概念与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指在信息化、智能化背景下的一种生产方式,其核心特征在于高效、智能、绿色等方面的突出表现。首先,新质生产力注重高效性,即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产出最大化。其次,新质生产力强调智能化,即通过信息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和优化,提升生产系统的智能水平。最后,“新质生产力追求绿色生产,即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2]”此外,新质生产力还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变化及时调整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适应市场竞争的动态变化。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以其高效、智能、绿色等特点,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职业教育在我国近年来取得了迅速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这些政策文件不仅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财政支持,还促进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同时,职业教育机构和学校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路径,更新了课程内容,引入了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培训项目,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水平。然而,职业教育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职业教育资源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导致一些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滞后。其次,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些地方和学校存在师资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水平。另外,一些职业教育机构的教学模式相对滞后,还未能充分适应现代产业的需求和发展。因此,要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挑战与机遇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和机遇。挑战来自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使原有的技能和知识很快过时。同时,市场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要求人才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也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技能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就业机会,同时需要职业教育及时调整培养模式,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二、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技术变革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分析

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变革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首先,技术变革使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方向转型,因此,职业教育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先进技术和工具的能力。例如,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热门课程。

技术变革加快了职业技能的更新换代,技术更新速度迅猛,传统的技能可能很快就会被淘汰。“职业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使其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能够适应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技术变革也改变了工作的组织方式和需求,强调团队合作、跨学科融合的能力”。[3]职业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其具备与他人合作、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技术变革也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技术变革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多方面的新需求,职业教育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适应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为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更好的支持。

(二)新质生产力对技能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4]传统生产模式的淘汰和新技术的普及使技能人才需要具备更广泛的技能和知识。例如,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生产环境下,技能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工艺技能,还需要熟悉计算机操作、数据分析等数字化技能,以及掌握机器人操作、自动化生产线维护等智能化技能。技能人才需要具备更加全面的技能结构,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生产环境。新质生产力对技能人才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期望。[5]技能人才需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够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提出创新的产品和生产方案。同时,他们需要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迅速做出应对和调整。新质生产力还对技能人才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生产中,很少有工作是单打独斗的,团队合作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技能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同时,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不同岗位的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保证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新质生产力对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需要技能人才具备更广泛、更全面的技能结构,以及更高水平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以适应现代生产的需要。

(三)新技术、新模式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分析

“随着新技术和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传统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深刻的变革。”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例如,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的出现,需要学校更新教学内容,引入相关课程,培养学生掌握这些技术的能力。同时,教学方法需要调整,采用更多的实践教学和项目实践,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技术和技能。新模式的出现促进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传统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环节和与企业的紧密联系。而新模式强调产学合作、校企联合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生产的培训环境。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缩短从校园到职场的适应期。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出现也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教学方法,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同时,教师需要具备与企业合作的能力,与企业密切合作,了解企业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培训。新技术、新模式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传统培养模式向更加实践、贴近产业需求的方向发展。这种变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水平,也促进了技术技能人才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好的人才支持。

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教育模式创新:基于产业需求的课程设置与调整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兴起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产业需求”。因此,基于产业需求的课程设置与调整成为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方向。这一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职业教育需要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技术需求,调整课程设置,精准匹配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与行业企业深入合作,职业教育机构可以及时了解到产业的新需求和新技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内容和设置,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和素质。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职业教育机构可以增设相关课程,培养人工智能技术人才,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职业教育需要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和交叉培养。随着产业的不断融合和技术的交叉应用,职业技能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职业教育应该打破学科壁垒,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设置跨学科的课程,培养学生具备综合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学生除了需要掌握机械制造技术,还需要了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以应对智能化生产的需求。

“职业教育需要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实践性强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需求。职业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和项目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建立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实习等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其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产业需求的课程设置与调整是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向。通过调整课程设置、跨学科知识融合和实践教学开展,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培养出更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教学方法创新:利用新型技术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利用新型技术促进教学效果提升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