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对策研究
作者: 谢兆询[摘 要] 大国工匠是推动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关键,工匠精神是实现华夏自强、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要致力于培养大批量具备工匠精神的时代新人,高职院校必须以劳动教育为切口,以“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为抓手,深入理解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的逻辑关系,将工匠精神全面渗透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促进二者之间的深度交织融合,从而为弘扬工匠精神、夯实劳动教育提供行之有效的路径。阐明工匠精神和劳动教育的内涵,分析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高职院劳动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不足的困境,最终立足工匠精神探究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优化改进策略。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培育;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涵;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6-0153-04
教育部于2020年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劳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做了系统部署,这不仅为各级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更为培养新时代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后盾[1]。与此同时,《意见》还突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劳动意识形态,对于提升学生个人能力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工匠人才的主阵地,始终以满足社会就业为主导,更应积极将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劳动观念;另一方面,将工匠精神贯穿劳动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劳动中感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进而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工匠精神和劳动教育的内涵解读
(一)工匠精神
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对工匠精神的重视与推崇可谓深入人心。在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沉淀之后,大国工匠精神依然弥久历新。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各色工匠把爱国敬业作为基石,把勇于奉献作为动力,把勤于钻研作为路径,全方位呈现工匠精神的独特魅力[2]。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历代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层层分析、深入诠释。从文化角度来看,工匠精神被视为一种职业精神,它所体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专业技能或高超手艺,更是对一份工作劳动价值的肯定和行为准则的展现,是劳动者对职业的热爱与敬畏,对技艺的执着与追求,对于品质的坚守与传承;而从实践角度来看,工匠精神则强调与职业技能的紧密结合,它要求人们不仅要有精湛技术和手艺傍身,更要在品德修养上胜人一筹。综合而言,工匠精神即为一种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等品质于一体的劳动者职业精神,它引领更多人在技艺传承与创新之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与成就,为我国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劳动教育
马卡连柯曾说过“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3]。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劳动是社会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内涵得以不断深化和拓展,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一些前沿的教育研究者指出,当代劳动教育不应被停留在传统的体力劳动层面,更应注重与现代生产知识与技能的有机融合。他们强调,劳动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情感,使他们能够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加珍视和尊重劳动。综上可知,劳动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宽泛,包括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等多个方面,这些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是,劳动教育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和劳动品质的培养,通过亲身参与劳动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同时培养他们坚韧不拔、勤奋踏实的劳动品质。
(三)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1.理念价值相统一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在理念价值上具有高度统一性。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强调对技艺的敬畏、对质量的坚守、对创新的追求;而劳动教育,则是以劳动为载体,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以及劳动精神[4]。二者在理念价值上都体现出对劳动的尊重、对技能的磨砺以及对品质的追求,强调通过劳动实践以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和社会价值的创造。具体来说,工匠精神要求人们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产品的极致完美,而这种精神品质则在劳动教育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劳动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劳动活动,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而在劳动实践之下,学生则需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不断追求卓越,这也与工匠精神的内涵不谋而合。
2.目标功能相一致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在目标功能上相互一致。工匠精神以培养高超技艺、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工匠为目的,进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而劳动教育的目标则是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综上可知,这二者在目标功能上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工匠精神需要长期实践以磨砺技艺、提升品质,而劳动教育也需要劳动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它们在塑造人才的路径上不谋而合。
3.运行机制相协调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在运行机制上也是相互协调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建立良好的环境氛围和制度保障,而劳动教育则可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等方式为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提供可靠支持。教师可通过开设劳动课程、组织劳动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劳动的魅力和价值;同时,还可邀请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讲师和大国工匠来校开展讲座或指导,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和实践方法。以上举措,不仅可激发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以及对工匠精神的追求,还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更为丰富的实践平台,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
(一)教育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创新,形式简单
尽管劳动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则被一再边缘化,未能获得足够的重视。也正因如此,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也表现得较为淡然,在贯彻落实层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融合设计,在实际的劳动教育中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并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内涵。此外,很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形式也过于单一。大多情况下,劳动教育以说教为主,缺乏对劳动价值观、大国工匠精神的深入探讨和实践体验,这种沉闷枯燥的教育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育价值弱化,教育内容偏向于智育层面
现阶段,仍有部分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价值存在认知上的偏见和误区,而这也是劳动教育不被关注,沦为一种形式教育而非实质教育的原因。这些院校往往过于注重劳动理论的传授,却轻视了动手实践和劳动技能培养的重要性,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理念相去甚远。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认知上的缺失,一方面是由于这些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简单“智育化”,其教育的实践属性被大大弱化,学生难以从中获得真实的劳动体验和感悟;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其内核,即劳动精神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如此劳动教育也就变得“肤浅化”,自然难以真正达到其应有的教育效果[5]。
(三)教育成果难以评估,考核缺乏标准化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如何有效评估劳动教育的成果一直是一个难题。由于劳动教育本身具有实践性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使得其成果评估变得复杂而困难。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的考核上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评估体系,往往只是简单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来进行评判,这样的考核方式过于片面和主观,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劳动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与此同时,由于考核体系不够标准化,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质量的监管上也显得力不从心,这也就导致部分院校在劳动教育上抱着“走过场”的心理,劳动实践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和体验劳动的价值与本质意义,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反而可能让学生产生对劳动的误解和偏见。
(四)学生在家庭中缺乏正确的劳动教育
当前,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实施方式往往也影响着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和理解。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不难发现,许多家庭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并不重视,甚至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一方面,部分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大包大揽孩子所有的生活琐事,导致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技能,在面对劳动时持有消极态度,甚至认为劳动就是低人一等,产生对劳动的抵触心理;另一方面,一些家长尽管能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对劳动理解不足或者忙于工作,难以有效进行引导和教育。他们往往只是简单地要求孩子做家务或者参加一些劳动活动,却未能引导孩子深入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正因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缺失和不足,使得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难以形成完整的劳动价值观和工匠精神,进一步加剧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瓶颈,导致工匠精神的培育变得愈加困难。
(五)社会环境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影响
当前社会,诸多不良因素正在悄然侵蚀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对他们的成长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传统观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仍在不少家长和学生心中根深蒂固,导致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文化课和专业课学习上,而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6]。他们普遍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改变命运,而劳动则是低人一等、不值得追求的事情,这不仅限制了学生对劳动价值的理解,也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和经验;另一方面,社会上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也在校园内盛行,导致部分学生开始追求物质享受和金钱利益,将劳动视为一种负担,有些学生甚至完全缺乏劳动意识。在这种环境下,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也难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工匠精神。
三、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深化教育理念,重塑劳动教育地位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重新审视并调整现有的教育理念,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育规划中,并作为核心教育内容加以全面推进。
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应当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层面入手,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劳动教育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方面,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之列,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系统的劳动教育;在教学内容方面,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并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应积极摒弃传统观念中“重知识轻劳动”的倾向,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教育理念,通过课堂讲解、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意识。
(二)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工匠精神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