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共同体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机理与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 孙启伟 刘杰 蔡祥军

[摘           要]  技能型社会建设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就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领域的创新成果,是实现政、企、校行等多方共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理清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运行逻辑与主要功能的基础上,阐明了产教融合共同体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机理,并提出了发展策略。

[关    键   词]  技能型社会;产教融合共同体;运行逻辑;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7-0001-04

一、引言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地提出“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指出要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1]。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职业教育在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方面肩负重要职责,将“建设技能型社会”作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之一,并提出2035年我国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的目标[2]。综上,我国高度重视技能型社会建设,并积极支持职业教育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概括为“一体、两翼、五重点”[3]。其中,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重要“一翼”。2023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支持建设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通知》,标志着我国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产生[4]。综上,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已进入落地实施阶段。当前,我国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对它的运行逻辑、主要功能等研究和实践尚未深入,探究产教融合共同体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机理,产教融合共同体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发展策略极有必要[5]。

二、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运行逻辑与主要功能

(一)产教融合共同体产生、发展的主要动因

产教融合共同体是由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联合行业组织、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组建的,跨区域汇聚产教资源,能够有效促进产教布局高度匹配、服务高效对接、支撑全行业发展的产教融合新型组织形态[6]。

产教融合共同体是利益、情感、文化和责任四位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各参与主体应在义利统一、情理交融、开放包容、互融共生方面进行有效联结和深度耦合[7]。其产生、发展有其必然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产业基础同一性。即政府、院校、行业组织、企业、研究机构是产业供应链环节的主要组成部分,都是立足自身角色定位,助推产业发展或构成产业主体或服产业发展。产业基础的同一性为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产生、发展创造了生存空间。

第二,多主体资源与能力异质性。即政府、院校、行业组织、企业、研究机构因其性质及角色定位不同,各自具有独特的资源与能力优势。多主体资源与能力异质性是产教融合共同体产生、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三,利益诉求相关性。即政府、院校、行业组织、企业、研究机构等各主体间依托产业发展的利益诉求相互关联。院校人才培养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企业人才需求;企业持续发展有赖于政府政策支持、院校人才支撑和研究机构科技创新;政府职责的履行离不开企业纳税的经济支持。同时,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实施和行业指导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利益诉求的相关性为产教融合共同体产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四,发展目标协同性。即政府、院校、行业组织、企业、研究机构等主体与产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以上主体是产业产生与发展的支撑要素,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则会为以上主体的崛起和发展提供资源、环境保障。发展目标协同性为共同体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源。

(二)产教融合共同体运行与发展的逻辑

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平稳运行与可持续发展既要有健全的政策支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等外部环境支撑,其自身也应规范发展,具体要遵循理念认同、利益相关、结构完整、分工明确、持续改善的运行逻辑。其中,产教融合共同体既要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诉求,又要关注组织共同的文化建设[8]。共同的产业认知和发展理念是产业融合共同体建立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各主体利益相关性是产业融合共同体建立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结构完整是产业融合共同体建立和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保障;分工明确是政府、院校、行业组织、企业、研究机构各尽其职、发挥协同作用的关键;持续改善是产业融合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保证。综上所述,文化理念、利益分配、组织机制、分工协作、持续发展五方面的有机融合,凝聚发展合力是产教融合共同体健康发展的机制保障。

(三)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主要功能(供给方)

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学者通过对社会系统的制度性结构进行功能分析,认为社会系统是由不同结构、不同功能的子系统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内各子系统有序互动关联并对整体发挥相应作用[9]。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研究。在理清产教融合共同体内部运作机理的基础上,从供求分析的视角,通过分析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主要功能(社会供给),从而明确其主要功能和社会价值。

1.产教融合共同体构成主体

通常,产教融合共同体由政府、院校、行业组织、企业、研究机构等不同性质的主体构成。

2.产教融合共同体构成主体的主要功能分析

首先,基于单一性质组织发挥的功能主要包括:政府主导的功能:产业规范、政策实施、信息公开等;企业主导的功能:标准评价、技术开发、项目合作等;院校主导的功能:人才培养、师资培训、课程开发等;行业组织主导的功能:行业成员沟通协调、行业咨询、行业企业指导等;科研机构主导的功能:项目开发、技术创新等。

其次,产教融合共同体内部两个或以上组织协同发挥的功能主要有:行业人才培养、公共实训中心建设、产业咨询共享等。

最后,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整体,一般由政府、企业、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构成运作实体,对外发挥技术开发、标准评价、项目合作、产业咨询共享、课程开发、师资提升、人才培养、公共实训中心建设等若干主要功能。

三、产教融合共同体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机理

(一)技能型社会的界定

“技能型社会”一词带有中国本土原创性的色彩[10]。学界目前对技能型社会的定义尚无统一的认识。石伟平认为技能型社会能够使技能形成路径更加多元、能够有效提高技能生产效率,可加速劳动就业市场技术更新,能够形成人人获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与风气[11]。张元宝指出技能型社会是一种以技能促进发展的新型社会发展理念[12]。

综上,笔者从描述性角度对技能型社会予以界定,技能型社会指具备崇尚技能成为社会主流文化之一,技能管理机制和政策健全、高效,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健全,技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技能成为大多数个体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手段等特征的一种社会形态。

(二)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的定位

建设我国职业教育的命运共同体,研究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问题,探究技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和逻辑机理,以探寻其本土化建设路径[10]。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本身契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命运共同体特质,研究其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产教融合共同体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为院校人才培养服务,为产业发展服务,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服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产教融合的重大使命,也是产教融合的根本任务[13];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是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服务的,同时,又必然依托技能型社会的支撑。

产教融合共同体是面向产业信息、人才、技术技能的聚集地和供给方,因其聚合了政府、企业、院校等组织,在具体产业技术技能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等环节的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优势,成为一个助推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成为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新元素。因此,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要主动发挥技术技能生产与应用的示范引领作用、资源整合和集聚作用,使其成为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实践高地。

(三)产教融合共同体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构成要素(需求方)

产教融合共同体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机理的研究,可以运用供需分析的方法,从综合产教融合共同体主要功能(供给方)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目标与主要内容(需求方)相适应的关系,按照实施主体、助推途径、助推内容,即按照谁在哪些方面通过什么途径发挥了助推作用的逻辑展开。

产教融合共同体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构成要素主要分为:实施主体、助推途径、助推内容三个因素,具体如下。

实施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院校、企业、行业组织、研究机构等。

助推途径主要包括技术技能生产、产品或服务供给、产业人才培养、信息搜集与发布、设施设备、标准与评价、其他途径等。

助推内容主要包括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析对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助推作用。

(四)产教融合共同体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作用过程分析

技能型社会建设应围绕技术技能生产、传播、迭代等全过程展开。从宏观角度,重点考虑一个地区技术技能的社会文化倾向、技术技能的机制和政策支持、制度、技术技能生产与应用的物质基础等整体环境因素;从微观角度,重点考虑单项技术技能的行业需求、培育规划、人才储备等具体影响因素。

产教融合共同体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作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单一主体发挥助推作用,主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资源整合、信息搜集与传播等作用。二是产教融合共同体内部各主体基于自身优势发挥的助推作用,如政府的政策制定、标准制定、实施评价等作用。行业企业的技术技能生产、产品或服务供给、场地与设备供应等作用。院校的产业人才培养、技术技能生产等作用。

产教融合共同体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作用过程,首先,始于产教融合共同体筹备阶段产生的技术技能文化引领和传播,围绕技术技能生产、人才培养等产生的资源集聚与应用。其次,在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初期,继续在技术技能文化宣传、资源集聚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最后,在产教融合共同体稳定运行后,产教融合共同体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主要通过成果产出、应用与推广发挥作用,包括产教融合共同体整体作用的发挥,也包括产教融合共同体相关参与方通过产教融合共同体作用产生的品牌效应和实际利益,加大参与积极性和投入,形成成果产出的正向激励效应,持续发挥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作用。并且,在此阶段,产教融合共同体将会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定位和内部资源配置,强化优势项目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以便实现产教融合共同体自身及参与者各方利益最大化。

四、产教融合共同体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策略

在明确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运行逻辑与主要功能和理顺产教融合共同体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机理的基础上,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产教融合共同体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策略,主要措施如下。

(一)完善技能型社会发展环境